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物理系教授15年前的公开信为何在今天刷屏?

2017-11-24 学术中国


来源 | 综合自光明微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经管之家  

编辑:学妹


这两天,一封《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的公开信》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有细心网友发现,这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至今已有15年。但为何15年前的公开信会引起如此反响,可以先看看公开信原文:


北大物理系俞允强老师的公开信 

作者:俞允强


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并呈主管北大教学的副校长:


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作为多年的教师我自然知道,要把这矛盾完全掩盖起来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认真地想了,觉得还是把矛盾暴露出来为好,因为它不是偶然的个例。


我已有43年教龄。在近10来年的教学中,我每年都在阅卷后为看到学生学到的东西之少而深感沮丧。我觉得我作为教师的努力在白费。尽管多数同学在教学评估中常对这门课的讲授表示很大的肯定,而它在我心中引不起一点欣慰感,我教的是物理系大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这半年正值TOEFL和GRE考试。大量同学的主要精力完全不在正课学习上。前几年我数过,估计总有10%的学生经常不来听课(今年学生太多,我无法数)。这样,大面积不及格随时都可能出现,因此今年的局面全然不使我感到意外。


从这次考试看,学生最终对电动力学掌握情况之糟很惊人。这里不宜讨论细节。但是只看象第一道这样 elementary的题目(考题纸附上)就很触目惊心。全题16分,125人的平均得分仅为9分左右。在学完电动力学后,对于线性介质中的Maxwell方程对磁铁不适用这样的常识竟有近一半人不知道。这局面实在足以让老师吐血!


我从教学经历感到,局面是从90年代初起逐渐恶化的。因此在前面已讲过,今天的事决不是“偶然的个 例”。我感觉至少有十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我想明白地说,这矛盾要遮掩很容易,而要捅开它正视它则很难。象我这样经历长而且已背上不少好名声的教师在捅这矛盾时也仍因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十分犹豫。但是这次我决心以经历和名声为“资本”,来作此一搏。若由此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我将把它看作退休前我对工作了40余年的物理系的最后贡献。


至于为什么今年暴露得特别尖锐,我也不甚明其所以然。上面讲到的考出国未必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为此请你们先研究一下:一,我的教学是否有重大缺陷,二,考题是否过难或过偏。这两方面发现问题请直告我。如若没有重大问题,那么该认真研究了:背后深刻的毛病出在哪儿?


现在学校的目标是要提高为世界一流。学生学习状况的稳步下降与学校水平上升为一流是格格不入的事。难道我们会“下滑”成世界一流吗?这才是我耿耿于怀的问题。它多少使我联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事后认识到浮夸再重新纳入正道化了20年。我们国家已经经不起再一个20年的时间损失了!


我将把这封信公开到网上去。它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对物理系的现状的忧虑,且多半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公开出去可以让同学也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也来参与讨论。我也想知道同学对此怎么想。没有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离开丅同学方面的自觉配合,恐怕干部和老师的任何招数都难以起显效的。


电动力学主讲教师 俞允强



在公开信里,俞允强教授指出,在自己所教的课程电动力学考试中,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下滑,期末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由此出发,俞允强也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这封公开信引发网友疯狂转发和议论,不少网友表达了对当代大学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忧虑。虽然公开信不是今年所发,为旧文,但北大物理学院也迅速作出回应,称“学院自2003年开始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了纯粹物理、宽基础、应用型等多个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分流培养。这一改革正视俞先生提出的问题……自2003年实行,经十五届学生实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路径,成效明显,学校已明确全面推行这一方案”。


一枚2002年的“石子”激起了众多波澜,让人慨叹。北大物理学院的解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即北大物理专业的现状是怎样的?可以认为,情况有所改观,但若说公开信提及的现象不见了,恐怕也不尽然。事实上,这也正是这封写于15年前的公开信让舆情发酵的根源所在。时至今日,大学生学风浮躁、忽略基础课程、热衷于各类考证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随着外部诱惑增多、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整个社会层面就业压力的持续加大,大学生心有旁骛的情形未必比15年前少。据报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为防止学生逃课,专门引入了一套面部识别系统,“刷脸”签到。据称,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防逃课”成功率非常高。


不过,当上课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猫鼠游戏”时,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这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俞允强公开信里的焦虑和无奈:“我感觉至少有10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


不仅如此,近年来大学学风的浮躁还表现在种种学术不正之风上。不仅有学生抄袭剽窃、伪造数据,就连为人师表的老师也常常热衷于外出讲学、混圈子、上电视,急于评职称、拿奖项、成名家。从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层面看,这些往往也是“学术GDP”“学术锦标赛”机制误导下所制造出的学术泡沫。


这些年,不少大学校长或教授的毕业致辞都会引发舆论追捧。客观而言,教授们谈及的多是一些基础性常识,如耐得住寂寞、学术诚信。然而,公众的热烈追捧表明,学术领域亟待回归常识。这一点,从已经持续多年走红网络的西南联大可见一斑。人们都感慨于在国难临头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人的执着与勤奋。


可以说,15年前困扰俞允强的问题今天依然让人纠结。如果大学陷于平庸烦琐、充满浮躁慌乱,无疑让人痛心。当下,国内众多大学都在紧锣密鼓地投入“双一流”建设,不少大学还列出了时间表。这样的姿态令人欣慰,但建设“双一流”不能回避老问题。“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扎实笃行,重塑严谨务实、勤勉进取的学风。


说到底,唯有对“老问题”时时保持警醒,我们的大学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推荐阅读:

高校老师收入不高,为什么大批海归却很努力成为高校老师?

清华才女飙泪谈人工智能:这才是我最大的担心

清华化工系博士:有一天我给自己发了五千万个红包,得出来这样一个规律




三节课带你了解社会科学研究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