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绿色供应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应运而生,并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模式。本文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的特点,认为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在分析当前农业绿色供应链初步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参与主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和科技赋能、增强风险管控和建立绿色供应链的政策导向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供应链;现代农业
【作者】
赵建军: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徐敬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
本文刊载于《环境保护》杂志2022年第7期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特点
绿色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Supply Chain, SC),其概念源自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后来被迈克尔·波特引申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2]。虽然,供应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是至今学术界对“供应链”的概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认为: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程,根据强调的重点不同,亦可被称为销售链或需求链。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买卖双方企业链接,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包括一个企业内外部使得产品增值和提供顾客服务的所有功能。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 18354—2021)将供应链定义为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等形成的网链结构。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供应链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具有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等特征。早期观点认为供应链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其目的是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和降低物流的成本,以此来提高效率。在供应链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原本未被纳入供应链的消费者延长了供应链的结构,使其由产生链转变成了增值链。当前,供应链的内涵以及模式仍然在不断的发展。
自从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形态就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加速,供应链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革命开始兴起,绿色供应链应运而生。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了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最早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3]绿色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绿色制造理念,使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回收过程中考虑环境和资源效率,发挥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随着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步发展完善,更为全面的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逐步形成。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的《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导则》(GB/T 33635—2017)对绿色供应链进行了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应关系。”
绿色供应链特点
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的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在继承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绿色供应链结构具有整体性。绿色供应链内部是一条从生产设计、选材、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到回收等环节彼此串联的体系,其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形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链状结构。只有每个节点的企业与上下游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功能得以体现。
第二,绿色供应链功能具有绿色性。将“绿色属性”融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是对传统供应链的超越,绿色供应链强调从产品的设计、选材、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到回收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问题,要求尽可能地降低供应链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绿色供应链还要考虑能耗问题,要求资源能源得到高效利用,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三,绿色供应链运行具有动态性。由于绿色供应链需要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整体目标,绿色供应链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会依据这个统一目标和供应链各主体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决策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条件,不断地自我调整、互相协调,促使绿色供应链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4]。
第四,绿色供应链环境具有复杂性。从外部环境看,绿色供应链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科技发展、文化、习俗等;从内部环境看,绿色供应链上、中、下游各个节点的成员也可能存在区位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等情况。这些内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对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因此,根据绿色供应链的特征,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界定为一种由供应端、物流端、消费端、数据端、回收端组成的“五端通达”的整体环链。“五端通达”既确保每个端内部的绿色低碳环保,又协调端与端之间的流通使其实现资源利用率最高、污染排放量最少,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色供应链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将农业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2018年,商务部等8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积极发展工业供应链、创新发展流通供应链等产业体系。2019年,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构建符合新时代农产品流通需求的农产品现代供应链体系,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协同高效、利益共享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我国农业绿色产业的发展程度随着国家对农业供应链的推行在逐步提升。根据“环境友好、生态生产、清洁加工、绿色消费、融合共享”等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供应链,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是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绿色供应链助力产业兴旺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则是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武器。首先,产业振兴需要形成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过去的农业发展方式造成的土地污染、耕地质量下降以及农业资源紧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供应链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依托具有先进农业技术与机械设备的龙头企业将种养殖主体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种养殖。绿色供应链体系从生产端开始就要求农户及企业践行“绿色”的发展理念,通过数据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精准化控制、智能化决策和科学化管理,使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能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循环使用程度最大化的高效发展方式[5]。其次,产业振兴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包括在农业的基础上,创新经营主体并形成利益关系,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6]。绿色供应链结构上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统筹农民联合开拓生产端,通过数据端连接产供销环节,创造不同领域经营主体间的市场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和精准化的纵向供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再次,农村产业振兴需要质量兴农。我国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总体发展质量不高、缺乏国际标准的大企业和大品牌是阻碍我国农业产品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巨大障碍。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载体,绿色供应链直接在生产端形成绿色农业,采用智能化的采摘、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分拣加工手段,并创新引领定制农业、共享农庄、第三方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无人售货、金融保理等新兴产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利于精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从而实现产业整体提质升级[7]。最后,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地理环境不同,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特色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无法实现供求关系的强关联,导致了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滞销,甚至出现了农产品因无路可销而腐烂在田的窘境。“互联网+农业”的订单农业是绿色供应链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首先通过互联网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品牌效应,在需求量大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打造“一县一品”,然后确定消费主体,再组织消费主体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购销合同,生产基地按合同组织生产,销售就有了保障。这不仅对于当地的产业兴旺起到积极作用,还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于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
绿色供应链推进农村生态宜居
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提升迫在眉睫。首先,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17年连续增产,从数量上确保了粮食安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增产是通过长期以来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来实现的。农业化学品的超标使用不仅严重影响食品的质量,而且成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的直接来源之一,由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居住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绿色供应链从生产端的起点就开始识别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绿色属性,通过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以及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通过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可以从源头切断有毒有害物质的输入,从而降低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最终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其次,绿色供应链是全域绿色的闭合链状结构,回收端是完成绿色供应链体系闭环的关键。当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仅体现在供应链的尾部,而是贯穿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废弃农膜、农产品包装物、农灌材料等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农产地的污染,有力促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和农业产业生态改善。最后,绿色供应链的运转离不开高效的物流端和数据端,这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人居生活水平,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色供应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价值决定着乡村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8]只有用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聚力,才能留住乡情乡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绿色供应链具有创新传统理念的文化价值。首先,打造绿色供应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素质提升。由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通过大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加强农民对农业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其次,绿色供应链厚植生态文化软实力。生态文化缺失是农村生态问题频发的重要深层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9]。绿色供应链体系以生态文化浸润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实践中将形成生态共识,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态思想,提升村镇综合“软实力”。最后,绿色供应链更加注重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空间本来就是文化价值的有形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味着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传统。而这里的文化包括乡土知识、农耕技术、特色农作物、艺术活动、村落形态等。长期以来的农村发展模式严重造成了文化纽带的断裂,不仅加深了城乡之间的隔阂,还造成了乡村传统文化的流失。绿色供应链能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焕发出乡村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可以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乡土知识、农耕技术、特色农产品的宣传,连通对“诗意栖居”有高度需求的都市消费者,从而激发乡村文化价值活力,促进乡村振兴。
绿色供应链提高治理决策效力
环境治理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而绿色供应链的打造创新了乡村治理的方式和手段,政府、企业、农户等参与主体可以通过数据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协同高效治理和监管环境问题。首先,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能够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政府与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演变历史,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角力、交替主导,共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科学理顺二者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协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互配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宝贵经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供应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核心的自发组织管理模式,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绿色供应链是政府引导下的环境治理手段,旨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破解生态难题。其次,绿色供应链体系能够提高监管效率和决策效力。农业产品从“种子到盘子”的过程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很容易造成监管抵消和形成监管“盲区”。绿色供应链通过数据端对生产端、物流端、消费端、回收端进行数据整理,形成全链条透明的信息平台,便于监管部门实时了解信息,避免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力度不足,从而对产品形成合理高效的监管。最后,绿色供应链能够依靠企业和政府的采购力量,产生市场机制的“杠杆效应”,推动其供应链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能效,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环境治理效率,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升级,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
绿色供应链带动农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外出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首先,绿色供应链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模式。绿色供应链衔接供需两侧,连接农业制造业、农业经营主体、城乡消费三个群体,并持续建设城乡循环经济体。绿色供应链所构建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交易中心,通过数据端将各个“市场孤岛”紧密联合起来,从而拉近市场距离,缩小城乡差距[10]。另外,绿色供应链并非只是“乡村—城市”的单向供需模式,绿色供应链同样也可以形成“城市—乡村”的供需模式。通过城乡产品市场融合,乡村的农副产品可以进入市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城市的绿色工业品也可以自由进入乡村市场,让农民能够借助绿色供应链享受到城市的绿色产品服务。其次,绿色供应链体系可以促进就业。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衰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有效劳动力不足。劳动资源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转化困难。绿色供应链体系在生产端、物流端、数据端、回收端具有强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将会吸引涉农专业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高素质人员返乡创业,依托乡村自然禀赋通过互联网形成新业态,更好地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最后,绿色供应链体系能带动生产端的广大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绿色供应链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造成的损失,直接实现供需关系的精准对接,并且农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运转中将不断地提高附加值,最终,既实现了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的目标,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需求。
绿色供应链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提出已久,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在实践方面,绿色供应链更多应用于工业领域,而农业领域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尚未开展。当前,我国在农业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绿色供应链实践探索,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依托绿色供应链助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参与主体对供应链认识不足
首先,我国的绿色供应链相比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地区)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参与主体关注绿色供应链的较少,尤其是绝大多数企业尚不知道什么是绿色供应链,甚至缺少供应链思维。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是我国供应链体系仍然以传统的形式为主,并没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升级。由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够,一些对绿色供应链有所了解的企业也不会积极主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次,农户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绿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只注重产量而轻质量的思维依旧主导农业一线主体的生产方式。而原本就对绿色供应链认识不足的企业认为绿色采购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当绿色采购都面临问题时,绿色供应链的运转就更难以为继。最后,基层政府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足,在绿色供应链的运行中只关注供应链末端的环境治理工作,而不能积极参与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过程,缺乏全流程管理的意识,忽略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性,从而无法很好地发挥政府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作用。以上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缺乏推动企业发展农业绿色供应链的内生动力,不利于加快乡村优质生态产品的转化增值。
绿色供应链的基础支撑不足
农产品流经生产端、物流端、消费端、回收端,中间包含了农产品的绿色生产、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运输过程,再经由批发商、农贸市场、零售商到消费者等环节,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较多,跨越了一、二、三产业。尽管农产品在供应链中运转附加值不断提高,但是农产品种植区域较为分散、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农产品在供应链上下游衔接不畅造成耗损,造成成本的叠加,进而增大了产地和销地的差价。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一方面,基础设施缺失造成供应链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出现供需不匹配的情况[11]。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是农户,分散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和通信设施相对落后。这导致原本要实现重要作用的数据端无法在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出现信息沟通不畅、时滞大、渠道窄、供需不匹配等现象。尤其是如今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易变化的特点,加之农产品又具有季节性与长期性的特点,供给缺乏弹性,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供需难以匹配,难以实现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通。另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农产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难以维持,阻碍绿色供应链的转型升级。许多农村地处落后偏远地区,道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低成本高效运作的物流需要,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从而影响了农户收益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此外,农村物流体系较为庞杂,物流企业之间由于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各自为政,造成了农产品供应的恶性竞争。物流技术滞后也严重限制了优质生态产品打开市场,包括冷链技术在内的物流技术发展缓慢和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大跨度区域的农产品供给。
绿色供应链的抗风险性不足
当前,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某些贸易主体鼓吹“中国威胁论”,大兴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利用政治联盟对我国企业发起贸易战,使农产品在内的贸易、技术合作出现重大的波折。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对农业供应链的冲击,造成了供应链的“断裂”,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遭受重大冲击,同时,也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因此,农业绿色供应链的抗风险性不足是当前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存在较大的风险。农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多样,例如,以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游企业为核心和主体的供应链金融,以农业制造加工的下游企业为核心和主体的供应链金融,以农业物流仓储企业为核心和主体的供应链金融,以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电商企业为核心和主体的供应链金融[12]。当前,农业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利益关联度较高,但整体上的管理和联动性相对较为松散。随着绿色供应链“五端”的横向扩展,其结构也会趋于复杂化,信息供给不足和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核心企业无法准确判断上下游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决策。除此之外,还有在供应链中的数据造假等恶性竞争行为,造成上下游的衔接不稳定,增加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风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金融机构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如果某一节点受贷企业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巨大损失。
供应链体系缺少利益导向机制
利益是驱动绿色供应链全链各个参与主体协作的根本动力。绿色供应链对比传统供应链最大的超越之处就在于绿色理念的融入,而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中除了要实现经济效益之外,还要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入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参与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意愿并不强。因为在供应链中融入绿色元素的过程意味着供应商需要优化工艺、升级处理设施、进行物流低碳减排、考虑回收终端废物等因素,对企业而言,为了保证产品的环境友好和优良品质,不免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并在供应链运转中逐级向下级转递直至消费者。但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隐性的、潜在的价值大部分并不能被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在消费端所呈现的表象只是价格会明显高于同类不具有绿色属性的产品。因此,在消费端尚未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下,绝大多数优质的生态产品很难获取竞争优势,这不仅意味着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者承担着巨大的利益风险和较低的收益回报,甚至还会影响优质农产品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致使绿色供应链“解链”“断链”。
优化绿色供应链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增强参与主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
首先,要完善绿色供应链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绿色供应链的监管并不仅仅局限于末端环境处理,而是涉及生产端、物流端、数据端、消费端以及回收端全链的管理。政府需要平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建立针对农业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各个参与主体有章可循,建立配套的绿色服务和监督机制,促使供应链中企业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控制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保障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建立学习和培训制度,组织专家和优秀企业家代表深入地方和企业,提高农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传播力度,对供应链中各个参与主体进行绿色教育,激发企业参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热情。最后,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体系打造中的作用。增强龙头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发挥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引领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联合发展绿色,实现绿色产品转化增值、产业提档升级。
完善基础设施和科技赋能供应链运转
首先,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是绿色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前提,而且更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要求的体现。数据端是绿色供应链系统的核心,必须加强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现代农业农村“新基建”,特别注重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互联网介入水平和质量,逐步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数据端的高速、安全和泛在能够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中上、中、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农产品流通的随机性,提高供应链的效率[13]。除此之外,数据端将大大提升定制产品的能力,在生产端充分了解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挖掘特色产品,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产品价值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其次,物流端是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品质、提升供应链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是物流通畅的前提,加快对乡村地区道路修缮,缩短城乡空间距离,提高物流效率。另外,现代化物流一方面需要和信息技术充分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协调物流网络中各个企业的协作,从而降低物流因恶性竞争和衔接不畅造成的损耗;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领域相关技术体系的构建,包括冷链设施设备的运用、绿色包装的运用等,完善物流端的建设才能实现农产品在绿色供应链中的高效运转。
增强风险管控和绿色供应链抗风险性
首先,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之中,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对话,在政治环境上为农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在国外,主动布局“海外粮仓”,稳定产品和生产资料供给。在国内,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联盟,使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等多产业链主体紧密连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协同与合作,保持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均衡。建立风险分担和对冲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对市场波动的感知能力,提高绿色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帮助绿色供应链服务企业进行风险监控,防止金融风险蔓延。主动融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体系,健全以我为主、全球参与的农业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外资企业参与中国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从而倒逼供应链中企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另外,需要政府、市场、企业联动,为绿色供应链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政策导向机制
首先,就外部激励而言,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出台保障政策、搭建绿色平台等方式,补偿“绿色”融入而付出的成本,降低供应链各个主体间的风险,提升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意愿。努力培育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端,积极出台一系列有效的公众消费激励方案,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模式,引导塑造公众购买优质生态产品的意识,不断引领消费向优质生态产品升级。其次,完善信用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信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增加出错、违规、犯法的成本,减少纠偏、纠错、执法的成本,促进绿色供应链体系主体间增强信任关系和协同合作发展,确保绿色供应链的持续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1).
[2]曹艳媚.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09.
[3]赵建军. 绿色供应链:两山理念实践转化的创新模式[N]. 中国环境报, 2020-07-07.
[4]黄祖辉.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4): 2-12.
[5]王乐君, 寇广增.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6): 82-88, 3.
[6]艾永梅. 绿色智慧供应链管理助推乡村振兴[J]. 全球化, 2019(3): 93-100, 13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59.
[8]邓想, 曾绍伦.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产业融合模式与路径研究[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6(2): 62-74.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10]高鹏, 孙智君.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优化管理研究[J]. 农业经济, 2021(3): 141-142.
[11]高钰莹. 数字金融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 2021(12): 117-119.
[12]李瑾, 马晨, 赵春江, 等.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路径与对策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20, 22(4): 50-57.
▼ 一键订阅《环境保护》杂志
院士说 | 《环境保护》对话刘中民院士:实现碳中和需构建多能融合新能源体系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