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被放大的健康效应
来源:大众医学
有人统计,相比较不饮酒者,少量或适量饮酒者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较低。但是,酗酒者会有更高的风险。
然而,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出,现有数据并不足以推荐饮酒(或者专指红酒)作为预防心脏疾病的策略,也没有证据表明红酒相对于啤酒、白酒之类酒精饮品更有优势。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等。
来自丹麦的一系列追踪调查也发现,与啤酒、白酒饮用者相比,红酒饮用者饮酒更为适度,并且有着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抽烟更少、锻炼更多、吃更多健康的食物等,由此带来的健康效应,很大程度上被误以为是红酒的功效。
因此,这并不足以证明红酒的健康效应更高。红酒对心血管疾病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显著。若想仅仅通过饮用红酒预防心血管疾病,那是不可取的。
美容美颜在红酒的广告宣传中,特别能打动女士的是红酒具有卓越的美容美颜功能,理由是红酒含有丰富的多酚物质和白藜芦醇,具有超强的抗氧化功能,能提高新陈代谢,淡化色素,使皮肤变得更加白皙和光滑。
研究表明,红酒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900~2500毫克/升)种类比较丰富,包括有黄酮类(750~1060 毫克/升)的槲皮素、花青素的衍生物,以及非黄酮类(240~500毫克/升)中的原儿茶酸、白藜芦醇。
虽然这些多酚类化合物确实具有抗氧化的生物功能,但这些功能证据多来自于动物实验,实验中多酚类化合物存在的形式与红酒中不一定相同,并且给予的剂量远高于红酒中的浓度水平,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充分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对于人体的功能。
另外,多酚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也贯穿整个消化过程,并受消化道微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人群研究没有明确支持红酒的美容养颜这一功能。因此,单从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功能方面而推论红酒具有美容养颜功能有些牵强,红酒的美颜作用更多的是商家的炒作。想要美容美颜,更适合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红酒的“抗衰老”宣传中,最重要的一个“噱头”是白藜芦醇。白藜芦醇存在于葡萄、桑葚、花生等食物,以及虎杖、藜芦等药用植物中。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激活“长寿”蛋白,延长低等生物如酵母、果蝇、蠕虫等寿命。
美国国家老化研究所针对小鼠的动物实验结果认为,白藜芦醇虽能减轻由于衰老带来的高胆固醇及炎症损伤,但不能影响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时间,不能调节老化的进程。然而,这些实验结果只存在于动物实验之中。科学家也进行了一些人群调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证据并没有显示白藜芦醇能够延长人类的寿命。
据测定,红酒中的确含有白藜芦醇,不同种类的红酒白藜芦醇含量不同,并且都非常低。即便白藜芦醇真能延长人类的寿命,用外推法将动物实验剂量换算到人的剂量,那么,相当于每天喝红酒要超过1000杯。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饮用量。更何况,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类。
因此,靠喝红酒长寿是一种不靠谱的宣传,是“神化”了白藜芦醇的功效。
饮酒,要控制总量和方式。那么,这个量是多少呢?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适量饮酒的限量值为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的白酒75克,或50°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的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的白酒55克。
然而,并不是说只要饮酒不超过限量值,对机体就没有伤害。由于个体代谢乙醇的差异,这样的标准并不适合每个人。比如,喝酒脸红,是由于缺乏乙醛脱氢酶,导致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堆积,造成面部潮红、出汗、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因此,饮酒的限量值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合适。
中国人在交际应酬中,“酒”是很好的助兴剂,酒逢知己千杯少。在应酬中,有些人喜欢狂饮,把一周的饮酒量一次喝完,这样的饮酒方式会对机体造成一系列急性损伤,出现急性酒精中毒,甚至急性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危及生命,同时也会引发一些慢性损害,长期影响身体的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如饮酒,应限量”。言外之意,本来不喝酒的人,不要饮酒;任何人,不建议以预防疾病为目的开始饮酒或频繁饮酒。
饮酒时,最好饮用低度酒,如啤酒、红酒或黄酒。其实,红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多酚类化合物,也可通过日常饮食中的蔬菜、水果获得,而且摄入量更高。
您看此文用
置顶“哎哟不怕”,再也不会错过权威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