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视角 | 姜华等: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姜华等 环境保护 2023-01-06


【摘要】开展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抓手。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数次强调碳达峰、碳中和,指引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本文通过分析梳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进一步从目标、路径、管理、效果、部门协同等角度阐述了减污降碳协同的丰富内涵,并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减污降碳顶层设计、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科技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参考。


【关键词】减污降碳;生态文明;协同增效;内涵;建议
【作者简介】姜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阳平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本文刊载于《环境保护》杂志2021年第16期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大会议上重申了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也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减污降碳协同的意义和必要性


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人类带来了诸多自然灾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带头减碳直至实现碳中和,展现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同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建设美丽中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要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就要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和一时一地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绿色是底色、低碳是标志。唯有减污降碳协同是必由之路。

实现碳中和,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需要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和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因此,碳中和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保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举措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采取一切可能的降碳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防止和减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不利天气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以及对优质生态产品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要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碧水清岸、鱼翔浅底,田园风光、鸟语花香。

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广泛深刻系统性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1]。只有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约束,推动能源结构根本改变和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才能同步实现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度降低。

为新阶段深层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抓手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要求,也是总要求[2]。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3]。将二氧化碳减排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引领作用,实质是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我们一定要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并实现根本好转。

是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推动能源革命的必然选择

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结构将由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石油统治时代将被终结。这必将推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上。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可以逐步摆脱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

减污降碳协同的内涵


减污与降碳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这是由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以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加工利用,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

减污降碳目标协同

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乃至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中和)是为了保护共同生存的家园。不断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减污降碳都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最终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安全与健康,其目标实质协同一致。

减污降碳路径协同

二氧化碳与污染物的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的,治理和减排路径基本一致,体现了路径的协同。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调整能源结构,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费比例,推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油气消费增速,加速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发展[4];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重点行业如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升级生产工艺,提高排放标准等;三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提升公转铁、公转水,淘汰黄标车和国Ⅲ以下柴油货车,油品升级、提高排放标准,逐步实现电动化等。以上污染物减排路径也是二氧化碳减排路径,在碳中和情景下,上述路径会进展得更快、更彻底,污染物减排的力度会更大,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和幅度都将远远大于没有碳达峰、碳中和约束的情景。

减污降碳管理协同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也将从污染物治理走向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这是由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高质量发展所决定的。减污降碳协同,将从根本上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从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实现更高程度的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同时,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又将提升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生态碳汇。

减污降碳效果协同

“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和污染物结构减排等措施,共减排470万t二氧化硫,430万t氮氧化物,研究测算表明,同步减排二氧化碳15亿t。“十三五”期间的燃煤治理体现了减污与降碳的协同防治、同向发力:全国煤炭消费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由64%压减到56.8%,PM2.5浓度下降了28.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19.5%。近年的经验,特别是“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实施以来的工作成效表明,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污染物减排措施(包括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同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对推动碳排放强度降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约束和倒逼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将发生根本性的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将发生显著性的变化,政府、企业、公众等将全面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与降碳相结合会释放出更大的减污潜力[5],减污降碳的协同成效将更加显著,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必将早日建成。

减污降碳部门协同

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主管部门,火电、钢铁、煤炭、石化等高排放行业、企业,同为减污和降碳的责任主体,可以充分借鉴蓝天保卫战中已经形成的多部门联防联治的成功经验,共同谋划,协同制定减污降碳的系列法规政策与规范指南,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从全球范围看,治理高污染和治理高碳,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的碳减排,是与污染物高强度治理同时开展的,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的任务都很繁重和紧迫。这种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国污染物减排与碳减排在战略上的一致性和战术上的耦合性,必须协同治理,协同增效[6]

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顶层设计

一是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原则制修订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将应对气候变化逐步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现依法降碳和依法治污协同:加快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增加碳减排和管控的具体规定;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的融合。二是完善碳排放与减排相关标准规范和指南,研究制定碳基准及碳排放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碳排放监测、评估、核算方法体系、核查指南等。三是将减污降碳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体系。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双控制度,将碳减排任务与污染物减排任务一道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四是加强污染物减排与碳减排的监管执法。建立健全与减污降碳相适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包括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配备便携、快速、精准的执法仪器设备等。

抓住减污降碳协同的要害和关键,实现最大程度的增效

减污降碳的要害是压煤,关键是结构调整。煤炭消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0年煤炭消费量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仍高达56.8%,压煤是减污降碳的要害,既要降低煤炭消费强度,更要降低煤炭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要尽早达峰,力争2025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50%左右,发展新能源替代煤,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我国产业结构偏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也是高碳排放的重点行业,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禁止新改扩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压减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火电、造纸等行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大力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增加碳汇。

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技支持力度

实现减污降碳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革命,还是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还是通过末端治理,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必须尽快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技体制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开展相关核心或关键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黄润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 智慧中国, 2021(7): 8-11.


[2]孙金龙. 准确把握十九届五中全会“三新”重大判断 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生态文明, 2021(1): 6-11.[3]黄润秋.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中国生态文明, 2021(1): 12-23.[4]刘振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N]. 学习时报, 2021-03-15(08).[5]贺克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环境科技带来哪些挑战?[N]. 中国环境报, 2021-06-22(03).[6]曹俊. 开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J]. 中国生态文明, 2021(2): 7.


▼ 一键订阅《环境保护》杂志


近期要闻

2021《环境保护》杂志还可以继续订阅哦!


上新 | “双碳”专刊来啦!(2021年第16期)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辽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报告建议:推动我国碳定价制度渐进完善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