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在大厂混过,就该遭鄙视吗?

炮哥 一口老炮 2022-05-14

我在与HR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公司都特别迷信大厂经历,恨不得招的PR都是从阿里、腾讯出来的,但是这种执着的大厂迷信是否靠谱呢?付费部分,只有五本书的推荐,纯属娱乐,就当打赏,这篇文章很长,干货很多,值得你反复阅读。

*图片来源于一口老炮
 一口老炮写给pr人读的pua
 


今天的文章,用罗永浩老师这一段痛的感悟开始,这就是很多创业公司老板都会必经的教训,说了没用,必须得自己去亲身体验,元气森林、钟薛高、全棉时代这些公司的老板们都已经知道PR是干啥的了,于是就开始派HR去寻找这些专业人士。

终于,开始有一些公司的HR找到炮哥这里来了,一开始自己还一阵窃喜,以为自己一把年纪了,还有公司想要挖我(说明宝刀未老),后来一聊才知道,HR想要省点猎头的钱,直接通过炮哥找找PR人才,于是这段时间的确在中间免费帮大家拉了一些皮条,都是朋友,开心就好。

后来我在与HR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公司都特别迷信大厂经历,恨不得招的PR都是从阿里、腾讯出来的P9,但是这种大厂迷信是否靠谱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跟公司招人为什么都会有学历门槛一样,很多大专生也会抱怨为啥要把自己圈在门外。对于HR来说,这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提高筛选的成功率,增强用工的成功率才是必要的。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学历更高的人在成功率上比学历低的人表现更好,所以HR也会认为有过大厂PR经验的人成功率会更高。

HR看重的是成功率,记住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招聘中任何关于门槛的规定了。

但是,这里面有几点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 首先要看你自己的公司规模如何?要因地制宜,庙太小,和尚太大,自带招黑潜质。

第二, 对方有多少实战经验,要看一下履历,如果全部都是大厂经历,可能也不会特别适合中小型公司。

第三, 根据岗位来调整要求,比如内容侧的PR,媒体人会比大厂PR更好使。

第四, 任何时候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都不能变成PR主导型,如果小庙来了大和尚,肯定会让公司很多业务部门非常不爽,最终不欢而散。

于是,我们重点谈一谈这个事,看看大厂PR的优劣势分别在哪里,这一期不扯八卦了,谈点干货,社群还是一如既往的免费,欢迎大家加入交流。


“  为什么痴迷大厂PR?

所有的企业HR似乎都在迷信大厂,最近炮哥一个朋友,才从某生鲜电商出来,准备换一个东家,但是发现,每一家公司都恨不得找一个阿里P8以上的PR来上岗,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如此痴迷大厂的PR呢?

其实,大多数CEO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PR,没有什么判断,这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所以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更相信有大厂经历背书的人。毕竟,被大厂录用且服务大厂一段时间,说明他能力不会太差,毕竟大厂帮你过滤过了。

所以,拼多多一号位用过阿里的人,小米的一号位用过阿里的人,滴滴一号位用过阿里的人,新氧一号位用过阿里的人,这都是有底层用人逻辑的。所有的CEO都会认为,阿里的P9以上的PR,肯定是能打仗的,有过成功案例的人,只需要提供一个新的沃土而已。

企业招大厂PR还有一个隐藏的心态:我厂迟早也会成为大厂。

尤其是高速增长拿到多轮融资的企业,CEO一旦成为媒体关注的角色,即使很普通,也会迷之自信,因此招人都喜欢高标,无论PR还是其他高管,都喜欢招大厂的。

炮哥认为,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每一个CEO都会认为自己的企业会飞速发展,招人一定要能力预制。也就是说,能力过剩没问题,因为过个两三年之后这个人必须还得能满足使用,现在为他超前的能力提前买单,也是无所谓的。所以很多牛逼的职业经理人去了一些中小企业之后,会发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但是无所谓,老板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算盘,最怕的就是企业自身发展速度跟不上了,这位大和尚一直派不上用场。

最近,很多互联网细分领域都集体被监管,在线教育、社区团购等等都有一批职业经理人面临这个问题。

此外,大厂也有高低之分。

公认的PR能力强的大厂更容易获得欢迎。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阿里PR,3Q大战时的360,以及3B时期的百度。

黄金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留名青史的PR人,阿里系的王帅、陶然、杨磊、陈亮;百度系的朱光、杨子、徐继业、李敏、李国训;360系的刘峻、曲晓东、李亮。

但一旦大厂遭遇失败的PR案例,也容易影响新雇主的信心,比如魏则西事件之后的百度PR,以及去年女员工猝死之后的拼多多PR。

大厂PR的声誉建立起来需要长时间的稳定输出,但是一个战役的溃败,就会导致无止境的怀疑。


 “  大厂PR的好处有哪些?

那么大厂的PR到底有哪些好处?

第一,大厂受关注度高,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都被关注,所以公关的实际危机公关应对经验相对更丰富。

第二,大厂的资源更集中,媒体资源和媒体层级的接触相对更容易,容易对媒体有全局的认知。

第四,大厂的PR分工更细人手相对更丰富,关注的社会情绪深度和广度都非小厂能及,团队职能分工更科学,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小厂更偏重于基础的媒介。

第五,大厂的合规要求更高,对于公关方式方法会有经验的沉淀和传承,会有几代公关人积累的经验和工作方法。

第六,大厂对于工具的使用更完善,相应的舆情监控、SEO更为完善。

第七,大厂对于CSR和ESG的了解更深,可以更全面地对公司赋能

总结一下,就是大厂的PR在全局观、战术积累、合规、资源四个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判断一个PR事件的处理手段,也会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照,并且可以规避一定法律和法规风险,手中也有一定的资源人脉可以利用。

也就是说,对于一家没有PR的企业来说,如果想从零到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PR系统,那么从大厂招一个带过团队的人,是比较好的选择。

毕竟,在山顶上站过的人,才会知道山腰上一座村庄的布局和架构。

这个时候,要分清到底是要招PR一号位,还是某个固定岗位,一号位选择大厂的中层干部基本没问题。但是如果从大厂挖来一个执行层面的人来做一号位,哪怕企业再小,最好也不要这么干,性价比和实操性都不会太好。另外从大厂挖人来中小型企业做执行层面,就更有点扯,最好不要这么干。

总的来说,还是要顺势而为,要综合评估自己的企业规模,增速,容错程度以及投入和期望值,提前发现有潜力的人才,愿意跟着企业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已经成长成大树的人才,一般风格早已经定性,能不能跟中小型企业老板的底层价值观趋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PR一号位都是12个月的保鲜期,过了12个月,你的三板斧基本使完了。

于是,PR行业很多时候都有这个问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老板听外界专家吹牛逼的时候,基本上都拿个小本本记一下。而这个专家往往还不如自己的VP,但是VP基本上都是拿个小本本听老板训话。

炮哥准备推出这个服务,帮助各位PR老师给老板梳理PR思路。这个跟老板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老板重新认识PR,也可以稳固你在公司的地位。甚至一些被并入大市场的PR,还有可能寻求独立。

放心,诚信做生意,已经有成功案例,有需求的私信。
 


 “  大厂PR的副作用有哪些?

说完了大厂PR的好处,接下来就是谈副作用了。

炮哥认为,大厂PR因为依靠大平台,确实更容易积累人脉、见识大场面,遭遇的故事和故事也多,因此在能力方面确实更全面一些。

但一旦进入小厂,这些来自大厂的PR会发现:以前预算没了,人脉也不管用了,企业对于PR的需求也不一样了。比如大厂很在意危机,随便一个产品传播都容易上热门。但小厂即便出现危机,媒体都懒得关注。

更别说正面产品传播了。所以PR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部门职能,理清思路,立足业务需求,和老板达成共识,才能走出不适应期。

比如说,在酒行业,你去微博、头条上去看一看,有多少家创业酒企,每天的公关软文都是在蹭茅台、五粮液的热度。几乎每一篇稿子里都要拴上这些热门关键词,不蹭的话根本没有任何流量可言,剐蹭一下,就可能会几十万的阅读,于是一篇稿子必须无中生有地扯上哪怕一句话的关系。

事实上,行业里剐蹭式PR的案例非常之多,电动车行业剐蹭特斯拉,气泡水行业剐蹭元气森林,IoT行业剐蹭小米。

大厂中低级PR,大部分只管一小摊事,没有全盘操盘经验,资源非常有限,只在某个细分媒体领域有一定资源,去了小厂特别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对自我认知不清晰;有的大厂VP只负责几个核心媒体,只注重全局管理,对于实际操作缺乏实际上手经验,不接地气,如果去了一个小团队,那么就要身先士卒,可能就顶不上去了。

最大的副作用还是预算这个问题,在大厂干过的PR,都是见过大预算的,一篇约稿二三十万也是家常便饭。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却是连五千元的约稿费用都拿不出来,一年的PR费用可能也就几百万,不知道如何用小钱办大事。

也就是说,大厂的PR是靠预算和资源来开展自身工作的,公事公办基本上就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刷脸才是第一生存王道。炮哥很多在中小型企业工作的兄弟都说,为了熬上市,已经把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信誉全部奉献出去了,脸皮已经刷成墙,恨不得说,媒体兄弟们,你们的不写之恩,只能来世再报了。

大厂的PR建设都是细分化的,各个岗位都是要专家型人才。内容策划基本上都是找行业最顶尖的人才(如果你是记者,从来还没有被大厂挖过去做PR,说明你写的还不行),媒介都是找行业里人头最熟最能喝最能混的那一拨,央视、党媒央媒、机构媒体、KOL、自媒体,分的特别细;但是对于一家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么豪华奢侈的配置,是不太可能的,甚至一个公司就三四个人来做PR。这个时候,综合型人才可能更适合,也就是说,自己又能写又能做渠道维护的。创业就是这样,万金油往往更好使,分工不可能太明确,炮哥创业的时候,还在公司给员工做厨师,红烧肉和鱼香肉丝全是我做的。

给很多中小型公司HR总结一下。

在大厂的PR体系里,有个一号位是啥都管,但是管的又都不细;中层一般有两个,一个人管内容策划,一个人管媒介渠道,这两个人各带一波人。基本架构就是这样,看你如何取舍了。
 

“  什么样的PR是万能的?

如果从媒体高层直接转去企业做高层的,一般都不太适合中小型企业的PR一号位,因为没有体验过实操阶段;从媒体去企业然后从中低层一点点爬上去的,这一类人往往是最好用的,尤其是内容和渠道都具备的人才。


但是,这个只是一个经历的表象要求。任何时代,任何行业,最稀缺的都是可以与时俱进,自我进化,自我适应的人才。

当你在一个组织中任职的时候,有长远眼光的人,首先会判断自己的职场之路,要走管理的路还是专家型的路。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在日常工作中,你就得早早有全局观,除了干好自己的工作,也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自己所在职能部门的全局如何运作,有哪些环节;一个事件发生之后,如何运作,如何决策;然后找时间去熟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原理。

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大概可以通过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全面的掌握整个体系的运作流程,并且总结一套自己的工作理论。

炮哥之前跟新氧现任公关一号位张凯宇深入聊过这个话题,张凯宇并不是媒体人出身,最早是公关公司入行,服务过HTC和三星,最后去了京东,也算在大厂镀了金。在此过程中,他通过自我学习和阅读,用爱德华伯内斯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总结了一套自己的PR理论,并且在新氧的工作中逐步实施,并且得到了资深挑剔老板金星的认可。

阅读,对于一个PR人以及任何一个想要上进的职场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的PR,充其量就是传声筒加三陪,PR的本质是思想输出,要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最大化地把思想有效输出,这就是表达的艺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传播纵深度不会特别长远,一次好的PR策划,影响力甚至可以持续几十年,比如3Q大战,比如搜狐当年的版权大战。

张凯宇有一个观点,是非常有建设性的,我在这里分享一下。

一个职业之所以是职业,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它有职业规范和职业原则,职业公关其实一百年前就有了自己的职业规范,可惜在中国几乎没人这么做。

什么是公关的职业原则,我想可能百分之九十的PR都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

炮哥认为,作为PR,要帮企业重新定义自己,打响品牌,找准目标人群,制定目标,拿出方法,做好危机应对,创建一个与外界良好的沟通机制。

这对于PR的见识、视野、思考都有较高要求。这些能力比具体PR能力(写稿、发稿)更重要。

大厂PR有时过于流程和螺丝钉,小厂PR又缺少见多识广,都有各自局限。

总体而言,社会阅历多、阅读多、思考多、同理心强、理解媒体和传播的角色,不分大厂小厂,都容易成为好PR。

最后,推荐五本适合PR阅读的工具类图书和一本小说。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84%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