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看病门道,可能80%的人都不知道
来源:上海观察(微信号:shobserver)
讲述病情别夸张
托 新华社 发
李老伯去外地朋友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在那座沿海城市里,他几乎每晚都离不开海鲜啤酒。回到上海后,他就觉得胃不太舒服。
那天,李老伯一清早就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
“胃怎么不舒服?”专家问。
李老伯想,说得重一点,好让医生更重视点。他答:“又胀又痛。”专家又问:“怎么个痛法?”“说不出的不舒服。”他没想到,“说不出的不舒服”恰恰是许多医学书里所描述的早期胃癌症状。
专家又问:“胃口好吗?”李老伯说:“不好,不太想吃东西。”他本想说说自己去外地吃了许多海鲜、喝了好多酒的事,但又想这些恐怕没有关系,话到嘴边就咽了下去。“体重秤过吗?”“没有,家里人说我瘦了。”
专家对他说:“你赶紧去做个胃镜吧。”见李老伯面露难色,专家又补充了一句:“不做胃镜,出了事谁负责?”
李老伯一直琢磨着专家的这句话:出了事?会出什么事?难道我会得胃癌?
李老伯做了胃镜,在等待检查报告的“漫长”日子里,他寝食难安。终于,病理报告出来了,结论是浅表性胃炎。心病没了,吃了几天药,李老伯便很快好了起来。
有些病真不必挂专家号
一名患者正在接受中医诊疗。 陈焕联 摄
除了没有清晰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病情外,李老伯的求医过程还缺乏一种智慧:其实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执着于挂专家门诊,完全可以先挂个普通门诊,先完成相关的检查,若是发现问题,再找专家看。
若是能去附近的社区医院,找熟悉自己身体状况的社区医生看,定定心心诉说自己的情况,可能会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求医经历。社区医生基于对李老伯病史和体格情况的了解,可能会开一点药物,先吃了再看看,不见好再来复诊,视病情再一步步处理,或许便可免除一场虚惊。
当然,大医院专家的做法也丝毫没错。他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根据病人的讲述,应该想到李老伯有得胃癌的可能,必须让他做胃镜。而且专家门诊的专家与患者的交流是一次性的,病人若是不再来挂他的号,他就没法继续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只好一竿子到底,把可能需要做的检查都做了。
一个人得大病的几率低,生小病的几率高,小病由全科医生诊治,方便又省钱。遇到吃不准是小病还是大病的情况,可以请全科医生先初步判定,若是大病,全科医生也会转诊。而且,在社区看病,由于能够经常随访,病情若有变化,医生可及时调整用药,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
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可能救急于一时,无法照顾病人一生。这个照顾的责任应该交由社区的全科医生。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皆是如此。
上医院何必要赶一大早?
2010年8月拍摄的在浦东某医院前深夜排队等待挂号的人。 陈征 摄
绝大多数医院都会在上午7:30到8:00之间开诊。统计发现,一天之中,约有三分之二的病人会集中在上午看病,另外三分之一则选择下午。而在开诊之后的两个多小时内,病人最为集中。
其实看病完全可以选择避开高峰时间段,接近中午或者下午时前来就诊。
不少人之所以习惯于一大早到医院看病,是因为看完医生后,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做各项检查,免得多跑一趟。
事实上,如果是新发疾病,且不是严重的急性病的话,第一次看病往往是为了明确病因,那么根本不必赶在上午去医院。因为绝大多数医院为了方便患者,全天都可以进行抽血、心电图、拍片和B超等常规检查。但除了血液和尿粪常规检查可以在短至20分钟左右出报告外,诸如肝肾功能、血脂、癌标志物、细菌和病毒检测等,很少能在当天就出结果。所以,既然一次就诊过程难免要跑两次以上医院,那为何不选择下午呢?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其就诊目的往往是定期复查,可能要抽血、拍片等,如果当天取不了报告,肯定得再上一次医院。
还有一种,看病只是为了配药,那就更不必赶上午了,下午病人少,不仅看病快,取药也快。
如何辨识“医托”?
不“医”不饶 新华社 发
老郑得了青光眼,很焦虑。在老战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了一家知名医院的青光眼专家。专家建议他做手术,可是床位太紧,必须等待。
就在老郑感到焦急时,他在医院门口遇到了一位热心的中年妇女,她关切地询问老郑的病情。得知他得了青光眼,中年妇女兴奋地告诉他,自己的丈夫也得了这个病,结果靠老中医的一张祖传秘方给吃好了。
老郑动了心,跟着那位中年妇女去找“老中医”,把心一横,买下了近一万元的药,一顿不落地吃了半个月。没想到青光眼竟急性发作了,眼科医生说要是再晚来一会儿,眼睛就保不住了。
其实,老郑遇到的那位中年妇女,是个不折不扣的医托,医托向来都是以“同乡”、“同病”为诱饵,把患者吸引到所谓的“名医诊所”,“名医”往往以秘方标榜,药也必定在他那里配,然后再以名贵药材、机会难得为说辞,故意打折赠送,让患者入套。
这就是医托与所谓“名医”的伎俩。去医院看病时千万小心,不要中了他们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