纪要 | 金光亿:人类学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什么?
2018年11月30日,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讲堂”第一讲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合美堂举行。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韩国首尔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人类学家金光亿教授,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仍坚持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当天的讲座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晓虹担任主持,同桌参与讨论的还有南京大学多名学者。
本文为讲演纪要,由秦彧整理。未经讲演者审阅。
讲演纪要
绊侣:实践中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讲演 | 金光亿
整理 | 秦彧
金光亿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取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并长期任职于韩国首尔大学。退休前曾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座教授,退休后来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破例为他设立“人文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金光亿教授还曾在韩国发起成立“当代中国研究会”并出任首任会长、创建“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2009年金光亿教授被韩国授予“国家杰出学者”奖。
金光亿教授的讲演题目为“绊侣:实践中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看文化不见人”。金老师指出,对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是一种在“世界”话语里重新解读地方(国家)认同的历史意识。金老师谈到,东亚三国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遗产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今天讲演的目的即使从批判性视角来看待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当前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种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却已经改变了文化遗产的原貌。文化遗产距离当地人的原本生活和世界观越来越远,文化被割裂、再造为展演、买卖的单种商品。
金老师简单例举了两个例子。南京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杨渝东曾去到过韩国访学,在此处由杨老师做一阐释。一个例子是韩国的安东市河回村。2009年,杨老师曾与金老师一起访问该村。该村主要是以假面傩戏闻名的柳氏宗族的聚集地,也是韩国现在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各国领导到访韩国一定会拜访此地。
第二个例子是金老师自己的家。金光亿是韩国著名的安东金氏家族后裔。金老师讲述到,在自己5岁的时候,曾看到两个穿着古怪的老人在自己家的亭子外跪拜磕头,感到疑惑的他问自己的爷爷,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家里以前的下人。自此起金老师开始对人的高低贵贱产生兴趣,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兴趣种子也这样种下了。
在被列为文化遗产之前,金老师家里的生活平静祥和,但是自那之后,天天都有几百名游客来游玩拍照。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矛盾正逐渐显露,政府重视的观光收入却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居民们不得不闭门维持安宁。
反观中国,将文化标准化、等级化、商品化的趋势也非常严重,如5A级景区的划分。再如在丽江古城里,纳西古城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商品化和展示化。纳西族的纪念商品都是由外国人在售卖,连文化表演都失去了本味。跳舞原本是纳西族年轻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现在都是由50多岁的中年人在表演,舞蹈失去了原本的意涵,只是纯粹的机械化的表演。金老师在此提出一个疑问:那么谁才是文化的主体?当地人的文化没有了,原本的文化主体变为了看客,观看有外地人、外族人表演的本族文化。
究竟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老师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人类学家强调文化的主体,费孝通先生强调“文化自觉”,国家强调“文化自信”,都是要避免“看文化不见人”,目睹当地的现实,听见当地人的声音,体会当地人的思考。应当以这样的视角去反思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去窥见新的方向和空间。
在金光亿教授的讲演结束后,南京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杨渝东和褚建芳,以及外国语学院吕斌老师分别谈到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最后,周晓虹教授为讲演嘉宾金光亿教授颁发了纪念海报。
2016年10月
金光亿教授在太湖群学书院参加
“费孝通江村调查八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时
为群学书院题词
▽
点击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