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盟不是你想来,想来就能来!欧洲联合方式及其历史动因

戴启秀 思飞学术 2021-03-17

 

今天最震撼的国际新闻莫过于英国脱欧了,托这条新闻的福,Brexit给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英语构词法课。思飞学术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讨论欧洲联合的文章,我们约略知道了欧盟的去脉,也应该了解一下来龙。

关键词:欧洲  联合
欧洲今天的联合方式,在超国家层面(欧盟层面)属整合式扩大(一体化)。在国家层面,即在欧盟内部许多领域仍实行以主权国家为主的政府间合作,这种政治合作形式具有平权合作特征。这里,“平权合作”是指成员国间以平等权利为前提的合作。从超国家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上,欧盟是上述两种形式的混和运用,它涉及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在这方面实行一套以制度建设为主的双重管理结构,通过分层和分权管理,保证欧洲联合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联合  历史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的联合方式有其历史渊源。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典型个案。第一个是古希腊的城邦联盟,由于在联合中出于领导地位的雅典在获得领导权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受到制约和监督,最终导致雅典在希腊城邦中的领导权逐步走向霸权,最后产生分裂而被外族入侵并征服。第二个典型的例子是古罗马的跨国同盟,它是在西欧历史上唯一长期持续的一元政治结构帝国。古罗马能够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联盟内部引进和实施了相对平等权,即联盟内平权关系准则。这样才能获得同盟国对罗马的忠诚。在欧洲历史上,各国帝国之梦所致的竞争加剧导致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过后,在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欧开始建立以均势为原则的平衡体系。通过削弱帝国而保护小国,这使得西欧得以长期维持国家实力的相对平衡,保持多元并存的政治格局。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联合、统一运动第一次广泛开展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在这一时期,“欧洲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关键词:欧洲  一体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战后,欧洲政治、经济走向衰落,这激发了有识之士再次反思欧洲联合和欧洲统一运动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前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联邦同盟的备忘录》。“白里安计划”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政府提出关于建立联盟关系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份计划为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进入了实践阶段,它是一种以国家间平权合作和主权国家部分领域的整合(一体化)为特征。在当时欧洲的联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动因。第一,观念的变化。它是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反思欧洲冲突、分裂和战争的历史,在观念上形成了欧洲新意识。欧洲走共同联合之路“是欧洲痛定思痛的文化自觉,是为了避免血与火的历史重演和共同毁灭的悲剧!”它也是欧洲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反思。第二,从方法上考虑解决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战争苦难,避免历史上的悲剧再度上演,特别是要解决困扰欧洲数百年的“德国问题”,使德国融入欧洲,实现稳定的和平,通过联合走出困境。第三,冷战是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大背景,西欧联合是共同的防御需求,也是“为德国人建立一种一体化框架的需要”。欧洲一体化寻求以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来维持在美苏之间进行周旋的能力,在这方面一体化的目标在于防止战争的再度爆发,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联合  模式
在此基础上试试欧洲联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张建立以平权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制度化跨国共同体,即联盟派(英、北欧各国),一是联邦派,即要求成员国让渡一部分国家主权,促进联合整合(德、法等国)。这两种模式的特征今天仍然体现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如在成员国内部,各成员国仍按传统的主权国家原则在部分领域实施独立自主、以平权为基础的政府间合作;在部分领域实行主权让渡,选择超国家层面的整合式合作。在这方面超国家性质的管理不仅涉及超国家机构,而且也涉及成员国国家机构,如成员国国家机构承担了很大部分由超国家机构做出的决定,机制运行靠的是超国家和国家机构共同组成的纵向和横向混和管理体系。以德国为例,在1993年10月12日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裁定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确立了著名的“非民主体论”,即没有民主体的欧洲是不可能的。该判决认为,欧盟通过条约只能确立一个欧洲“国家联盟”(欧盟),而非一个超级欧洲国家,民主合法化的主题仍是国家的政府和议会。

本文摘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文化视角下的欧盟研究》一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