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撷英】决战决胜治污攻坚我们靠什么?——江苏工作实践与思考

赵继平 环境保护 2021-04-15


2016年年底,为落实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263”),率先在全国发出“向污染宣战”的号令。“263”作为江苏省“向污染宣战”的代名词, 树立了环境整治的“品牌”,深得社会认可。专项行动进入到关键时期, 江苏省委确定由专项行动转到污染防治攻坚战,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三年的治污攻坚告诉我们: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主动主攻的攻坚精神是保障;精准发力是有力有效的举措。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靠的是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江苏省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指明灯,咬住改善环境质量不放松,旗帜鲜明提出“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导向,建立了党政同责、权责一致、多方联动治污的攻坚机制,层层压实党委、政府环保主体责任和企业环保社会责任,不仅扛在肩上,更落实在行动上。


高位推进把好“方向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态度是关键,把好方向不走样、不降调,需要高位推进的工作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省长亲自任总指挥,相关副省长任副总指挥,分管副省长同时兼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实体化作战运行,每年制订工作目标,挂图作战。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长吴政隆一年半内主持召开四次会议,对重大问题亲自部署。分管省长既挂帅又出征,每月到省指挥部办公室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带队到一线进行明查暗访, 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压力传递拧紧责任“螺丝”。用好媒体监督这把“利剑”,主动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暴露于社会监督视线, 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同步开设《污染防治在攻坚·263在行动》专栏,建立“三聚焦、三结合”常态化暗访工作机制。凡是媒体曝光的问题,严格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既要抓曝光、更要抓整改” 的要求, 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必须公开表态,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探索建立联动“三查”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县级自查、设区市互查和省级抽查, 形成环境问题曝光、整改回访、现场核查与投诉人见面核实的工作闭环。三年来,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共播出曝光节目12766期,通过曝光关停污染企业6748个。始终保持对环境问题零容忍,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通过暗访、曝光、查处、约谈、问责几种手段, 形成以上率下,以“打”开路的组合拳,让环境执法形成有力震慑。常态化约谈推进不力、工作滞后的地区和部门,达到红脸出汗、不放空炮的效果;建立责任追究联动机制,对曝光问题整改不力、漠视群众利益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向省纪委监委移交,累计追究地方相关责任人278人。


全民参与争当污染“探头”。污染再隐蔽也逃不出人民群众监督的视线,问题线索需要人民提供、问题整改需要人民监督、整改效果需要人民评价,治污攻坚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就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省、市、县三级指挥部设立专门的群众投诉热线,对线索办理立规矩、定流程,办理线索不隔夜,处置线索不拖月,重大问题必跟踪。创办“美苏263”微信公众号,注重发布信息的同时,鼓励群众利用微信平台举报环境问题,吸引粉丝30万人, “ 美苏263” 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初见263两腿要发瘫,再见263真的不简单”这句话在社会广泛流传。用“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的方式,探索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污染防治监管平台。督促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职能部门执法规范,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全流程、嵌入式再监督职能,实现对问题线索一网打尽和全流程监管。人民群众环境诉求渠道的拓展、办理时效的提速,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参与治污攻坚的热情,江苏省环境整治满意度连续三年都达90%以上。


部门协同“抱团”治污。省指挥部由31个部门组成, 指挥部办公室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 指挥部办公室承担牵头抓总、统筹推进的职能。平时种好“责任田”,战时组团出击、集中发力、啃硬骨头、涉险滩。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用煤量,江苏省制定了三年煤炭消耗削减3200万吨的目标,不能缺斤短两,是约束性的硬指标。截至2019年7月, 全省减煤任务只完成135万吨,离年底1000万吨的目标差距很大。面对严峻的形势, 指挥部办公室分别召集省发展改革委、经信委、能源局有关负责人集中督办, 对任务完成靠后的重点地区公开约谈、现场督办,督促加大外购电力度,采取一系列组合拳,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起到重大推动作用。2019年江苏省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减少2600万吨以上,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8%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煤炭型能源消费结构突出问题得到改善。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水, 一直是治污攻坚的主战场。为做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帮扶工作,省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多个部门成立协调小组,赴现场开展并联式工作,地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33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完成率达到95.8%。重拳出击黑臭河道整治, 数次联合省住建厅约谈有关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整治城市黑臭水体215 条,对黑臭水体返臭问题紧盯不放。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淘汰了167家“散乱污”企业,腾空土地350亩(23.3公顷),已全部覆耕覆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靠的是主动主攻、战之能胜的攻坚精神


江苏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高度支持和重视省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配强配齐骨干力量。省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牢记省委、省政府的嘱托,秉承打好主动仗,打赢主攻仗的思路,用党性和良心托起人民群众的信赖,以战之能胜的攻坚精神攻克环境顽疾,彰显出新时代“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


“马上办”的干劲不松懈。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反馈;省委、省政府领导交办的重点工作, 不推诿扯皮,主动担当,快办速办, 做到“事前有想法、事中讲招法、事后出方法”;对群众的来访来件和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的环境问题,及时进行网上转办交办,提出回复核查情况时限要求。尤其是对群众多次投诉的重点难点问题,省指挥部办公室直奔现场,就地处理,一抓到底,推进问题整改。


“盯着干”的拼劲不动摇。全省各级指挥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盯重点工作和老百姓反映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 任务不完成不放手、问题不解决不收兵。高邮市汤庄镇黑液塘的环境问题暴露出来后,省指挥部4次派员赴现场督办,对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公开约谈、主动曝光并接受社会监督。尽管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新官不能不理旧账,不能因领导干部变化让群众遭殃,而应该用“钉子”精神,促使历时20年都没有解决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打硬仗”的狠劲不滑丝。省指挥部办公室抽丝剥茧紧盯治污攻坚的重点难点问题,专啃“硬骨头”,既打“歼灭战”,也打“狙击战”,既锻炼队伍过硬作风,又促进环境问题解决,以“攻城拔寨”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响断面达标考核和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促使吴江庙港水源地环境问题解决。徐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严重下滑,引起生态环境部的高度关注。省指挥部办公室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对徐州市进行专项帮扶和重点督察,共同查原因、想办法、找对策,通过持续八个月不间断的专项帮扶,扭转了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利局面。工作实践再次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基层出了问题,上级部门不能只靠“狠”,更不能强“压”,而应该帮助基层找“ 病因”, 去“ 毒根”,这样不仅能真正给基层减负, 还能凝聚人心。


“不怕骂”的韧劲不开口子。省指挥部办公室牢记省领导“ 一不怕吃苦, 二不怕得罪人” 的教导, 顶针碰硬,面对请托说情,宁愿得罪少数人,也绝不让老百姓的环境权益受损。这几年,江苏省级电视台制作了180期节目,涉及320个环境问题, 全部按照计划在江苏卫视曝光。为了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 主动开放“美苏263”留言,积极从骂声中捕捉问题,并且迅速交办、推动问题解决,以少数人的骂声赢得多数人的赞扬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靠的是追根溯源,精准发力


省指挥部办公室秉承力度不减, 标准不降,靶向发力的工作作风,向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发力。无论是暗访曝光、督查督办还是开展专项行动, 哪里有问题, 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哪里。


开展“降尘治车”蓝天保卫一号行动。2019年4月,扬州和连云港两市空气质量出现断崖式下滑,省指挥部办公室就两地环境质量状况会同专研判分析,确定开展以降尘和机动车污染防治为主攻方向的蓝天保卫一号行动,驻点督办、现场施压,约谈问责加压,连续曝光增压,压紧压实部门责任,两市空气质量下滑的不利局面迅速扭转。2019年年底,省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和督促8市奋力拼搏、全面冲刺,为2019年江苏省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响“江河碧空”蓝天保卫行动。针对船舶港口污染监管盲区,联合生态环境、住建、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海事、海关等8个部门共同参与,对江苏省境内长江、京杭大运河、通榆河等3条主要通航河道船舶和港口大气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排查1965个环境问题,整治沿江非法码头117个,关停搬迁32家违法占用长江岸线或违规用海单位。推动在船舶水污染物接收处置、港口码头扬尘防控等方面安装在线监测设施,消除大气污染防治空白点,拓展环境质量改善新空间。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三条航道沿线对照点PM2.5平均浓度较行动前下降15.7%。


建立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硬约束”工作机制。对于重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难啃的硬骨头,省政府每年进行挂牌督办,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切入点。2020年5月,《江苏省年度挂牌督办重点生态环境项目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这既是一项制度性安排,也构筑了长效工作机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2018—2020年突出环境问题清单的报告》,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都向社会公布,省指挥部办公室采取“清单式管理”逐一销号,用法律刚性约束推动治污攻坚重点难点问题向纵深突破。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决胜就意味着“大考”, 能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既是政治考量,也是对社会承诺的兑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面对治污攻坚形势“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的双重压力,靠什么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显得尤为迫切。


用“两山论”的系统思维辨清“红绿灯”


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关键是要认清发展和保护十字路口“红绿灯”,脚下要有功力, 抓环保不负青山,促发展不负生态, 看清方向再迈腿。


坚决防止“疫情形势下环境问题反弹”现象发生。经济下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传导到生态环境领域,有人把这种压力简单地归结于环境监管过严,治污手段过狠、用力过猛。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弱、保护意愿下降、行动要求放松的风险有所增加,片面强调企业复工复产,放松对企业的环境监管, 甚至是对企业违法排污视而不见;一些企业为了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不惜一切代价开足马力生产,这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反弹压力, 此时更要坚决防止边生产边违法排污问题的发生,坚决防止前期关闭的小化工企业因疫情而死灰复燃。


坚决纠正治污攻坚“盲目乐观” 情绪。经过两年的治污攻坚,江苏省关停了部分治理无望的化工企业,清退了环境隐患大的“散乱污”企业, 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有些人认为, 该关的关了,该停的停了,面上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不求成绩过得硬, 只求工作过得去,喧嚷治污攻坚也该到了“停一停、歇一歇”的时候了, 忘记了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离不开治污攻坚的坚强有力支撑。


坚决抵制治污攻坚“信心不足”的滑坡思想。有的同志认为, 攻坚永远在路上, 很难看到终点, 缺乏信心和韧劲, 存在“ 推一推, 动一动”“放一放,松一松”的现象。实践证明,放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放松对环境监管和环境准入的要求,就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够深入,缺乏用系统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功夫,在“红绿灯”面前摇摆不定。


因此,要用系统思维学习“两山论”重要理论,在坚定性上再加码。我们必须更好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牢记于心,落实在行动上,保持清醒、增强定力、咬紧牙关,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紧迫性上再加码。随着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群众的诉求重点也在发生改变, 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股洪流,到底是被裹挟着前行, 还是引导洪流前进,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年永安河(湖塘段)获常州市首批“五好河道”


固化“不进则退”的思维,坚定打“持久战”的信心


就全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像滚石上山,滚到半山腰时顶不住,让石头滚回来,石头肯定不会只是回到原点,一定会退到比原点更远的地方,将来再去滚石头都不知道从哪儿捡起、不知道如何聚力使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要解决40多年快速发展累积的生态环境风险和问题, 彻底实现发展的绿色化转型,则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就江苏省而言,“煤炭型”能源结构和“重化型产业结构”的环境形势并没有改变, 环境污染成为民生之患、心头之痛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现实依然存在,加上过去片面的政绩观留下的生态历史欠账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久久为功,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必须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没有退路”的意识,坚决打好持久战。


在工作方式上,要从“突击式” 转向“常态化”。“突击式”整治往往只能解决眼前问题,靠“常态化” 管控, 才能实现源头治理。在组织推进上, 要从“ 松散型” 转向“ 系统化”。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督促落实,克服“依赖”心理和“过关” 思想,瞄准地区、区域环境问题,态度上要坚决、行动上要有力。在工作作风上,要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要精细化、精准化开展工作, 摸准情况,找准问题,方式方法要科学、管用,惩处标准要统一。在考核问责上,要从“宽泛型”转向“精准型”。板子打到应该承担损害环境责任的人头上,让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不走样。


树立“精准治污”的思维,唱好监管与服务“一台戏”


统筹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既是战略问题, 也是战术问题。在战略上, 强化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在战术上,实现“五个精准”: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不搞“一刀切”,但可以“切一刀”。环境保护不是阻止企业发展生产,而是让企业更好地迈出健康发展的步伐。对企业污染排放实施监管,是生态环境部门的法定职责。监管的前提是了解,要做到精准监管、有效监管,就必须弄清楚企业担心什么、期待什么。事实上,企业的担心,往往是政策的痛点,企业的期盼,理应成为政策发力的方向。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出台的《关于在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产权保护的意见》,作为首部省级层面出台的加强企业产权保护方面的专项意见,强化了企业产权保护,引发了社会热烈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法监管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和支持。


树立“集成集约”新思维,培育环境治理新动能


中小企业是生产链和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总体上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变动较大,企业污染治理难、排放达标难,一些隐性的环境违法问题查处难,“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明显短板。


事实上,造成产业低端,让发展陷入瓶颈,分散治污成本较高,企业主观意愿不强等问题的原因,说到底是面对新旧动能转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动力不足、办法不多。如何做到换道超车,从求增量变为求增效?江苏省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坚持“以服务促达标”的工作主旨,围绕“集约建设,共享治污”, 推行“绿岛”建设示范工程,由多个市场主体共享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通过政策聚焦,实现由自主治污向市场化治污转变、由业余治污向专业化治污转变、由分散治污向集约化治污转变、由被动监管向精准化监管转变。“绿岛”建设为中小企业打通了污染治理的痛点堵点,不仅有利于降低污染负荷和治污成本,还能培育生态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也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策,同时还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一场“革命”,打造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样板。


用“五位一体”战略构想,统筹谋划“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发展方向


污染防治攻坚战方向变不变、力度减不减、标准降不降,取决于能不能建立起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苦仗、敢打险仗的稳定的“打得赢”的攻坚队伍。就目前来看,省指挥部办公室挂牌成立以来,临时机构实体化运转的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任务的不断加大,也暴露出体制机制上的弊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率先在全省成立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区委书记、区长挂帅, 区委副书记专职分管, 部委办局负责人担任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实体化运转、集中办公。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充分体现武进区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创新探索。继武进区之后,苏州、泰州等地也相应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虽然没有实体化运转,但这些有益的尝试表明,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高位运行机构势在必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0 年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提出,“十四五”我们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强调是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就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持久战”指明了方向。既然是“升级版”就要有别于“旧版本”, 要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躬耕不辍地种好“责任田”,毫不退缩地坚守“主阵地”,不折不扣履行好党和人民的重托;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脉关系,提升治污攻坚的战略定位,健全高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组织架构的生态文明组织架构,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要把“人民至上” 的情怀与治污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人民群众在治污攻坚上的温度,依靠人民群众发现问题、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整改落实、依靠人民群众评判整改效果,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小康社会的绿色指数。


作者:赵继平(作者单位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第一专员办公室)


文献来源:赵继平.决战决胜治污攻坚我们靠什么?——江苏工作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20,48(13):44-48.



近期要闻

《江苏省全民生态文明公约20条》征求意见稿出炉!期待您的“好声音”


速看 |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最新人事变动


【权威解读】|《关于核减环境违法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通知》


开阳环保:获21项国家专利,从源头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扫码关注“环境保护”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