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罗伯特·弗兰克|参展艺术家群访
(图片由黄庆军拍摄)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少年时期热爱艺术、文学、戏剧,并打下了扎实的摄影基础。1947年,罗伯特·弗兰克前往美国,在初步尝试了商业摄影之后,将摄影实践转向艺术创作,并与当时在美国活跃的一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文学家、诗人互动频繁。1955年,在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等著名摄影师的推荐下,罗伯特·弗兰克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美国“古根海姆基金”的欧洲摄影师。此后他在美国30个州之间进行了超过一万公里的旅行,总计拍摄了28000张底片,最终选出了83张照片集结成册,取名为《美国人》(The Americans)。1958年,《美国人》由法国出版商罗伯特·德尔皮尔(Robert Delpire)在欧洲首次出版,次年由格罗夫出版社(Grove Press)在美国出版,同时收入由“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撰写的前言。此后,又由光圈、史泰德等出版社多次再版,该影集的摄影风格对此后几十年的西方摄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西方摄影发展史上的转折之作。1959年起,罗伯特·弗兰克将创作方向转向电影,此后的50年中,他陆续拍摄了约20部影片,拥有摄影师和制片人的双重身份。1975年,罗伯特·弗兰克与妻子前往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马布海边隐居,并进行了新的摄影创作。1994年10月,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为罗伯特·弗兰克举行了最全面的大型回顾展《出动》(Moving Out),这是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第一次为尚在世的摄影师举办个人回顾展,他被誉为是曾经改变了摄影史发展方向的人。2019年9月9日罗伯特·弗兰克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
“莫毅和韩磊分别于198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开始进行摄影创作,当时中国人对弗兰克知之甚少,但他们的作品却在精神和气质上体现出了某种共鸣。魏来、卢恒、王轶庶、黄庆军都曾拜访过弗兰克在纽约的工作室,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弗兰克的认可和鼓励;曾翰和骆丹都进行了“在路上”的游走式拍摄,他们从弗兰克和“垮掉派”那里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感召;陈荣辉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弗兰克基金会·常玉奖学金基金”赞助,旅美求学的他也和弗兰克一样,保持了异乡人的观察视角;朱浩、鸟头小组、姚瑶和周强的摄影创作,分别在各自影像的时间感、秩序感、隐喻性和动态影像等多重方面体现出了与弗兰克的呼应。” ——策展人:今木
”
陈荣辉
出生于1989年,摄影师,曾担任澎湃新闻英文版Sixth Tone视觉总监。2015年,作品《圣诞工厂》获得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幅二等奖;2017年,作品《空城计》获第6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18年获第10届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同年获得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保罗胡夫奖提名(PaulHuf Award);2019年,作品《空城计》获得连州摄影节青年摄影师大奖。现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攻读研究生。
Q: 您很喜欢罗伯特·弗兰克,请问您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他的作品的?
陈:接触摄影特别是工作以后,很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照片和一些相关的文章。
Q: 弗兰克对您有影响吗?
陈:作为一个外国人或者外来视角(outside)是如何观察这个世界的。
Q3: 弗兰克去世了,在中国有不少人痴迷于他的作品的同时,也有许多人说看不懂。关于弗兰克,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陈:多陪陪孩子。
韩磊
1967年生于河南开封,1985年至1989 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就读,1986年开始摄影创作,1991年至1993年间曾担任《现代摄影》杂志美术编辑。自1994年起,韩磊的作品频繁在国内及世界各地展出,包括布鲁塞尔艺术节、罗马摄影节、布拉格美术馆、连州国际摄影节等。1996年,韩磊在北京举办个展《疏离》,1998年韩磊获得美国琼斯母亲纪实摄影奖(Mother JonesDocumentary Award)。至今,韩磊已经在北京、上海、重庆、香港、纽约、巴黎等多座城市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和参加群展。现工作、生活于郑州。
Q: 您很喜欢罗伯特·弗兰克,请问您是在什么时候看到他的作品的?
韩:大学将要毕业时在朋友家里看到弗兰克的一本《我的掌纹》,里面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个画了一张手掌素描的封面。
Q: 弗兰克对您有影响吗?
韩:我认为他最好的作品是《美国人》,那个出版物是非常伟大的。《美国人》的气质对我有影响。
Q3: 弗兰克去世了,在中国有不少人痴迷于他的作品的同时,也有许多人说看不懂。关于弗兰克,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韩:我至今不明白那些总说看不懂的人到底想看懂他什么。也许他就是和常人不同,关于弗兰克,作为一个我曾敬仰过的摄影先知,缅怀他。
黄庆军
1971年9月生于大庆市,现生活在北京,自由艺术家。主要代表作品《蒸汽机车》和《家当》系列。1994年,作品《钢厂运煤人》获联合国环境摄影优秀奖;1998年被评为柯达专业反转片十佳摄影师,2020弗罗里达摄影博物馆第十届年度国际摄影大赛等诸多奖项。作品曾受中国中央电视台2套、美国《纽约时报》、纽约彭博新闻社、美国连线、英国BBC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受邀参加纽伦堡DB博物馆 、德累斯顿交通博物馆、Photoquai Photography Biennial, Paris, Aipad, Paris Photo, 巴黎摄影博览会,2015雅典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连州摄影节,2019微众银行我们的家当艺术展, 2020芬兰赫尔辛基摄影节等地的影展,出版《家当》《黄庆军》作品集。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黄:读《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这本书知道了罗伯特弗兰克先生的作品,2012年2月有幸在纽约在罗伯特弗兰克先生工作室见到大师本人,并请大师看了我的作品,弗兰克先生还为我的作品写下了Thank you for showing your photographs, your work is an open window to look at China, it is good to meet you.这句评论。这之后四年中有幸同大师一起街拍 喝咖啡等交流过7次。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黄: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对我的创作上的影响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结构画面中的各种元素,让作品自己说话不需要依靠图说。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黄:2016年在纽约大师工作室那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我给他拍了很多照片,当时他的行动很缓慢。我给他看新的作品他喜欢其中一张,我答应放大后送给他,可是由于种种原因2016年后再没有去美国。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照片亲手交给大师。感谢弗兰克先生,我们是因为作品的欣赏而成为了好友,大师对我的拍摄不设防,祝大师在天堂安息。
卢恒
1978年生于广西桂林,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后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过图片摄影,曾做过研发工程师,摄影杂志编辑,商业杂志图片编辑,摄影师,现定居于瑞士日内瓦。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卢:在2005年我参加桂林摄影节时,认识了一位美国摄影师Christophe Agou,他得知我当时非常崇敬罗伯特弗兰克,而他也恰好认识罗伯特,于是给了我他在纽约的通信地址。我当时的女友按照地址给罗伯特弗兰克写信,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了他夫人琼(June Leaf)的回信,之后我们建立了联系,2007年9月平遥摄影节,罗伯特弗兰克和夫人来到中国,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北京燕翔饭店跟他们见面,并带着他们在北京逛了好几天。2009年我还在他纽约的工作室跟他和琼见了两次面。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卢:罗伯特弗兰克在北京期间,有一个傍晚我去找他,进门之后看到他和夫人都神色凝重,他起身告诉我,他们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去世了,他和琼很难过,当时天色渐黑,他拿起了床头的宝丽来相机,走到了窗外拍了好几张前院的霓虹灯和树影,他告诉我,要用这几张照片来表达他悲伤的心情。他是一个十分敏锐而且善于用影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摄影家,而且观看他历年的作品,会发现他在不断进步,不断地充实摄影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他的作品影响了我观看身边事物的方式,并让我在拍摄和组织作品时深受启发。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卢:我只想对他说,在那几天见面的日子里,感谢他的光辉照到了我...
骆丹
1968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展览和摄影节,作品《素歌》系列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摄影类大奖(2013年);2011年,荣获候登科纪实摄影奖、大理国际摄影节的最佳新锐摄影师,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北方,南方》系列作品获得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年度最佳艺术家金奖(2008)。出版有《318国道》、《北方,南方》、《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骆丹》等画册。作品被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美国特尼摄影基金会、巴黎兴业银行、美国富达投资等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骆丹现在生活、工作于中国四川成都。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骆:第一次知道弗兰克是在阮义忠先生的《当代摄影大师》那本书里,了解弗兰克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时云遮雾绕的看不明白,到后来熟悉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习摄影的过程。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骆:对我生活影响很大的是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一代,那是一帮人,我认同他们的理念,至今如此。罗伯特·弗兰克是他们其中之一,在摄影上他的作品给我很多启示,我现在任然在用他拍《美国人》的工作方式创作:在路上。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骆:弗兰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大师,他改变了摄影。我想,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由人和他的作品共同组成的,如今他人不在了,他的作品比他更长久,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作品和他说说心里话。
1958年出生于西藏,1981年起自学摄影,1982年至2010年在天津生活。1980年代起,莫毅开始用相机在城市里“扫街”,是中国大陆较早的明确将摄影用于先锋艺术实践的创作者。在装置、行为艺术等形式中,他有意识地保持了创作行为的摄影属性。他的创作核心围绕社会文化、历史反思、城市变迁及对自我身体的探索展开。莫毅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个人展览和群展中展出,作品曾被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等多个机构及个人收藏。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莫:我在九十年代后期才零星看到他的照片,他的作品属于我喜欢的那类。但我那个时候已经不采用游走、扫街的方式拍摄,所以没有追究他照片背后的人的原因和情况。等知道他的更多信息,比如《美国人》的历史意义,就到两千年以后了。留下印象的有意义的接触是2007年,我在平遥国际摄影节有个互动性的个展《望着我的眼睛》,期间弗兰克夫妇来到我的展厅,二人很有兴致地参与了这个项目:我给他们拍摄了眼睛,并用即刻打印出来的照片,一份签了我的名字送给他们,另一份则是他们分别在自己的眼睛照片上写了简短的感受,然后在助手帮助下把照片放在了展厅的众多人的眼睛之中……。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莫:可能是因为在知道他之前,我已经成熟了,所以没有任何影响……。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莫:我想对他说:“希望下辈子我可以早一点看见你,这样在我年轻的时候能吃上你的营养。”
鸟头小组
(左:季炜煜,右:宋涛)
鸟头小组成立于 2004 年,由宋涛(b.1979)和季炜煜(b.1980)组成,“鸟头”源自一次为文件命名而来的随意键盘敲击。鸟头以摄影为创作基础而不被摄影所框限。他们的镜头捕捉任何能涉及的事物,将关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思考逐渐内化到他们的图像语境中。他们结合照片矩阵,拼贴,装裱,装置,摄影书写各种对于照片的使用方式,在不同的展览空间和环境中呈现多个自我更新进化的“鸟头世界”。
重要展览:生活城市 , 泰特现代美术馆 , 伦敦(2017);第七届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 , 深圳(2017);第六届莫斯科双年展 , 莫斯科 , 俄罗斯(2015);2013年被首届 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提名入围;2012 新摄影,MoMA,纽约,美国(2012);重新发电 -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光国,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 主题展,威尼斯,意大利(2011);2011 艺术家档案 东京国家艺术中心当代艺术年展,国家艺术中心,东京,日本(2011)。同时很多作品也被伦敦泰特美术馆、奥斯陆ASTRUP FEARNLEY 美术馆、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尤伦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鸟头小组:很早就知道罗伯特的作品。但比较系统的了解是2016年在瑞士偶然看了一部他的长篇电影。
王轶庶
1973年出生于甘肃,籍贯辽宁,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现为自由摄影师。王轶庶是 2010 年度马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出版过个人作品集《可能》、《BORDERLESS》等。其摄影作品在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纽约AIPAD摄影博览会、旧金山国际摄影博览会、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多个重要展览中展出,并为多家机构所收藏。现工作、生活于浙江和上海。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王:他的名字很早就听说过,但没有太深印象,看起来平淡无奇,像普通的纪实摄影。后来到2003年时我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出差的工作,当时一起玩摄影论坛的付羽建议我再认真看看弗兰克,反复阅读发现他是个宝库。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王:打量一切,仅仅是貌似漫不经心的一瞥可以达到的深度,用目光去讨论他看到的事物的本质,一个敏感的外来客只看不说就把他的生活乃至整个国家审视感慨了一番,这像是在评论摄影吗?所以弗兰克不仅仅是个摄影家,我喜欢并钦佩他这个人。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王:弗兰克说过,不能什么都告诉读者,他必须自己去看。弗兰克的照片是一种无声的给予,我想对他说声感谢。
魏来
1973年11月生于吉林。大学期间曾学习金融,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业余主要精力用于摄影。魏来的作品以银盐摄影为主,曾发表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摄影之友》、《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上海摄影》等媒体。
2005年、2009年参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06年参加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办的《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摄影展,2007年参加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5年、2007年、2008年在北京举办三次个展,2009年、2016年在北京参加《我的放大机》、《我的放大机Ⅱ》联展。2011年在杭州参加TOP 20 2011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15年在上海参加《L'esthétique美学》群展, 2017年组照《昨天也遥远》获得201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现工作生活于长春。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魏:第一次遇到弗兰克是2007年9月底,当时弗兰克和妻子琼路过北京回美国。我和我的好友安欣、付羽还有卢恒一起,在北京见到了弗兰克并一起相处了两天。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魏:弗兰克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平时大多使用120相机,但每当我翻过弗兰克的画册,我总是会特别想拿起135相机出去拍照。弗兰克的照片看似随意,而他拍照时是那么安静认真,他和妻子说话的语气是那么温和,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摄影和生活的美好。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魏:我知道弗兰克去世的消息更多的是难过,并不想炫耀自己和他的相识,如果还能勉强叫做相识的话。
姚瑶
摄影师、编辑,生活工作于上海。她评论摄影展览及作品,访谈中外摄影艺术家,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东方早报》《中国摄影》《周末画报》《大都市Numéro》《IDEAT理想家》等;同时,她也长期进行摄影创作,曾在上海衡山·和集、上海IG映界·影像艺术馆、上海寄存处 De Pot、OPEN MUJI 无印良品上海旗舰店举办个展,作品亦曾参展影像艺术博览会、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姚:看书、看画册,被他的画面所吸引,自由、引人入胜。顾铮著作《城市表情》中,关于弗兰克的一篇标题为《“自然的眼光,偶然的真实”》,从中读到他的人生与创作经历,他的不羁给我留下一些印象。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姚:看弗兰克的照片,就让人很想拍照片,看他的作品集,就想动手编辑照片。在我的想象中,他为人神秘、低调,不动声色地关切着人类的命运。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姚:感谢他带来的灵感与启发。
曾翰
1974年生于广东。199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2009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全球摄影”项目。1997年至2008年,曾任《新快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摄影记者、编辑,《城市画报》图片总监。目前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展览策划等工作。
作品曾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画廊等举办展览;其中在2019年,《真山水》,第15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2014年,《TROUBLE IN PARADISE/酷山水》,亚洲艺术研究所,芝加哥,美国;2008年,《叫魂》,M97画廊,上海;2007年,《后纪实》,上海美术馆等做过多场个展。2019年,《天桥-交叉的经验》,武汉美术馆,武汉 ;2018年,《超时空》影像展,多伦美术馆,上海 ;2016年,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广东美术馆,广州;2016年,“中国私语”希克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等参加多个群展。并且多个系列作品被上海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等机构和各国收藏家收藏。2011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等奖项。作为策展人,曾任2017年广州影像三年展策展人;2012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策展人;2011年获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策展人,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奖 ;2005年获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获年度杰出策展人奖。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曾:我是在1993年刚刚读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的书里第一次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和故事的。而后几年由陆陆续续在其他摄影师朋友那里看到以及自己买到的罗伯特·弗兰克几本摄影画册《美国人》《STORY LINES》《MOVING OUT》《LOOKING IN》等等。第一次完整的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原作,则是2009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纪念《美国人》出版50周年而举行的罗伯特·弗兰克个展《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这个展览展出了《美国人》上发行的全部83张照片的原作以及相关的底片、小样和档案文献。这些书和展览可以算是让我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罗伯特·弗兰克。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曾:罗伯特·弗兰克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在路上”。在大一时,除了看到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另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而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的前言正是杰克·凯鲁亚克撰写的。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和杰克·凯鲁亚克的文字让当时正在读新闻专业的我决定了以后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做一名“在路上”的影像与文字创作者。在摄影创作方面对我而言,弗兰克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用摄影对美国人系统性地观察和表达这种方式,这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沃克·埃文斯及更早的公路摄影的一种发展。我在拍摄《超真实中国》系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在路上”这种方式来观察我们的时代。虽然作品的最终呈现不一样,但其中内在的驱动力,包括对作品整体的结构性的思考,都是受到了他蛮大的影响。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曾:我最想对罗伯特·弗兰克说的是,谢谢你的摄影让我也走上了同样一条永远在路上的“不归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周强
1992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四川成都。从2010年起开始他的摄影实践,此后一直在中国从事纪实摄影工作。作为一名新兴艺术家,曾获2019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17露西摄影奖;入围2020第十二届三影堂摄影奖、2018和2019获玛格南基金提名。作品曾在巴黎、纽约、日本、柏林、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于机构和个人。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周:有一年在一间书店翻阅摄影画册的时候看到了罗伯特.弗兰克在1940年代拍摄的一幅照片,一只猴子在笼子里的昂着头龇牙咧嘴,这是我初次看到他的作品,具体哪一年记不清楚了。2015年,我阅读世界摄影史顺理成章地看到了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因此买了《美国人》这本摄影画册。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周:2017年我开始创作我的系列作品《生》采用了徒步行走的方式进行拍摄,我不确定我的这个行为是否跟他有密切关系——但罗伯特.弗兰克在一次访谈中他对访问者说“不要试图解释我的作品,我的作品中的秘密背后还有一个秘密”,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我的理解是,罗伯特.弗兰克剔除了摄影媒介的表面性去呈现表面,而他用摄影呈现了二战后经济复苏,消费主义、保守主义交错为一体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样本的多元和丰富性。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周:一个享誉全球的摄影师,“看不懂”一定不是罗伯特·弗兰克的问题。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仍然可以摄影!
朱浩
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九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英汉对照俳句集《初霜》。2001年开始摄影创作。作品包括 “上海默片”、 “像场”、“影城”、“天堂后巷”、“就像电影一样”、 “光合图谱” 等,在国内外有多个个展及参与多个群展。出版有摄影集《影城》《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朱浩》。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Q: 您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和了解罗伯特·弗兰克的?
朱:最早知道罗伯特弗兰克还是从阮义忠先生的《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那时刚开始摄影,全然没有西方摄影史的常识,接触过的画册资源也非常贫乏。说实话,起初在一大堆扑面而来的摄影大师里,他并不是最吸引我的。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有个阶段因为对沃克埃文斯的兴趣,从而又关联到弗兰克,我重看《美国人》,得以真正认识它的分量和意义。
Q: 罗伯特·弗兰克对您在生活或创作上有什么影响?
朱:对于弗兰克的读解有些太多了,事实上大多当代摄影师本也无法撇清与他这样的大师的关系。但弗兰克给到我的启示正在于他的“摆脱”。他曾说自己控制不了地受到沃克埃文斯和布勒松的影响,在拍摄《美国人》时他一直竭力在摆脱;而从《美国人》的选片到编排你可以看出,他摆脱了,同时他更在重构。他的摆脱不止指出新的方向,甚至还照亮了所挣脱的传统。相比之下,我会觉得和他差不多同期拍出《纽约》的克莱因只是无所顾忌的瓦解者。
Q: 去年罗伯特·弗兰克去世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缅怀与纪念的风潮,但同时也有些人说看不懂,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逝世,您最想对他说什么?
朱:2015年纽约电影节上有一部电影叫《Don’t Blink – Robert Frank》,我想“别眨眼”通常是摄影师对被拍摄者说的,但也是所有想看弗兰克怎么看的人都想对弗兰克说的。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厦门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展期: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03日
开幕周:2020年11月27日-11月29日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观众可以通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线购票:
限量早鸟票:50元,(9月22日-11月22日 在售)
开幕周三日票: 100元,(9月22日-11月27日 在售)
单日票:80元;团体票:60元(10人及以上);
优惠票(学生、教师和军人、医护人员): 50元。
取票方式: 凭购票二维码到展览前台兑换
学生/教师/军人/医护人员凭有效证件取票。
*所有纸质票从11月27日开始现场进行兑票
兑票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集美市民广场展览馆。
早鸟票预售啦!
请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全文进行购买。
蓄力五年,更多精彩汇聚第六载!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由中国摄影界领军人物荣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与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经过五年的打造,摄影季已经成为了中国摄影领域不容错过的盛事,迄今已吸引了30万余名观众(2019年参观人数增长至7万)。
每年秋季,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精选项目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厦门,由于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今年夏天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遗憾停办,本届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如期举办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