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一个再也挂不到号的“好医生”
小记优秀共产党员、龙泉名医蒋德根敬业奉献的一生
中共党员,龙泉名医,区中医院口腔主治医师。1998年获得龙泉驿区卫生系统第二届十佳卫生工作者;2002年成为成都市龙泉驿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再次被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7年被选为龙泉驿区党代表,并连续数年获得成都市龙泉驿区、区卫计局、医院先进个人及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
在龙泉驿区中医院,每天都有许多病人来挂同一个医生“蒋德根”的号,但是每一次,他们都被告知医生不在。医生不在医院,又到哪里去了呢?在病人多次追问下,她们才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蒋医生去世了。
每每听到这些时,病人眼里总会饱含热泪,不住地摇头:多好的医生啊,怎么可能呢,我们真的不敢相信……其实,不仅病人,连区中医院全体职工几乎也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他们看来,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同事,这样一个把工作当家的同行,怎么会有离开他们的一天?
蒋德根,中共党员,龙泉名医,区中医院口腔主治医师,出身医学世家,在祖祖辈辈的熏陶下,蒋德根一直立志要作一名好医生。投身医学事业三十一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蒋德根做出一件件让患者感激、令同行敬佩、使亲人欣慰的事迹。在他的办公桌上,有许多无言的“成绩”:一面面鲜艳的奖旗、一本本辉煌的证书,一张张病人灿烂的笑脸,无不凝聚着他的勤劳与汗水,无不见证着他的尽职和奉献。
然而,就在10月21日,他刚过52岁生日的第二天,这位可敬的医者,却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他来不及关心的家人、他未曾道别的同事和领导。蒋德根不仅是病人眼中好医生,也是整个医生队伍中的学习标杆,他的爱岗敬业,将病人当亲人的精神会传承下去,一批又一批好医生将涌现出来。
病人心中的他 爱岗如家把病人当成自己亲人
“蒋医生给我看了20多年病了,我特别信任他,真是个好医生,特别为我们患者着想……”说起蒋德根,73岁的“老病号”孔昭慧不住地点头,她手上至今都留着蒋医生给她写的病历,一边翻看一边哽咽。
“这是我7月份,蒋医生给我写的病历,后来再来挂号,就再也挂不到了,我到处打听才知道蒋医生去世了,当时眼泪都掉下来了。”孔昭慧说,蒋医生对自己就像亲人一般亲切,今年7月4日下午2:00,孔婆婆牙痛难忍,跑到中医院挂蒋医生的号,但是被告知已经没有号了,于是她坐在蒋医生的办公室外排队等,直到医生看完病人,孔婆婆上前告知他自己的情况,蒋医生二话不说,就让她坐下来看病。
在口腔科,蒋医生号每天从早排到晚,总是有大量的病人排坐在诊室外等待他看病,为了不让病人久等,原本医生可以2点半才上班,但蒋医生总是提前1个半小时,有时候,他中午匆匆吃了盒饭就开始工作,直到把病人看完,夜幕中的口腔科总是灯火通明。
有几次,病人半夜三更牙痛,点名要蒋医生来看病。接到电话,蒋医生从来没有推迟过,骑着自行车就往医院赶。
在蒋医生的身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面对大量的门诊病人,蒋医生深知口腔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门诊科室,是工作异常繁忙的部门,也是容易产生纠纷的重要部门。蒋医生身体力行,推行诊前沟通、诊后回访的医患沟通制度。
在医治前充分聆听患者的诉求,主动告知患者的病情、医治方案、收费情况,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医治后给当天接受医治的患者打电话,了解情况,安慰患者,帮助他们减轻医治后出现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蒋医生用热忱、关爱、耐心、诚恳,让前来救治的患者如沐春风,享受到了贴心的医疗服务。
同事眼里的他 双腿骨折拄着拐杖给病人看病
“蒋医生永远有看不完的病人,上不完的班,别人工作五天,他要工作六天,还总比别人早到1个半小时,晚走几个小时,即便是病人半夜三更牙痛找到他,他都马上从家里赶过来……”说起蒋德根,口腔科的同事们无不对他肃然起敬。
“我记得当时自己怀孕时,蒋医生为了减轻我的工作量,主动承担起我的工作,而他自己生病了,总是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吃点止痛药应付,全把时间留给了病人。”同事谢霞回忆说,2014年的冬天,蒋医生处理完最后一个病人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当时天下着大雨,路面湿滑,他骑着自行车回家路上,对面开来一辆轿车让他躲闪不及,蒋医生重重地摔倒在路旁的排水沟里,顿时疼痛传遍了全身,经验告诉他可能伤到了骨头,他艰难地掏出手机,拨通了120。
经抢救诊断,蒋医生股骨粉碎性骨折,由于记挂着病人和科室的情况,他主动要求提前手术,争取能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当时,骨科医生诊断他伴有骨质疏松,至少要休息半年到一年,否则会有严重的钢板错位和再次骨折的风险,但手术后不到三个月,蒋德根坚持要上班,并不顾家人反对,投入到紧张繁忙的诊疗工作中。
那时的蒋医生身体消瘦、双腿无力,吃力地拄着拐杖,同事们看着都动容了。“我是共产党员,腿断了,手还在,还可以为患者做治疗……”那段时间,蒋医生是偷偷吃着止痛药,忍着疼痛给病人们看病。
领导认识的他 拼命三郎他永远比别人干得多
“赶紧停下工作、住院检查!”今年5月1日,院长陈平几乎用上了“命令”的口气。“到中医院工作20多年来,蒋医生一直都兢兢业业的,永远比别人干得多,哪怕生病了他都自己默默承受,也不愿意离开岗位!”那一次,蒋德根停止了工作,这也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
原来,那天下午3:00,蒋德根突然不舒服,肚子胀得厉害,被送去内科检查,起初只说自己是胃病犯了,休息好了就能回去上班。但陈院长得知他生病了,上前去协调主治医生检查才发现,他的肚子里有一块拳头大的包块,肠道堵塞,已经无法用肠镜进行检查了。经详细检查判定,蒋德根患上的是结肠癌,而不是胃病。
随后,医院联系将蒋德根送往华西医院治疗并进行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但是由于发现时间太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和肝脏上,采取放疗与中医治疗已经不起作用了,在与病魔抗争了90天,蒋医生还是没能抗过死神,最终不幸去世。
“蒋医生的去世,大家都觉得很意外,听说噩耗后,全院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仅是中医院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同事,我们的病人也失去了这样的一个好医生,他是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光荣榜样。”说起蒋医生,陈院长难掩悲痛的心情。
“蒋医生病危住院的时候,都挂牵着我们科室,还有他的病人,对每一个病人情况一一交待给我们,哪些需要复诊的,哪里还需要做哪些检查,他一个都没有忘记。”口腔科医生薛静说,即便是生命垂危,蒋医生心中都挂连着他的病人,他始终也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在服务群众。
亲人身边的他 忘我奉献顾全大家而亏欠小家
“来龙泉20多年了,他常被人笑话,连成都都没到过几次,更不要说出远门了。”熊文忠是蒋德根的同事兼好哥们,休息时两人爱在一起玩,但一坐下,蒋医生的电话老是响,熊文忠想也没有想肯定是病人。这个时候,蒋医生二话不说就甩下朋友往医院里赶。三番五次,也有朋友埋怨道:“今天本来你就休息,让别人去做嘛,你休息算了。”这时,蒋医生总会说:“病人痛得厉害,我能帮助别人减轻痛苦,少休息点也没有事。”虽然口里承诺“去去就回来”,每次一去就是几个小时,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扑在了工作上。
把工作时间延长给了病人,把休息时间缩短也给了病人。蒋德根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对自己的家人却亏欠了太多。记得出车祸的那一天,正是儿子的生日,都快晚上7点多了,他还在单位给病人看病,爱人打电话提醒他,“你就早点回来吧,今天是孩子的生日。”他接到电话紧锁着眉头说:“哎,我给忘了,还在看病,等会等会......”说着说着就把电话挂了。
时间滴滴答答的走着,半个小时又过去了,外面雨已渐渐的下起,整个医院门诊部只有口腔科仍旧灯火通明,寂静的治疗室电话铃又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孩子期盼的声音“爸爸,雨下大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等着你一起许愿切蛋糕呢!”他笑着说:“儿子,你们先吃,别等我了......”说着就又挂了电话,振作疲惫的身躯,强打精神认真的给患者做治疗:缓慢的注射麻药,耐心的剔除腐质,精细的开凿窝洞,然后隔湿消毒,最后垫底填充......那一步步娴熟的操作,一屡屡专注的神情,一颗颗辛劳的汗珠,真的让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
出车祸后,没到三个月,他就硬是吵着要出院,要去医院给病人看病,家里人不同意,他就自己杵着双拐往医院走,爱人拗不过他,又心疼他,就每天亲自接送他上下班。
“虽然他一直说对不起自己的家人,但是家里人都以他为骄傲!”看着蒋德根如此爱岗如家,看着他对病人像亲人般热情,爱人的埋怨变成了赞许,甚至以他为荣。在蒋德根儿子心中,父亲永远是一个好爸爸、优秀党员,他对事业毕生的执着,对病人毕生的关爱都给他无尽的教诲。这就是一个医者,能为医疗事业做出的全部贡献。
后记:
爱心与责任筑就良好口碑
在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的今天,如何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摆在每个医院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蒋德根用他的爱心与责任,真诚与奉献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把病人当亲人”的崇高医德,树立新常态下一个职业医生的新标杆,成为永远留在百姓心中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