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e中国行】今日处暑:秋收始、渔船开,最美人间处暑秋(附音频)

环境保护 2023-01-06
  


今日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去年,由“诗e中国行”推广大使王采芹朗诵的文章获得无数网友点赞。
今年,又到二十四节气的处暑,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富有感染力的朗读。
一起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去感受处暑后的清凉



领读人介绍



天地乾坤始渐肃,

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

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外、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疏散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那样浓结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中就表达了“出游迎秋”之意。


在古人看来,处暑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感知到秋的气息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随着气候不断转凉,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气肃秋高,凉意盈盈。



三候禾乃登。黍稷稻梁,纷纷成熟,五谷丰登,美不胜收。



“诗豪”刘禹锡在《秋词二首》中曾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的大自然美不胜收。巍巍的青山、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溪流,能够荡涤人心灵的尘土,让心灵返璞归真。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中有人、人心有景,人与自然合而为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其五)》时满怀着对田园生活的热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劳动之余,饮酒微醉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诗人对于景色的描写重在“无心”:随性在东篱采菊,偶然抬头,南山便映入眼帘。诗中写“见南山”,而非“望南山”,因为"望"是有心的,而"见"是无心的。



南山就是庐山,即是那个在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但在陶渊明这里,他只是随意一抬头,庐山就被收入眼底,更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地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都是那么自在闲适。诗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彼此共鸣,这就是"天人合一"。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相似的诗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这些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是能够涤荡心灵的,人作为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融于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于自然万物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营养,更要尽人之力,保自然之和谐完美。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黄宾虹先生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诗歌也是这样的。古人对自然之景的描写,实则是对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反映,这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日渐疏离的境况下尤具有启示意义。


在此秋高气爽的季节,不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吧!


相关链接:
【诗e中国行】今日立秋:带你领略藏在诗情中的秋意(附音频)

【诗e中国行】今日大暑:带你探秘古诗词中纳凉地的古今生境(附视频)

【诗e中国行】今日小暑:穿越千年,李白眼中的自然万物是这样的

【诗e中国行】夏至,让我们在诗歌中感悟诗圣杜甫的生态观

【诗e中国行】听芒种诗情,体悟生态文明真谛





近期要闻

2021《环境保护》杂志还可以继续订阅哦!
【上新了】《环境保护》2021年第15期:聚焦京津冀水生态环境保护

全文实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人民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