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平,卢成观 |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0年第2期
引用格式:代金平,卢成观.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J].探索,2020(2):183-192.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英雄及英雄精神作高屋建瓴的讲话,多次强调英雄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提出要求并指明方向。新时代英雄精神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观、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深厚文化底蕴,产生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新时代英雄精神彰显着独特而深厚的理论价值,从本质论上看,新时代英雄精神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质;从功能论上看,新时代英雄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从整体论上看,新时代英雄精神蕴含历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作者:代金平(1964—),男,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卢成观(1990—),男,贵州师范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 英雄精神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关于英雄以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系统地探讨了英雄精神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唐勇、陈怀鹏、栾雁雁、宋红云等认为英雄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爱国精神,而这也是目前学界唯一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此外,一些学者分别认为英雄精神还体现为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坚定信仰、奉献精神或者牺牲精神等。纵观现有研究,学界提出英雄精神的内涵在微观方面仍有差异,比如:有认为英雄精神的内涵还包括集体主义,也有认为新时代英雄精神还包括拼搏精神,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推崇的英雄精神内涵还有敬业精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者夏顺忠等的观点与上述学者的不同,他们认为新时代要弘扬英雄精神,就要弘扬忠诚精神、勇敢精神、尚武精神。
英雄精神的价值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尤其是价值的形成及如何发挥等方面。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英雄精神的价值进行研究,其研究各有侧重点。唐勇从英雄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认为英雄精神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等。冯留建认为“应用英雄精神引领价值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为此,学者认为英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是引领时代主流文化和社会风尚的重要源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科学把握民族英雄观的本质等四个方面着手,增强民族英雄观的价值培育与时代传承。邹小华和彭蓉从革命精神的角度阐释了英雄精神的价值,两者也各有侧重。前者从强军思想的角度阐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保持人民军队信念与宗旨的必备条件;后者从习近平关于革命精神的教育命题入手,提出了“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等六个捍卫和传承革命英雄精神的路径。
一些学者也看到了当前英雄精神所面临的消解和挑战,并提出其主要源头为历史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挑战还包括自媒体信息时代的消解、代际传承的弱化倾向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学者们研究了其具体呈现方式和负面影响。庄文城认为,丑化民族英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虚无英雄的危害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张明仓认为“解构英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文化逆流,是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惯用伎俩,严重腐蚀民族复兴的思想政治根基;肖红春认为英雄人物的价值受到虚化,主要表现在学术性解构与日常性消费并存、英雄人物的丑化与负面人物的美化并存等;张伟和冯留建认为,虚无英雄人物割断了不同民族、群体和阶层的情感联结,弱化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了由共同的价值、记忆和道德所建构的社会统一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习近平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学者还研究了习近平的英雄情怀,这是新时代英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研究开始于探讨新时代英雄观的构成要素,这些研究认为,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体现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魄与胆识等四个方面;习近平英雄情怀的构成要素是对民族英雄、英雄模范(时代英雄)、人民英雄的热爱之情,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习近平英雄情怀内嵌了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的情怀等多重向度。
就新时代英雄观的意义而言,学者们一致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邹小华认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保持人民军队信念与宗旨的必备条件,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提高部队战备训练水平,促进国防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张春梅认为习近平英雄情怀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方鸿志等认为习近平英雄情怀对实践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启示大众崇尚英雄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捍卫英雄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学习英雄以加强爱国主义意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争当英雄;是扬弃个人主义思潮的强有力手段,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
基于新时代英雄观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学者们从宏观与微观方面探讨了践行新时代英雄观的路径。诸多研究的共同点在于认为可以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强化“红色”实践(旅游)来践行习近平英雄情怀。在具体展开时,有学者认为首先要从树立自觉意识的路径来践行,也有学者提出从加强文艺创作、讲好英雄故事和注重教育引导、学习英雄精神等方面来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英雄精神以及新时代英雄观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兼有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梳理英雄精神和新时代英雄观的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研究视角多元,视野相对开阔。有学者从民族复兴的视角阐述英雄精神的理论价值,有学者基于强军思想阐述其现实意义,有学者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阐发其积极作用,也有学者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视角提出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的路径举措等。第二,围绕英雄精神逐渐形成体系化研究。学界既探讨了英雄精神及习近平的英雄情怀的内涵、要素和价值意义,也论述其面临的风险挑战,还从具体实践的视角提出了对其进行捍卫和传承的具体路径等。第三,研究热点与现实密切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施行、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以及习近平围绕英雄楷模等作出系列批示和论述后,学界相关研究热潮迭起,这些研究成为了深入研究英雄精神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但是,当前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英雄精神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全面。文化是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得以展现的主要载体,具有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功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英雄精神文化底蕴的挖掘,为英雄精神寻找文化的脉络。二是英雄精神实践基础的探讨不够深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根生于中国实践的英雄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实践根据,当前学界却没有系统地探讨英雄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三是英雄精神理论价值的研究相对缺乏。习近平关于英雄以及英雄精神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理论本质和理论价值,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当前学界的研究偏重于英雄精神的现实价值,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英雄精神理论价值的研究。
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回应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英雄精神的挑战,以更好地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
2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可以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英雄文化是孕育英雄和英雄精神的土壤,英雄是英雄文化的本体依托和时代的精神坐标”,“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后羿射日为民的英雄神话故事开始,中华民族就已经养成了敬贤怀德、崇仰英雄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英雄观也由此不断激发和创新。
英雄具有才德出众的君子风范。“才德兼备,任人唯贤”这一用人标准,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而是古已有之。自先秦以来,古人在论述人才的素质条件时,就把才能和品行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并先后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等重要概念。英雄也并非仅指勇猛之人,很多时候体现为英雄身上所具有的才德出众的君子风范。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关于英雄及英雄文化的诸多记载,无不表明英雄具有超凡出众的“才德”。
英雄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气概。从表面上看,浩然正气无声无形、至大至刚。因为至大而无所不在,因为至刚而无往不胜。《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正气歌》写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可见,浩然正气始终是引领中华英雄儿女的正大刚直之气,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观刚正宏大的精神。先秦儒家将大丈夫人格作为理想人格范式,认为浩然正气是其内在的精神支撑。有了这股浩然之气,才能拥有“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胆识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最终才能锻造“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的大丈夫气概。
英雄具有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从先秦开始,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这些爱国忧民的英雄情怀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载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拼搏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不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一度面临历史观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直是人类在唯物史观产生以前不能挥去的迷障。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认为,英雄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是“绝对理念”的化身,作为“这个时代眼光犀利的人物,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言词都是这个时代最卓越的行动、言词”。这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它不能科学地回答“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未能给出让人信服的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从社会物质生活和经济根源出发,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告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彻底破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坚持历史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探讨人民群众和英雄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他们的英雄观。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和群众基础,是难以造就英雄人物的、是难以创造历史的,只有在符合客观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令人崇敬的英雄。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就反映了英雄人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或缺性。恩格斯称赞加里波第“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地成了意大利的英雄”,认为他可以享有崇高的荣誉,因为他敢于采取迅速的行动。列宁也指出:“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伟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英雄人物来自、为了、代表、依靠并引领人民,既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也高度重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强调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脱离人民群众的英雄人物是没有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而没有英雄人物号召引领的群众运动也是盲目的,英雄和人民群众从来都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统一的。
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英雄的本质,即英雄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英雄人物的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英雄人物是否出现取决于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需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乘着中华传统英雄观的东风,不断推进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观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以凝结、升华,并创造性地催生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观。
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文化理念。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这就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英雄文化精髓。
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体现了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革命战争年代,尤其在长征途中面对艰苦的革命环境和生活条件,党领导的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所以,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就是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重要内容,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体现了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革命英雄主义,是为救万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代表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而不是庸俗的英雄主义。因而“革命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推动下,“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完成了世所罕见的万里长征,赶跑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谱写了一部不朽的革命英雄史诗”。
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体现了忠诚、执着、朴实的英雄风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将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为促进中外合作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以最高规模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进而使其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主流实践方式和主要价值导向。
综上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中华传统文化英雄观的结合,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3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英雄文化,伟大的英雄文化孕育伟大的英雄精神,伟大的英雄精神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新时代中国英雄精神正是诞生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纽带,是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动力。
1840年之后,面对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中华英雄儿女共赴国难,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勇于斗争,在实践中培养并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革故鼎新”为标志的推翻封建帝制统治的伟大实践,使得革命英雄及其精神得以呈现。晚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取豪夺之下,政治腐败、国库亏虚、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迫使中华儿女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孙中山、秋瑾、陈天华等近代民主革命人士“忧国心如焚”,他们为改造旧中国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显现出了高尚的革命英雄情操。以“爱国救亡”为标志的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伟大实践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毅然举起反侵略的大旗,一大批爱国志士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中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甚至英勇牺牲,书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可以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气壮山河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激发了英雄斗志,这成为新时代英雄精神赖以形成的历史实践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大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亿万中华英雄儿女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为建立新中国而战”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北洋军阀以及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奴役与压迫,为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其间,无数革命志士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去,表现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历史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铸就的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全过程,并形成了独特标识、彰显着独特魅力,激励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民为建立崭新的中国而浴血奋斗。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不惧危险、持续斗争直至壮烈牺牲。长征途中,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泸定桥、雪山草地等极端挑战,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英雄诗篇。抗日战争期间,赵一曼、张自忠、马占山等一大批优秀华夏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用自己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绘写了一幅幅鲜活的英雄画卷。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为捍卫信仰而战”的伟大实践。信仰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论的价值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人民的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真正为人民代言和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形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闪耀着“为捍卫信仰而战”的夺目光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恐吓,以李大钊、夏明翰、江姐等为优秀代表的仁人志士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与敌人斗争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本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还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是新时代英雄精神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参照,是厚植新时代英雄精神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强调:“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使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强来再到强起来接续奋斗的伟大飞跃;也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坚持,使得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坚持“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强调:“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中,亿万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甘于牺牲,涌现出许多英雄并铸就出许多英雄精神,比如申纪兰、王进喜、雷锋、袁隆平、钱学森等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和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英雄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精神是中国人民“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创造的,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的结晶。“为民族谋复兴”伟大奋斗目标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大担当。
这是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体现着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人民谋幸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活实践指向,在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中,也涌现出许多像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等英雄楷模,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
这是坚持“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长期以来,霸权思维、零和思维、冷战思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烈士。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时,一些中国维和英雄也在异国他乡壮烈牺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积极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表明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坚定决心。这些主张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国际主义精神的彰显,饱含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宏伟抱负和国际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践中还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无不是人民英雄在国家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是弘扬和传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有力见证,是主导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4 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理论价值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英雄精神正是为了满足时代需要而产生的,英雄精神具有严谨的辩证思维、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了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导向功能。
从本质来看,新时代的英雄精神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内嵌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英雄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的英雄观念、行为等来看,“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也就是说,切实扎根中国大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都是英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英雄精神正是英雄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其集中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英雄精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理论层面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价值遵循和理论指南。从英雄人物与人民的辩证关系来看,英雄精神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代表人民、引领人民。“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先锋身上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信仰精神、牺牲精神、担当精神等,无不是英雄先锋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行动诠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英雄是民族历史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才能不断激发前行力量,才能坚定前行信心。
英雄精神对人民群众具有价值引导作用。英雄和英雄精神代表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人民群众的作用不可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英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养料,对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培养人民的人文精神、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具有巨大的作用。英雄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使得英雄和英雄精神的主旋律在人民群众中得以高扬,从而逐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英雄精神对人民群众具有激励示范作用。“英雄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从党的事业和和国家发展大局来看,“英雄人物激励了革命斗志、鼓舞了民族士气、促进了政治认同、推动了社会整合,是新中国得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社会主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待英雄和英雄精神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今天和未来的态度。新时代党和国家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更需要我们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英雄及英雄精神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推动了英雄精神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养成上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作为理论化的英雄精神,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其能够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但英雄精神并非是抽象的情感表达,从整体论的意义上看英雄精神有其具体的历史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蕴含着三者的统一。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后一世代是前面世代的延续和发展。英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程中,对以往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加以吸收借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雄观、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英雄观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这充分映显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进程中所汇聚而成的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英雄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体系当中。作为理论化的英雄精神,其客观真理性当然也不在于理论自身,而取决于客观的社会历史实践。一方面,英雄精神产生于实践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就是新时代英雄精神得以产生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英雄精神接受实践的检验。习近平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但英雄精神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关键还是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新时代英雄精神也将会在新的实践当中被赋予新的具体内涵。
从近200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时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表达,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不断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迁而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理论的发展逻辑蕴含在时代的演进逻辑之中,理论创新从问题开始,新时代英雄精神正是在实践的问题逻辑之中得以不断激发并创造出来。新时代中国英雄精神在近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与时代同脉搏、与实践同前进、与人民同呼吸,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身体力行、以上率下,通过讲话和纪念活动缅怀英雄、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并捍卫英雄。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英雄和英雄精神蕴含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凝聚社会意志的正能量,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我们要从英雄精神的文化渊源、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等维度来回应其面临的挑战。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凝魂聚神,才能筑牢同亵渎祖先、亵渎经典和亵渎英雄的歪风邪理斗争到底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