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门父母,大多“擅长”给子女添乱

2016-08-23 苏清涛 学术中国

寒门父母,大多“擅长”给子女添乱 


来源:扯淡不二(ID:chedanbuer)  作者:苏清涛  编辑:学妹

一方面,因为自己不够成功,所以,与上层社会的家庭相比,寒门父母们就格外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子女能按照自己的建议来取得成功。但这些父母 都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你们自己都不成功,凭啥相信子女按照你们的建议做,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你们的自信心是哪里来的?尤其是,很多父母,省吃俭用供 孩子读完大学,甚至读完研究生,可他们依然不相信孩子已经在见识、判断力和对未来的把握上超过自己,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地走自己的路,要亲自替孩子 “把脉”。


在儿女的婚事上,这些父母们都持有这样一种奇葩逻辑:在催婚的时候,即便是自家孩子特别优秀,他们也一律视之为“没人要”的“垃圾股”,他们坚持认为自己的 孩子应该随便选一个“性别合适”的对象结婚了事,无论媒人介绍给自家孩子的对象有多么差劲,他们也满心希望孩子能“试着接触”一下;在挑剔儿媳妇或女婿的 时候,即便是自家孩子其实很一般,甚至很差劲,只要能找个对象就谢天谢地了,但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自家孩子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天底下所有的别人家的孩子都配 不上自家的孩子。


在《“赶快娶个媳妇,把他给管上!”——苏子逃婚始末》一文的结尾,我说:苏子(苏秦)和朱小喜儿的悲剧,其实不全是老苏和老朱的错,而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错,这样的悲剧,不分贵贱,各个阶层的人都可能遇到。然而,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讲这个故事,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我想说的是:这样操蛋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地重演着。延续到现在,这种父母给孩子添乱的事情,在上层社会的家庭里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在下层社会里,却依旧很普遍。所以,我在标题里说,寒门父母,大多擅长给子女添乱。


都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社会,很多牛逼的爹早为儿子安排好了出路,不牛逼的父母当然没能力安排了,这就导致寒门子弟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平心而论,大多数寒门子弟,并不会计较于自己的起点低,他们也没有“恨爹不成刚”,他们很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然而,操蛋的是,当寒门子弟成年后、大学毕业后,他们会发现,当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已经独立,正在探索一条能改变命运的道路时,父母一般都会跳出来散播各种负能量,给他们添乱。




无论是网上的各种文章、帖子、留言,还是身边的故事,都有个共同特征:寒门父母给子女添乱,主要在于试图将自己的择业观和婚姻观强加给子女。


在上层社会的家庭里,父母一般不太会干涉子女的职业规划,他们更能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当孩子选择一些“不靠谱”的事业时,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也更乐意支持。而大多数寒门父母则是,要求孩子务必选一份“稳定”但可能毫无价值的工作,据我所知,很多孩子本来想干一些有挑战、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工作,但在习惯于拖后腿的父母们的落后思想的围剿下,他们最终就选择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庸碌中耗费生命。


一方面,因为自己不够成功,所以,与上层社会的家庭相比,寒门父母们就格外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子女能按照自己的建议来取得成功。但这些父母都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你们自己都不成功,凭啥相信子女按照你们的建议做,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你们的自信心是哪里来的?尤其是,很多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读完大学,甚至读完研究生,可他们依然不相信孩子已经在见识、判断力和对未来的把握上超过自己,他们不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地走自己的路,要亲自替孩子“把脉”。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如果孩子在大城市读完研究生、见过世面之后,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还要完全按照连高中都没毕业的父母设计的道路走,那可不就是“大学白上了”吗?




前几天,有读者在我一篇文章的评论中说,在就业观方面,小城市是公务员>参公>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创业,相反,大城市的就业观(以金融业为例)则依次为:高盛麦肯锡>基金券商>银行信托>期货>小额担保租赁>事业单位>公务员。太他妈的共鸣了。


说实话,我已经有好多年不怎么写“稳定的工作如何不好”“公务员如何如何”这种话题的文章了,因为觉得过于无聊,好无新鲜感可言;然而,还是隔三差五地收到很多跟我一样的寒门子弟的留言,说父母试图强迫他找个稳定的工作。我知道,道理谁都懂。那些给我留言的人,也不是指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实质性建议,他们只是希望我能给他们打个气。


对这种不断重复的问题,我已经没有耐心用很长的篇幅回答了。我一般只说一句话:“有吸引力的工作或职位,大多都是不稳定的。国家主席的工作也是不稳定的,因为最多只能连续干10年。中国首富的位置也是不稳定的,因为,今年是第一,明年可能就不是了。”


在儿女的婚事上,这些父母们都持有这样一种奇葩逻辑:在催婚的时候,即便是自家孩子特别优秀,他们也一律视之为“没人要”的“垃圾股”,他们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随便选一个“性别合适”的对象结婚了事,无论媒人介绍给自家孩子的对象有多么差劲,他们也满心希望孩子能“试着接触”一下;在挑剔儿媳妇或女婿的时候,即便是自家孩子其实很一般,甚至很差劲,只要能找个对象就谢天谢地了,但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自家孩子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天底下所有的别人家的孩子都配不上自家的孩子。


寒门父母给子女拖后腿,并不是他们不能提供给子女“该提供的”,而是,他们老是要强行提供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的。他们给子女添的这些乱,都是在关心的动机下进行的,让子女根本招架不住——子女如果服从了,就会很委屈;如果不服从,就是“不知好歹”,反正,里外不是人。


那么,面对父母的添乱,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的父母,也曾经试图给我“添乱”。


1999年,在我初中毕业前中考填志愿时,父母都希望我能选择中专,因为,上中专意味着可以早点出来被分配一份工作,可以赚钱养家了。我们那会儿,都是“好学生上中专,差学生才上高中”,本来,我妈一直希望我上高中、读大学,替她实现未竟的梦想,但到了填志愿的时候,她也和我爸、校领导站在了同一个战壕了。但凭他们怎么说,我就是不听,我就是要上高中。


我还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你们不就是害怕大学学费太贵,上不起吗?但就眼下来说,问题是,中专的学费要比高中贵得多啊。我上中专的话,咱们家根本付不起学费,高中还可以勉强应付。你们先支持我读完高中就行了,至于大学的学费,不用愁了,“我相信党和政府”。


就这样,我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直到我上高中期间,我妈还经常说我居然“相信党和政府”,真是太幼稚了。后来,党和政府果然没有辜负我,我在03年-07年读大学的四年期间,一共从家里拿了6000块钱,剩下的,都是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并且,大学期间,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穷。(还给我妹妹买了个手机,给我弟弟买了个MP3。)


高中三年的各种花费不到5000,加上上大学的6000,我一共从家里拿了11000,但如果是上中专的话,这点钱肯定不够用。所以说,上大学要比中专便宜。我当年给父母算的经济账,还是兑现了。


大学毕业后,父母也曾希望我能回老家进入公务员系统,“混个一官半职”,参与分赃。但我宁愿在上海的街头卖保险,受尽各种艰辛,也没有回去。后来,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虽然也谈不上混得有多好,但至少要比大多数听从了父母的建议的同龄人要好一些。


在自己的事情上,我一方面总会给予父母知情权,另一方面却把投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事后,他们会发现,我的选择总是正确的,因此,渐渐也就不再干预了。


现在,我对父母的“不添乱”充满感激。我也希望那些饱受父母添乱之苦的朋友,在以后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能够尊重和信任孩子,不给已经成年的孩子添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学术中国立场




跨学科视角的口述史学

最后一天报名喽~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二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social agenda)与公共历史(public history)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概括而言,口述史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一个相当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英国、法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而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则逐步流行于世界各地。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与跨领域特征及其趋势。


本期特邀主讲嘉宾杨祥银博士将通过5次课程,主要讲授口述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跨学科应用、以及口述史学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同时将以音乐口述历史与商业口述历史两种案例加以具体阐释。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报名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报名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