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于都,追忆红色革命往事

新媒体中心 绵阳师范学院 2020-08-2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7月15日,大学生通讯社“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在参观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后,来到了第二站长征第一渡口。在这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长征精神,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的革命历史和人物事迹。我们将结合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感受长征精神,领略英雄风姿!



长征第一渡是长征路上伟大的壮举之一,于都这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央红军的主要集结地和长征出发地之一。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无私奉献,竭尽全力地帮助红军,出人力、找各种材料、民船全部停运,为红军送饭送茶,仅四天时间,就在于都30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布设众多的摆渡,周恩来就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几十年前,因为想要取得革命胜利的“初心”,革命红军从这里出发,怀着豪情壮志,用双脚走出了一首令人敬佩的英雄史诗。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我们要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初衷,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实践“长征精神”。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永远是我们我们的指路牌!


我们采访到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汤乐。他说到“参观完长征第一渡口以后,看到这滚滚的河流,更加能体会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享受到安逸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但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特别是现在处于中美贸易战刚刚结束的大前提下,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有红军长征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前辈们长征时的信仰,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往美好生活的信仰,让他们坚持向前,砥砺前行,我们也一定要坚持这种信仰,不断前行。我们企业精神也应该向长征精神学习、靠近,我们企业也要造福全省人民、为我国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和使命,越来越多的人在用实际行动来回馈人民,造福群众。


  威武革命红军,热情于都人民!于都河的惊天怒吼,秋风的阵阵呼啸都无法阻挡革命红军用血肉铺成一条大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是历史的传承者,我们要将“长征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向革命红军那样有坚定的信念,面对再大的困难阻碍也要不忘初心。

新时代的长征已经开启,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国家一大步,让我们深入贯彻长征精神,为国家更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革命烈士纪念馆

 

  大学生通讯社“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馆前留影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田地,有6.8万人参加红军。全县为革命事业光荣捐躯的烈士达16344人。

为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5年县政府在现址建有烈士纪念塔、亭各一座,1987年3月兴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0年12月正式开馆,主厅正面矗立着《苏区儿女》塑像,馆内陈列面积434平方米,展线长161米。分为一个序厅,一个悼念厅、六个陈列室,陈列图片300余幅,文物27件,雕塑、油画等。陈列了红军二十军代军长肖大鹏,赣南红军第十五纵队参谋长钟声楼、党代表朱学玖,于都农民暴动总指挥李骏,中共瑞西县委书记马德明,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一等功臣谢大跃等155名于都籍知名烈士的事迹。



于都县城的北门何屋,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也是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的旧居。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在于都,他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同时也教育苏区干部要关心群众生活,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自己有了缺点错误,要自觉向群众检讨,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0月18日,毛泽东离开何屋,随同中央纵队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参观何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样狭小、简陋的房间里,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为红军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部署,就是在这昏暗的油灯下,斑驳的桌椅旁完成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检查指导。看到这些,我们对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同时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巨,更体会到无数革命先驱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


SUMMER

团队部分成员前往刘次垣民居参观,刘次垣民居建于清代,约有两百多年历史,是红军部队集结出发时临时居住的一个处所。走进民居内,有一扇门,仅剩下半块门板,连阁楼上的一些房梁也没有了。据了解,这是因为当年于都人民为了支持红军部队的战略工作,几乎每家每户都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木,送给红军用来搭建渡河的浮桥。刘次垣家当年也是这样,而刘次垣民居没有门板,夜不闭户的过去了85年。该民居的李美珍老人是红军的遗孀,今年92岁高龄,她仍居住在这里。

一个地区,为革命作出这么巨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传颂的。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于都人民为了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已成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将其发扬光大。


黄氏宗祠

随后,这些成员前去黄家宗祠,了解黄氏家族中的人物事迹,追忆先人。据了解,宗祠内列出的人员中有511名都是参加了红军长征的先辈,许多先烈都是青少年时期就自愿加入红军的。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想到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抚今追昔,革命先辈们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了长征的胜利,他们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深切感受到长征的艰巨和长征精神的伟大,也体会到现在这样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生在和平年代,在红旗下成长的年轻人,更就应清醒的认识到自我肩负的重任,更就应把这次在于都学习到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努力学习、开拓进取,自觉地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经历了一次梦境般的心灵涤荡。我们要继续传承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不忘人民群众对党的帮助。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庆幸遇上了这样好的年代,我们必须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高亢的精神状态,严格要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刻苦,身体力行,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小微欢迎大家来投稿哦!

投稿邮箱:xwsucai123@163.com(QQ邮箱也可以投稿哦!)


素材来源 | 大学生通讯社足迹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编  辑 | 沈艳 何世松 余佳欣

审  核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近期精彩】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