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38个地名讲述慈溪故事!你了解多少

慈溪发布 2023-03-16



《慈溪地名传说》

慈溪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客星山的客星是什么意思?达蓬山、五磊山、七姐妹山、上林湖、七星桥……这些地名背后到底流传着怎样的故事,链接着怎样的历史?由我市作家陆建立、沈幼丽主编的《慈溪地名传说》日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搜集整理了138个地名,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地名背后的那些慈溪故事。

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传承。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独特符号,也是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慈溪地名传说》 
讲述慈溪故事
  
  3月6日,慈溪惊艳亮相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地名大会》,秘色瓷器、青瓷瓯乐、慈溪杨梅等慈溪代表元素纷纷登台,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杨勇作为慈溪推介官,展示慈溪魅力并向世界发出热情邀请。慈溪故事成为热点话题,刷屏抖音及朋友圈。

  那么,慈溪究竟有哪些独特地名与历史传说?《慈溪地名传说》精选出138个地名传说,分四辑,分别涵盖了第一辑镇、村、街道、社区,第二辑山、水、岭、潭,第三辑寺、庙、宫、庵,第四辑桥、路、楼、场等类别,代表了当下慈溪的镇村、河流、山脉、桥梁、湖泊、道路和建筑物等。他们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或是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或是与历史人物相关联,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陆建立,笔名力歌、简力,1965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理事、慈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观海卫镇志》主编。作品散见20多种文学期刊上,出版著作10多部,曾获浙江省千名群众文艺骨干、浙江省书香家庭、宁波市十佳读书家庭等。

沈幼丽,1963年生,浙江慈溪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现宁波大学)毕业,教育工作者,从事公益事业多年而不辍,曾参加以“母爱”为主题的全国最美妈妈评选,获得2018年度全国“最智慧妈妈”的称号。


  两位主编是多年的老朋友,也都热心于地方文化建设。在2018年宁波征集第二批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地名推荐工作时,两人感慨于老地名的渐行渐远,于是一拍即合决定编写这样一本地名故事的书。陆建立说,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一个没有老街巷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丰厚的慈溪地名传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永远珍藏。保护地名,传承地名文化,是大家的责任。沈幼丽告诉记者,从小就听奶奶讲地名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对那些熟悉的地名始终保有着一份深切的情感。

  著名民间文艺家、宁波大学兼职教授周静书评价该书是慈溪地域文化的一部优秀民间文艺作品,意义不仅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生动美妙的民间传说,更重要的是保护传承了一批行将消逝的地名文化,充分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独特文化符号
承载浓郁乡愁

  慈溪的境域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了慈溪县,县治西屿乡。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慈溪县印遗失,恐为歹徒所得,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谿。从董黯、虞世南、沈恒、黄震到近现代吴锦堂、马宗汉、陈之佛,还有与慈溪颇有渊源的徐福、严子陵、苏东坡等,这一方山水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秀丽山河、名胜古迹,更有旖旎缤纷的无限遐想。

  沈师桥是一座尚德之桥。这座石桥相传和师桥沈氏始祖沈恒有关。沈恒,南宋进士,授太常寺博士,曾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巡至慈北,喜而居之。沈恒博学多才,见村中缺少老师,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就在此兴建“海隅书屋”,让附近的孩子来此读书。但孩子们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木桥,每逢刮风下雨行路艰难。为此,沈恒又出资建了一座石桥,曾有人赞这座桥说“一水中分像游龙,两岸横跨亘长虹”。当时定桥名“沈师桥”,后人感念他的助学义举和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就以桥名为地名。

  客星山与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有关。姚江有一条支流,支流上有座单孔的石拱桥,石拱桥东首有座山名叫陈山。严子陵年轻时到外地投师求学,和南阳人刘秀是很要好的同学。刘秀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他做皇帝后广揽人才,想到了严子陵。严子陵不愿为官但躲避不过只得应召前往。两人交谈甚欢直至深夜,光武帝就像求学时一样和严子陵一起睡在榻上,而严子陵熟睡之中将脚搁在了光武帝的肚皮上。翌日天未亮,钦天监官员急急进宫禀报说“有客星冲犯帝座”。光武帝说:“朕与严子陵同床而眠,三更时分,并无发生别事,只不过是他的脚搁在寡人的肚皮上罢了。”于是,严子陵“客星”的称号不胫而走。严子陵决定隐居,被皇帝派来的人追到渡口,于是就故意印上鞋印误导他们,还嘱咐摆渡人不要透露自己的去向,才摆脱了来人,自己往陈山去了。后人为了纪念严子陵,就把渡口旁的一座桥改名为客星桥,陈山改名为客星山。

  崇寿镇的相公殿是一座寺庙,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寺庙建于1899年,当时挖海塘时有人在海涂捡到一颗菩萨头。他决定让这颗菩萨头自己选地方,就挑着它到处走。在永清塘南,怎么也挑不动了,他觉得是菩萨自己选择了这里,大家也认为这是菩萨显灵,于是筹资建造一个殿,取名相公殿。据说相公殿菩萨叫张崇三,其父张亮为吴越时期的刑部尚书,其子为工部郎中,专管修海塘,在一次建塘抵御海潮时以身殉职。相公殿朝南五间大殿,朝北三间加戏台,两侧各有三间斋堂,每逢农历三月初六菩萨的生日,当地百姓都会在此组织庆祝活动,举行庙会。

  慈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形成了无数老地名。一个村庄、一条河流,甚至一条老街,成为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标志,更是历史人文的记忆。陆建立说,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慈溪的许多神话流传到现在,演化成了传说,都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保护地名遗产
传承城市记忆

  洋浦、蛟门浦、达蓬山、伏龙山、龙洞、蟠龙庙……慈溪的地名很多与龙有关系。龙山的由来以境内伏龙山得名,据传唐朝有一个叫龙山的孩子,智斗东海龙王敖广之子小黑龙,最后用生命降服了小黑龙。这条小黑龙龙头垂地之处叫龙头场,龙身变成的山峰叫伏龙山。胜山跟龙王敖广和太白老龙斗法有关。

  与人名相关的也有不少。观海卫镇锦堂村是近代著名爱国华侨吴锦堂名字命名的,宗汉街道是以辛亥革命烈士马宗汉名字命名的,原名伍家板桥的匡堰昌隆村也是为纪念伍昌隆而命名。过境或居住的秦始皇、徐福、严子陵、赵构、王安石、苏东坡、戚继光等都给慈溪地名增添了一份色彩。


  生产生活是地名的又一源头。慈溪盐场起于北宋,盐业生产持续千年。至清代,两浙盐务的25个场仍有3个在慈溪境内,即横河石堰场、观海卫鸣鹤场、龙山龙头场。与制盐相关的场、仓、潭、甲、丁等都频频出现在地名之中。筑塘围垦相关的潮塘、周塘、大古塘河、省塘头等,也是如此。

  爱国志士、善人义举也在地名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观海卫杜公祠的杜文明、杜槐保家卫国,彭公祠的彭韶清廉为民,横河三郎桥三兄弟因孝心造桥,浒山沈府巷的沈郎中乐善好施,烛溪湖里孙茂孝点烛装笼捕鱼,等等,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一些老地名已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这样一来,难免会断裂一些记忆,让人的乡愁无处着落。参与该书资料整理的沈碧荷告诉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知道老地名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没有人系统地整理、记录,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了。63岁的宓家埭人宓天玄常给两个孙女讲慈溪的历史传说和地方风俗,认为这是必须传下去的宝藏,自己也积极参与到《观海卫镇志》的编写工作中。

  陆建立说,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命脉,地名保护本身就是一个追忆城市历史和文化络的举措。这也是各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心,是保护城市遗产、传承城市记忆的一份文化自觉。

  尽管使用是对地名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但对于那些没法保留下来的地名,以文字史料的形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种补救性措施。



塑立文化符号
增强文化自信

  说到襄阳,会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提到洛阳,就有“崤函帝宅,河洛王国”;说到荆州,会想到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有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音、乡情。董黯孝母而命名的慈溪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慈孝为名的古县域名。 

 

目前,宁波市已公布了第一第二批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从地名的历史性、文化性、知名度、独特性及传承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共有100个地名收录其中。名录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摈弃、废止原址地名,而要优先延续、保留、规范使用,并根据建设实际,适时复活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历史地名。

  随着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不断有新地名出现、旧地名消失,不会起名、不知名称意思、不会正确使用名称,类似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对于一些不规范地名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整治措施。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媒体也在保护地名文化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竞赛的活泼形式,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同时展示当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强调地名文化的当下价值。

  地名,是民众情感所系之处,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传承地名文化,会造成我们文化记忆的断裂、历史记忆的断层。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有了地名才能记得住回家的路,认得出家乡的土。周静书表示,保护地名文化,重视搜集记录珍贵的地名传说故事,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责任。地名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发展,正是城市精神认同的标识、家国情怀的魂系,更是海内外乡贤重要的文化召唤。保护地名文化,就会对大好河山和历史文明多一重真切而深入的感知;擦亮地名文化,就能让一座城市得到立体化的展示而被世人铭记。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陆燕青

编辑|雯子


- END -

喜欢小慈推送的信息,就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