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如今都去哪儿了?

2016-08-03 学术中国

共和国培养的首批博士如今都去哪儿了?


来源:共识网(ID:igongshi)   编辑:学妹


“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特殊的位置,我们也承担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博士学位证书为001号的马中骐说,1983年之后,18个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过,但每个人都默默记住了责任,那就是要做出成绩,不辜负“首批博士”之桂冠。


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3年5月,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证书。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的博士(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因在美国访问,没有参加此次大会)。而如今,国产博士已经超过50W。这十八名博士,随便拎出一个,简历上的东西都值得我们一生去努力。


18位博士均已过花甲之年,最年轻的64岁,年长的74岁,有的已是白发苍苍了。他们是: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注:按姓氏比划排位)。其中,徐功巧是中国授予的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



 1.   马中骐博士



马中骐博士1940年3月生于上海市,浙江杭州(临平)人。1964年-196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兰州大学工作。1978年-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第二次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两次研究生均师从胡宁院士。1982年3月4日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现退休。


马中骐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重要的科研成果有量子N体系统转动自由度的分离、Levinson定理的证明与推广、量子群的研究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评价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近一年来马中骐正和杨振宁教授合作,从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获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出版的专著有:《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杨-巴克斯特方程和量子包络代数》、《Yang-Baxter equation and quantum enveloping algebras》、《物理学中的群论》、《群论习题精解》后两本书经修改后用英文由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出版。


 2.   谢惠民教授



谢惠民教授,1939 年12 月生, 江苏省常州市人。1978 年考取了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生, 师从著名数学家关肇直先生学习控制论, 1981 年11 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并留所工作, 1982 年5 月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9 月至今在苏州大学数学系工作, 1987-1991 年任数学系系主任,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 没有间断过对本科生的授课, 非常重视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 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他所讲授过的本科课程有: 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稳定性和定性引论、最优化引论、运筹学、泛函分析、数学史等。


 3.   白志东教授



白志东教授1943年11月生于河北省,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2年3月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他是吉林省特聘教授、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数理统计学会资深会员、国际统计协会会员、中国数学协会会员、 中国概率统计协会会员、ICSA 会员、 《Journal of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编委、《Journal of Statistical Planning and In-ference》编委、《Statistica Sinica》副主编、《Mathematical Review》评论员、《Zentralblatt Fur Mathematik》评论员。


白志东教授就大维数据的分析工作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居国际领先水平,其突出的理论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数学物理领域。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一些权威的概率统计杂志上发表论文约170篇,其中约130篇被SCI检索,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h因子是20,也就是至少有20篇文章被引用20次或以上,数学界达到这个数字是非常难的。部分成果被收入《Handbook of Statistics》中。Web of Science上的数学家排名为404/1147。关于大维数据分析方面的专著已被世界知名的出版社Springer Verlag出版。


 4.   李尚志教授



李尚志教授1947年6月29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市。198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1982年5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81年12至2006年1月在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任教。1998.11--2001.11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1989 年评为教授。1992年任博士生导师。


自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的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1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关于李型单群子群体系的研究”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从1982年在大学任教至今,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是全国高校中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最多的教师。带领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2007年批准的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


李尚志还担任了湘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执行主编,撰写了其中最关键的重要内容,该教材受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并且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功进入台湾的第一套大陆中学教材。


 5.   范洪义教授




范洪义教授1947年出生于浙江鄞县,1978年9月-1981年12月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研究生,1982年5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范洪义教授在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30年来坚持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另辟蹊径地创造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英文简称为IWOP)。 不但发展和完善了狄拉克(Dirac)以来量子力学的表象与变换理论,而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如何把牛顿-莱布尼兹积分应用于对由Dirac符号所组成的算符积分的新课题, 不但使得量子力学的数理基础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发展,而且也对数学微积分的领域做了崭新的扩充。 


范洪义发明了一系列有物理意义的新表象,尤其是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Fock空间中连续的纠缠态表象,为爱因斯坦、玻多而斯基和罗森的量子纠缠找到了恰当的表象;也深化了量子光学的数理内容,使之上到更高的层次,提出了实验工作有望实现的压缩态。范洪义的理论方法物理被广泛地被应用于量子光学、量子通讯、固体物理、分子振动理论、量子统计、量子场论等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约600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其中有十几篇Review文章),著有专著10部。


范洪义的理论揭示了狄拉克符号法更深层次的优美与简洁,克服了原有形式表述的不足与局限,使量子力学的表象和变换理论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成为Dirac符号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我国学者在量子基础理论的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系列研究成果有普及教学的意义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6.   赵林城教授



赵林城, 1942年1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2年5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陈希孺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Annals of Statistics”,“Annals of Probability”,“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IEEE Trans. ASSP” 以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两本,培养博士10人,硕士18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多元分析、信号处理以及概率论的极限理论等方面。


他在建立信号数目检测的随机效应模型的研究工作中,在著名的AIC等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选择的一个新的一般性准则,有关结果已为美国《物理科学和技术百科全书》(1987)所引用,单篇得到SCI记录的130个引用,其中关于罚函数的思想和形式已为许多作者接受和采用。


 7.   洪家兴教授




洪家兴教授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1942年1月15日生,江苏吴县人。1965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谷超豪教授,从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


他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对第二类混合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得到了一个普遍的存在性定理;首次给出了完备负曲率曲面在三维欧氏空间中实现的存在性定理,而且条件接近“最佳”。


洪家兴教授曾应邀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特别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邀请报告,受到广泛的重视。


 8.   李绍宽教授



李绍宽教授,1941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78年10月,首次恢复招收研究生时考入复旦大学数学所研究生,师从于夏道行、严绍宗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1981年3月被分配到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任数学教师至今,期间于1987年2月至1988年曾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访问进修一年,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科研方面共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并编写了《高等数学》,《现代数学选讲》《高等数学学习指导书》《线性代数学习指导》等书。在学校里他课上得好,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家有口皆碑。


李绍宽教授长期从事关于算子谱理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他连续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算子谱理论,对亚正常算子、半亚正常算子谱给出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结果,对算子组的Taylor谱得到了一系列的表示定理,特别对交叉交换算子组A=(A1,A2,...,An),B=(B1,B2,...,Bn),证明了AB=(A1B1,A2B2,...,AnBn)与BA=(B1A1,B2A2,...,BnAn)具有相同的Taylor谱和Taylor本质谱,对算子谱理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同行称赞他的成果“足以在所研究的领域留下让后人瞩目的脚印”。


 9.   张荫南教授



张荫南教授,1942年1月29日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退休。


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做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的研究。1982年5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系由国务院授予的首批理学博士之一。1991年由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


张荫南教授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非适应的随机积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e-1earning课件的应用研究开发工作。在教学上,除指导硕士生七名、博士生二名外,长期为研究生和大学生开设各类课程。


 10.   童裕孙教授



童裕孙教授194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78年进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夏道行教授和严绍宗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方向为泛函分析。1981年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至1987年间,在美国Minnesota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


童裕孙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历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童裕孙教授对于Pontrajin空间和Krein空间上的算子和算子代数作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本的结果,解决了前苏联学者Y.I.Lyubic提出的关于积分算子的一个公开问题。此外,童裕孙教授教授还编写了《高等数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泛函分析第二教程》、《泛函分析教程》等多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


 11.   冯玉琳研究员



冯玉琳研究员,1942年出生,江苏姜埝人。1967年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83-198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冯玉琳在我国最早倡导和发展中间件和组合式软件工程。九十年代初就已开展面向对象的新型软件系统结构的研究。1996年发表研究论文《面向对象的软件构造》,1997年发起和组织在欧洲Dagstuhl召开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国际研讨会。他的主题报告“面向对象的组合式软件工程”,引起会议广泛关注。冯玉琳的研究工作在对象模型、网络分布计算和软件工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推动软件科技进步和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冯玉琳直接领导并负责研制的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被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12.   黄朝商研究员



黄朝商研究员是江西省玉山县人,1939年1月出生。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基本粒子理论组,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198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批准,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黄朝商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在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的应用、B物理和CP破坏、标准模型扩展与新物理探索、弦理论和二维共形场论等方面得到了一系列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弦理论若干特性的研究”1997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重味、超对称和新物理探索” 2007年获第六届“周培源物理奖” ,参与国家多项重大课题。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P破坏和新物理探索”。


 13.   王建磐教授



王建磐教授1949 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1978年春季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华南理工学院,同年提前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2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王建磐教授在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努力工作,成为此方向的国内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际同行所瞩目。1989 年至1990 年在美国Virginia 大学访学期间,抓住国际数学研究热点,与Virginia 大学数学系Brian Parshall 教授等进行合作,进行量子群及其表示研究,在量子群的结构、表示、上同调以及有关的问题上取得了独到的见解,尤其擅长用坐标代数及其余模的观点研究量子群及其表示。


他是我国最早涉猎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的数学家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量子群与代数群”,担任973项目“现代数学的若干前沿问题”课题的“群与代数的表示”课题组长,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


他十分关注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国际化。他组织和协调校内外力量,培养了数学教育方面的博士;主编了初中数学实验教材;2002年还筹备和主持了在拉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卫星会议;2008年率领由国内各主要研究团队组成的队伍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中国的国家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


 14.   徐功巧博士



徐功巧博士,1942年九月生于上海。1965年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84-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系进行博士后训练,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


1986-1988到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附属医院神经科学及细胞学系,帮助建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美国心脏学会的资助下成功的用合成DNA的方法制造出肌肉蛋白triponin C-cDNA,并引入到单细胞生物体内使其表达。由此方法得到大量纯化及点突变的或结构较大变化的triponinC,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展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当时由于该项研究工作引进技术先进并颇具代表性,被推荐到权威性期刊酶学方法(Methods in Enzymology) (1988)上发表,题为'cDNA From Synthetic Oligomers Encoding Cytoskeleton Proteins'。


1988年底技术移民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教学医院之一病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的生物化学系,任副研究员,从事巨大分子蛋白质-肠粘蛋白(musin) 的研究。由于多年来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工作积累一定经验,所以开始着手还是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克隆musin cDNA。克服重重障碍经历一年时间终于成功完成粘蛋白的cDNA克隆工作。有了cDNA序列对预测musin蛋白质分子结构有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为后来的结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2003年由于实验室主要负责人退休,实验室关闭,本人也因此退休。


 15.   徐文耀博士



徐文耀博士,1944年1月6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县。1967年-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理研究。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攻读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1979年-1982年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作访问学者。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1998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徐文耀博士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他还担任了多种地球物理学杂志的编委和相关学术组织委员、副主任等职,是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1991年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6.   于秀源博士



于秀源博士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章丘市。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同年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我国数学界前辈陈建功先生。1981年,去英国剑桥大学,在国际著名超越数论权威A. Baker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超越数论的研究。1983年5月,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于秀源教授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已五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五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并多次主持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果。


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许多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17.   苏淳教授



苏淳教授1945年10月6日出生,安徽歙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曾任中学数学教师,1978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就读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导师为陈希孺院士,1983年4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自1981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论极限理论与数理统计大样本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无穷可分分布理论、随机变量的完全收敛性、NA随机变量的极限理论、金融风险概率模型中的极限定理、应用概率领域中的极限定理、复杂随机结构中的(尤其是关于随机树的)极限定理。其中后四个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教授是项目负责人。2010年所出版的专著《现代极限理论及其在随机结构中的应用》填补了空白,是该领域中的第一本专著。


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练,曾任该委员会驻前苏联代表。奉命与俄罗斯(前苏联)谈判两国合作协议,促成了两国之间每年互派代表队参加对方的数学奥林匹克的交流活动。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赴俄参赛,并且历年来与俄罗斯领队一起为来我国参赛时的俄罗斯代表队拟定我国试题的俄文文本,翻译和介绍了大量俄罗斯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18.   单墫教授



单墫教授1943年11月1日生于天津,江苏泰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软件所兼职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单墫教授在数学领域的初等数论、解析数论和组合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发表了30多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他还经常为喜爱数学的各地青少年作精彩的辅导讲座,并编著了一批高水平的普及读物,受到我国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爱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数学教育的研究,为我国首批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生培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贡献,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我国数学教育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专业硕士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理科试验班专家组组长。


至今已经发表数学普及、数学竞赛与数学教育等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其著作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他为奖掖后学,捐献出个人积蓄,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了“善学奖”奖学金,在他的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学也设立了奖学金。


据说学霸们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知深:百万硕博知识服务平台
学术培训 | 学术视频 | 论文投稿 | 图书出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