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院“三下乡”丨青春有梦当飞翔,以梦为马赴远方

2017-07-17 小青媒 贵州师范大学团委


苗寨风光别样好,青山绿水绕村郭。满目翠微芦笙起,白云深处传苗歌。7月12日,文学院“三下乡”服务团秉承“明德博文 弘毅树人”的院训,带着志愿者的梦想,抵达郎德镇,开展“青春助力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

亲民党政拂春风,古寨村落换新颜 

寻访脱贫攻坚带头人


7月14日,服务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选派到南猛村任“第一书记”的刘为。他走村入户,成立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南猛村民脱贫并走上致富的道路。截至今日,当地的脱贫率达到74.2%。还有这样一位老人,带着村民用石子铺平了通往郎德上寨的道路,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苗家农家乐,实现村寨经济大发展。他就是郎德上寨的老党员、村支书陈正涛,81岁高龄的他仍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翻山越岭,寻找遗失的美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7月13日,志愿者们翻山越岭,深入原始古朴的岩寨,邂逅了芦笙文化传承人文志红。转眼间青丝已成白发,四十余年的坚守丝毫没有消减他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老人以自己微弱的力量,点燃了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之火。
   

 此外,服务团成员还带着省级课题《苗族文化原点:仰阿莎影像形态研究》前往郎德上寨,聆听仰阿莎这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并将它书写于后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21pvsxbq&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志愿者支教工作


文学院志愿者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始终坚持“铭记华夏文明,传承国学精髓”的理念,对当地的孩子们开设了多门课程。书法课书写的是五千年来的文字风骨,笔间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品格;国学经典课诵读的是文化悠久的经典文本,领悟的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寓教于乐”的原则带领下,志愿服务团还特意开设了趣味心理课、英语、日语、手工课、舞蹈课、音乐课等课程,希望以此助力,陪孩子们越成长,越青春!


人间流火七月天,爱心温暖郎德寨

探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公益行


为了更好的服务民众,奉献爱心,服务团成员们还特意探望了当地的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给他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并送上准备的礼物。看着一张张笑脸和一双双欣慰的眼神,志愿者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对于老人和孩子们有多重要。在“小爱也温暖”活动中,志愿者为郎德寨的孩子们发放了爱心大礼包一百份,成长需要陪伴,更需要温暖的关爱。

光辉岁月95载,我的青春我的团

团组织生活记录


此次“三下乡”服务活动,文学院服务团组建团支部,围绕“纪念共青团建团95周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重温入团誓词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团旗的庄严与肃穆;在观看《入团第一课》的视频时,我们回忆起入团时的激动与自豪;在学习习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之中,我们认识到了作为青年,应勇于承担、敢于拼搏。同时作为团员青年,我们要传达正能量,在“青年之声”和“团干1+100”的平台上积极发声,努力宣传。


 因为初心,我们不曾停留;因为希望,我们不曾放弃;因为奉献,我们永怀欣喜。“三下乡”活动已至尾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文学院学子辛勤奉献的身影,在这儿所度过的一切岁月都有着孩子们和村民们的微笑作为回赠,一路前行,不负初心,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相关阅读:

物电学院“三下乡”|责任先行——做你的指路明灯

法学院“三下乡”|黔山秀水雷山大塘, 志愿服务共沐荣光

机电学院“三下乡”|“乡”约清水,砥砺青春



图文来源:文学院“三下乡”服务队

编辑:校级直属队“三下乡”宣传组

责编责编:聂文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