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申请-考核制度,是否让寒门学子更没有出路?

2016-10-04 学术中国

博士申请-考核制度,是否让寒门学子更没有出路?


转自:考博圈(ID:kaoyanbandu)   编辑:学妹


国内的博士培养及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等,一直在向西方学习。


如学习西方的培养工程硕士,一开始的2年,培养的还正规可以。过几年,就太有意思了。26个英文字母都不知道,汉语水平都极差的人,都手握一本: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在博士资格考试中,近几年,非常流行:申请-考核制度。并且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几年了。但从我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一制度本来是好的,但如果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度,将会导致寒门更没有出路。


一、申请-审核制看什么?


虽然很多大学没有详细公布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操作过程,但是我用脚想一下,申请-考核主要考核的指标:


1、论文。首先开始时,是EI论文,接着是SCI论文,再后来就是SCI影响因子。

2、学业成绩。看研究生阶段的绩点。

3、人脉关系

4、推荐信


二、完全申请-审核制存在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太聪明了。


1、看论文。有的学生非常聪明,对照制度,一上研究生,EI会议论文狂写,OK。这是审查-考核制度第一年的效应。第二年开始了,有人狂灌SCI。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老板或家人从一开始就非常聪明,学生一上研究生,就专门交待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聪明的老板或家长,就用钱去办成这些事。甚至是雇佣枪手发SCI论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寒门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一般都醒得较慢且没钱发文章。第二寒门学生太相信某些东西,有些事不愿意去这样做。


2、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当下,研究生的考试,基本上是写大作业,写论文。出身寒门的人,大多数人只知道苦写,不会与所教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OK,这成绩不说,大家都知道。除非是寒门写的实在是太好了,那没有办法了。


3.推荐信。严格意义上,推荐信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当下,国内的推荐信,真的太假了。大多数都是自己写好,找个NB的老板,吃个饭,送点东西,签字走人。但寒门学子,由于受到先天的自然及社会关系的限制,是很难找到NB的老板为其撰写推荐信的。


4、人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出身寒门的人,很少有机会去接触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人,更别说认识本学院的院长甚至是学校级的大人物了。但有权有钱的人,却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这些大人物。


5.有底线的专家有多少?在当下,真正有底线的人有多少?在会议上敢说真话的有多少?有点正气的人有多少?说违心话的人有多少?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寒门选择读博士的路几乎被切断。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为了通过申请与考核制度,造就了大批浮躁的研究生,根本不安心认真读书打基础,而是想办法走捷径,找门路,想法拼爹。


三、改进办法


当下的背景,博士招生不能完全采用审查-考核制度,而要采用混合制:申请-考核、考试相结合


即每年拿出30%的名额,通过申请-考核方法来进行。事实也是如此,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培养的学生有30%是优秀的,那么博士教育是多么的成功。


70%的人还是要通过考试制度来完成,确保公平与公正,给一些寒门或是真正有水平的人一次机会。  


注释:

1.工程硕士:这里的工程硕士不包括201X年后,参加了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每年的1-3月之间),然后调剂过来的。即毕业时,有学位也有学历的。


2.寒门:寒门,指贫寒微贱的家庭。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来自百度百科)。但是新时代的寒门,在国内,目前的划分并不是很清楚,但根据梁晓声写的一本书:《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的阶层划分,应该是中产阶级以下。至于如何划分,请参考《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第201页。


后记:


我没想到,随手写的一个博客,会引起这么多人的讨论。除了科学网上有上万人来关注。还在微信里有大量的人关注并做了讨论。从讨论的结果来看,有争议的是两个核心问题:


1.寒门:什么是寒门,我在博客中作了一定的解释。但在整个博客中,这里的寒门意思更广泛了。在普通人的理念中,寒门就是农村人或是中产阶段以下的。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寒门的意思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意义。你有钱有权就不是寒门了,我看未必。也许本文中的“寒门”修改成“弱势群体”更贴近一些,但什么是弱势群体,也许是个比寒门更难下的定义。


2.申请-考核制度。很多人根本没有看完我的全文,根本不分析整体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整个博客的意思是:当下的“申请-考核”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推行时,建议采用:混合制度,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反方观点:寒门学子不是呆子


今天晚上,偶然看到李本先老师一文《博士申请-考核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窃以为文中大部分讲得没有根据,属于丑陋中国人式地下意识地臆测和抹黑。为什么说是下意识地呢?李老师不要生气,且看下去。因为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是在表达你认为理所应当的正确的观点。李老师说自己经过调查研究,请饶恕我,我觉得您讲的是您的个人观点,不是事实。有些可以逐条辩论,希望李老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实例,不然太没说服力。如果您发现在申请考核中有什么猫腻,也可以直接向相关学校纪律监督部门举报。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题目,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再次申明,李老师不要生气,我是批评这种逻辑的矛盾,并非抨击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且看下去。请允许小生用一下类比和反证法。博士申请-考核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同样的,高考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作弊呀,可以上辅导班呀,寒门“醒得慢”);红绿灯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开车呀,可以闯红灯呀,寒门不会开车,或者不敢闯);医院收费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花钱看病呀,可以塞红包呀,寒门没钱呀,只能等死?!)再深入一些,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阶层不平等,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按照这个批判法,还有什么制度是好的呢?李老师,您醒醒,其实申请-考核制比窦娥还冤,哭诉道,这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呀!


我长期比较关注申请-考核制这样的话题,早在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上写过一篇文章《申请制要与淘汰制挂钩》。看了李老师的文章,我想讲三句话,当然不是为了反驳李老师,其实我不太擅长反驳人,说得不对,恳请李老师海涵。社会的财富分配有它复杂得一面,不能动不动就拿寒门说事,作为寒门学子的一员,我希望广大学子,特别是寒门学子以正视听,不要把不好的考试结果归结于博士申请-考核制上。


首先,李老师对申请-考核制缺乏细致的了解。李老师说,很多大学没有详细公布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操作过程。这显然不对的,希望李老师能够耐心得找一找,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特别是申请条件等。然后再来批评哪一条设计得不合理,这种批评才是有意义的。申请制的优点在于,你是考生你自己看,如果申请条件不符合,你可以换一家,反正申请条件提前都写得清清楚楚(理科定量一些,文科复杂一些)。这其实就是硕士毕业生找学术工作来应聘啊!开个玩笑,希望李老师不要说,简历应聘-面试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我想这不是替我们寒门学子说话发声,而是对我们寒门学子能力的亵渎。


其次,李老师,寒门学子不是呆子!寒门学子与富家子弟都是人,各有特点。寒门不代表没有竞争力,寒门学子也不差,寒门学子中很多人通过申请制读上了博士,而且表现都很好。退一万步讲,如果社会只认钱不认人,那寒门子弟应该是毫无出路才对呀,可事实呢?李老师,在文中大谈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发SCI论文,可是却忽视了寒门学子也有主观能动性,更忽视了申请-考核制本身的监督机制。李老师的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把学术生态中的“恶”,盲目扩大到整个教育系统中来了;当然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很常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把中国社会中的“病”,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来了。产生这种思维的根源很复杂,简单地来讲,摧毁我们崇高信仰的不是个别坏的案例,而是我们自己“偏心”了。


最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来读博士?这才是初衷,因为到了博士这个层次,只看考试就不太靠谱了。说句公道话,关于选拔博士,如果有能力,综合素质强,申请制本身才不管你是富门还是寒门呢!这才叫公平。如果寒门学子水平不高,为什么要录取呢!是的,您可能看到一些学生有这样或者那样关于不公平的抱怨,您可以细细想想,即使有些砂砾进来了,它真的影响到钻石的品质了吗?可是话又说回来,读博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呀,并不是什么光宗耀祖,鲤鱼跳龙门了。没有信念的坚持,读博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煎熬;可是有信念的坚持呢?读博就是一个破茧化蝶的过程。


范进中举了,可结果呢?我倒是希望范进没中举,说不定自主创业去了呢!李老师,你说呢? 作者:陶涛


注:本文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科学网李本先博客及陶涛博客,如涉及侵权,请与小编联系(微信号:xuemei700)。万分感谢!



据说考博士的人们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考博圈:考博路上,彼此陪伴!

提供考博信息  |  分享考博心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