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历史058 |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2015-11-24 饭游记

古代印度简述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最早的印度河文明(点击了解古代印度河文明)消失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但统一为时短暂,大多数时期印度处于分裂状态(点击了解古代印度)。




印度教实行种姓制度,把人们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种姓制度这种罩着宗教神圣光轮的社会等级制度,严重妨碍了次大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统一。


十一世纪起,正是利用印度的分裂,中亚的突厥人大举入侵,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开始了穆斯林王朝统治印度的时期。


德里苏丹国实行宗教压迫政策,许多被征服的印度教王公一有机会就起而反叛,因而全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种状况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后才有所改变。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察哈台突厥人建立的,到阿克巴大帝时实行轻徭薄赋和开明的宗教政策缓解了矛盾,结果使莫卧儿帝国成了印度历史上统一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帝国。


西方殖民主义者到印度


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来到印度是在德里苏丹国后期和莫卧儿帝国前期。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好望角来到印度西南海岸的港口卡利库特。葡萄牙人利用德里苏丹国版图萎缩南印度的分裂,在西海岸建立了基地,控制了印度至欧洲的贸易通道。


十六世纪后,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也都急切地要来印度攫取利益。与葡萄牙人不同,他们都组成了商业公司,从国王或议会那里获得各种特权,包括贸易垄断、建立军队、宣战媾和、占据领土、建立殖民政权等。这些商业垄断公司正是西方国家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


为什么各国政府不直接派军队征服而都要利用这样的组织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承节)

“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那个时候西方殖民国家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很弱,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海外扩张和掠夺,而有些大商人很有势力,他们愿意集结起来铤而走险。


对政府来说,支持他们海外扩张,花费由他们承担,政府不出一兵一卒,也不花一文钱就可以分享其利,当然,政府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一种做法。”


当荷兰、英国、法国的东印度公司来到印度时,面对的已不是德里苏丹国后期的分裂状态,而是统一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各国的殖民者只有靠反复的谦恭请求才能获得允准在沿海建立商馆。


莫卧儿帝国分崩离析给西方殖民者带来机会


十七世纪下半期,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为解决帝国财政危机实行在经济上打击印度教封建主和商人的政策,并恢复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激起印度教徒的愤恨。人民起义或印度教王公的反叛到处发生。


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次大陆再度陷入四分裂的状态,大大小小的王公国家多达500多个,有印度教的、有伊斯兰教的,彼此征战不休。


政治风云的巨变使各国殖民者欣喜若狂。


英国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实力增强,依仗国家的军事支持,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了法国势力。此前,葡萄牙人的商馆已被荷兰人夺占,而荷兰人军事力量并不强,这样,英国人就取得了征服印度的独家特权。


英国人武力征服印度


征服孟加拉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的胜利使英国人首先得到了孟加拉,拉开了武力征服印度的序幕。


孟加拉原是莫卧儿帝国最大的省,此时处于半独立状态。统治者西拉杰·乌德·朵拉率7万人的大军在普拉西迎战侵略者,英军人数不足三千。然而英军指挥官克莱武事先收买了西拉杰的将军米尔·贾法尔,又取得了银行家贾格特·塞特的金钱支持,他们一起订立密约。贾法尔应允帮助英人推翻西拉杰,条件是把他扶上王位。


战斗开始后,贾法尔果然按兵不动,在前峰小有接触后,就力促西拉杰下令收兵,收兵变成了大溃逃,这样克莱武未经严重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注释①:

普拉西战役(the Battle of Plassey),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战争。而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有法国为其支持者


普拉西战役简直不是会战,英国人只以死伤72人的代价(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死伤500余人),战败的西拉杰·乌德·达乌拉被处死,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即建立起以米尔·贾法尔为纳瓦卜的傀儡政权。

普拉西战役虽然只是一个小仗,但它的结果却比世界上许多最大的战役还重要,它为英国人征服孟加拉,以至最后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这次战役还带来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加强了英国作战资源和经济资源,为彻底打败法国在印度的势力奠定了最后的基础。英国在随后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南印度)中将法国的势力从印度彻底清除。自此,印度开始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征服孟加拉后,东印度公司便以其在印度东部、南部、西部此前已建立的据点为基地,同时开始了对各自临近地区的蚕食鲸吞。


在南印度,遇到了迈索尔国家强有力的抵抗。迈索尔统治者有迈索尔猛虎之称的提普·苏丹励精图治、大力扩充军队、革新内政、作拼死的抵抗。英国人和迈索尔的战争打了四次,迈索尔才被征服。


在西印度,抵抗最有力的是马拉特人联盟国家,英国人经过三次战争才得以征服。


在北印度,最强的对手是锡克人的旁遮普国家。锡克军队浴血奋战,使英国人胆战心惊。


1849年,旁遮普被兼并,标志着英国征服印度的完成。


由于在多处遇到激烈抵抗,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长达92年。


印度虽然是分裂的,但无论是孟加拉、迈索尔、马拉特联盟,或者是旁遮普,实力都比较强,为什么居然被小小的东印度公司征服?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承节)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每一个王公国家都存在着封建上层的内争,或者是争王位,或者是争夺权势,这就给东印度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利用这些矛盾增植内奸,在他们进攻的时候做内应里应外合,用这种政治手段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

第二,这些王公,他们不能够团结御敌,相反,在相互厮杀当中常常求助于英国人,这就给英国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各个击破;



第三,英国兵在印度不太多,但是他们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土兵队伍,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万人,是英国兵的5倍,这是用印度人打印度人,而这些土兵就成了英国征服印度手中的刺刀;

第四,印度分裂得很细碎,英国人害怕的是分散兵力,他们采取了杀鸡儆猴的办法,重点进攻几个国家,同时,用各种手段,逼迫其他王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王公和他们签订条约,承认东印度公司的保护,这样就保证了东印度公司可以集中最大的兵力来打这几个国家。

总体来说,我觉得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是利用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分裂性和封建王公的无能,从本质上来说,这是西方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的封建制度的胜利。”




英国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


印度被征服后,东印度公司一变而成为印度的殖民政权,公司统治印度采取了分而治之政策,被他们武力征服的地区由公司直接统治,叫英属印度。而藩属土邦则保留王公,实行间接统治,总称土邦印度。


众多土邦星罗棋布遍布全国。这样,英国人就在统一印度的同时,人为地保存了分裂,以保持土邦王公们部分统治权为代价,换取王公们充当英国统治的支柱。


英国对印度财富的掠夺


东印度公司政权是政商合一的政权,掠夺印度财富是其首要任务。当政权初建时,为适应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采取了赤裸裸的暴力掠夺方式。如在孟加拉,通过不断更换统治者索取献礼,把国库搜刮一遍又一遍。


公司宣布,对外贸易由它垄断,还垄断一些重要商品的内贸,疯狂榨取土地税是公司增加收入的更重要的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税收,公司实行短期包税制,谁出价高土地就包给谁,税额因之被急剧提高。农民收入不足以纳税,遭到监禁、拷打,被迫成群结队逃亡。


1770年孟加拉发生大灾荒,饿毙人数竞达1000万,占该省总人口的1/3。


据史学家估计:1757年至1815年,英国人从印度掠走的财富达10亿英镑。源源不断的金银流水般涌进英国,转动了英国蒸汽机的轮子,拉响了一个又一个工厂的汽笛。然而,留给印度的却是饿殍遍地、民生凋敝。


英国推行新殖民政策


进入十九世纪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开始把印度转变成它的大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为了便于英国纺织品占领印度市场,首先需要摧毁印度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和英印殖民政权协同一致,实行差别关税政策,英国纺织品进入印度只征3%左右的象征性关税,印度棉纺织品输往英国却征收50%以上的重税。


结果,一向对外出口精细棉布、在世界上享有棉布故乡盛誉的印度却被英国棉织品充斥。




为了在市场上能取得棉花、生丝、黄麻、菜籽等原料,就必须改变印度农业的自给自足性质。


为此,殖民政权又实行地税改革,通过降低地税,鼓励商人大肆兼并土地,以种植更多经济作物。


新殖民政策推行的结果使千百万手工业者破产,农民丧失土地者越来越多。


为了进一步开拓印度市场和直接控制最重要的原料产地,殖民当局还不惜牺牲其同盟者的利益,兼并了一批土邦。此举不但直接损害了这些土邦王公和封建主的利益,也使其他王公和封建主人心惶惶,动摇了其殖民统治的基础。


殖民统治者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对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毫不尊重,采取种种手段鼓励基督教的传播,甚至狂妄地叫嚷,要把基督教的旗帜插遍整个印度。


印度人民大起义


殖民政策的新阶段导致了全国多数阶层的不满。1857年至1859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终于爆发。


1857年初,英国军队改用恩菲尔德来福枪,其子弹包皮上涂有猪油或牛油,使用时需用牙咬。士兵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侮辱。




涂油子弹事件成了起义的导火线。


1857年5月10日,驻米鲁特的土兵率先起义,连夜向德里进发。在德里拥立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领袖,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赶走英国侵略者。




消息传出,各地闻风响应,迅即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四个月,起义地区就扩展到几乎整个北印和大片中印地区。


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土兵、宗教人士和部分封建主,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保有传统影响的王公和封建主手里,土兵大量参加起义,成了先锋和骨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承节)

“士兵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他们实际上是穿军装的农民。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其中也许包括士兵的家庭、或者是他的亲戚、或者是他的朋友,这对于士兵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军队里边,印度人是受歧视的,印度人才能再高,也只能当低级军官,任何一个英国兵都可以在印度兵甚至印度军官面前耀武扬威,这当然使土兵很不满。

再加上十九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政府鼓励在军队里传播基督教,同时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肆意地侮辱,这更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最终把土兵推向了起义的道路。


德里、康浦尔、勒克瑙是起义的主要中心,德里是中央政权所在地。

7月,起义者通过选举建立了政权机构——行政会议。起义士兵的一位指挥官领袖巴克特汗被推举为领导人。


行政会议采取了许多革命措施,巩固与群众的联系和加强防御力量。如惩治内奸、打击投机商、向富商征收特别税,取消盐税、糖税,分给起义牺牲的战士、免税土地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剧变,英国殖民统治者十分惊慌,当时驻印度的英籍士兵只有4万多人,他们赶忙从本土和伊朗调兵,并把正派往中国的军队中途截留,同时征召尼泊尔和旁遮普封建主的军事力量。英国援军分数路向起义地区发动反扑。


1857年9月14日,英军反攻德里,起义者英勇地进行巷战,坚持6天后不得不撤出。英军把被俘的起义者绑在炮口上轰击,平民被惨杀者无数,许多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在著名的詹西保卫战中,年轻的女王拉克希米·芭伊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勇杀敌的事迹一直在印度人民中广为传诵。



注释②:

占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译詹西女王、章西女王。原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后,因无子嗣,以养子监护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国被英国兼并。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于5月在章西发动起义响应,驱赶英国侵略者。她的坚定和勇敢,使其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1858年6月章西沦陷后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尔继续战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卫战中,遭遇英军罗斯将军的第8轻骑兵团,孤军奋战,身被数刀,被抬出战场后,伤重不治。牺牲时年仅23岁,被称为印度的圣女贞德。


德里陷落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其它城市也相继被英军攻占。起义者转入游击战。


1858年11月,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发表文告,宣布女王接管对印度的统治权,允诺尊重印度封建主的地位、宗教和荣誉,不再兼并土邦,封建主纷纷放下武器。


1859年4月7日,游击战领导人坦地亚·托比被一内奸出卖被捕,英勇就义。大起义就此结束。


结 语


大起义体现的精神非常可贵,人民的英勇斗争给了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大起义成了笼罩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魔影,促使它不得不对印度的民族要求作出让步。


然而多数封建主站在英国人一边,而领导起义的少数封建主只想恢复原来的封建秩序,这种旧式起义是不可能取胜的。


大起义促使英国对其统治体制和政策进行调整,英国人以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在平静的背后又开始酝酿着新的反抗。



注释③

英国人给印度带来什么?或许,我们也应当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原标题:不一样的征服者:英国是如何殖民印度的

来源:网易


在印度,身为征服者的作威作福、征税贪敛是免不了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在收受贿赂、欺压土兵方面劣迹不少,首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据说就是个横征暴敛的家伙。幸好英国政府对此有所警觉,撤销东印度公司之后,他们还对黑斯廷斯发起弹劾审判,以此肃清殖民政府营私舞弊的劣政。


从这时候起,印度开始成为下层子弟从政经商并藉以发迹的广阔天地,上层社会则将它作为锤炼绅士品格的训练场。


和殖民地官员相比,印度几百个土邦的王公们简直太幸福了。东方的皇帝、王公和酋长们在纵欲享乐方面是有天份的。他们不只热爱大象、老虎、黄金、宝石,还追逐现代文明创造的奢侈生活,其贪婪程度经常让人吃惊。宫殿、豪华吊灯、劳斯莱斯汽车,火车专列,不一而足。


从这点看,英国人的统治成本要轻得多。英国人对土邦王公的骄奢淫逸既有视而不见的一面(毕竟,英国人需要他们的合作),但偶尔也会斥责,甚至还废黜了一些“大逆无道”的王公。


在英国的影响下,很多王公转向开明,他们很多人毕业于世界名校,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他们兴修公共工程,创办大学,并对落后风俗进行改革。


除此之外,印度人收获最多就是现代工业了。

英国土地狭小,当时最先进的铁路系统在印度,里程数世界第一;

孟加拉生产世界上最好的黄麻,这给英国的纺织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纺织机广泛应用的成果是,到甘地发起“土布运动”的时候,印度人几乎已抛弃了传统的手纺工艺。孟加拉湾的加尔各答也因此成为英帝国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


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文官和法律制度。东印度公司取消后,商人和行政职员被分开,循着不同的通道历阶而进。


现代法院建立起来,实行人道主义的法律,废除了诸如“刹蒂”的印度土法(即守贞女子随死去的未婚夫火葬)。为印度宗教所允许的杀婴溺婴被宣布为犯罪。


即便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英国人也无意认同。1850年,政府颁布《排除种姓无能力法》,宣布种姓权利必须服从于政府法令,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种姓原因剥夺某些印度居民的财产及继承权。


1872年颁布的《特别婚姻法》规定,禁止童婚和多妻制,并承认逾越种姓的婚姻为合法婚姻。这些法令执行的效果虽然有限,却是殖民当局标榜“文明与道德”的宣示。


英国人统治期间,印度国内实现了长久和平,信仰不同宗教的民众相安无事。


到独立运动兴起的时候,这一切成就都被抹煞了。印度独立的三大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真纳,他们都曾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在政治文明比较方面,却被民族情绪蒙蔽,表现得非常低级。


尼赫鲁是苏联计划经济的崇拜者,真纳是伊斯兰主义者,甘地则更极端。


甘地反工业文明,反科学理性,主张乡村公社和自然蒙昧才是印度人幸福的源泉。


在评价英国人的统治时,甘地曾说:“英国人统治印度本身就是罪恶”


按照甘地的方式治理印度呢,后果是什么呢?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说法可以作为参考:“它(印度)会急速倒退几百年,回到野蛮时代,并只能饱尝中世纪的困苦。”


虽然没有像丘吉尔说得那么严重,印度独立前后陷入到宗教仇杀、流离失所、战火纷飞的境地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民族主义兴起,殖民地纷纷独立,这是大势所向,民众能否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却是需要仔细辨别的。





谢谢大家,本集内容完

明天内容预告

世界历史059 | 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世界历史057 | 日本明治维新』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