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和摘要|《探索》2021年第3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约栏目主持人:秦宣)
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整体性逻辑
耿步健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柳宝军
探索笔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特约召集人:周平)
我们是谁:对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周平
中华民族的共性与特性——时空关联的视角
郭台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二维向度与演进逻辑
刘永刚
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路及其时代价值——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
严庆,于浩宇
政治学研究
组织应变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理论解释——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容志
政党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生成动因
王小鹏
“领导党制”:类型学视角的中国政体新认识
陈尧,左梦莹
政党治理
党内法规的规范效力逻辑及其理论建构
徐信贵
党群治理转型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逻辑
付建军
公共治理
模糊的属地化管理: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解释——以流动人口服务供给为例
王清
政府职能叙事的转向与政府合作履职的兴起
郑家昊
国家治理的智能化转向及其实施进路
陈鹏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韩云波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
陶利江
摘要与作者
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整体性逻辑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自律的行动,需要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认识和正确领会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整体性逻辑,即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逻辑要义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逻辑指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逻辑归属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对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整体性逻辑分析,澄清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与西方自然(生态)共同体理念的本质区别,认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中“两山论”与“安全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联系,领悟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耿步健,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百年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高度重视组织建设是党自身不断成长壮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百年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组织创立与发展期(1920—1949年)、党的组织建设整合调适期(1949—1978年)、党的组织形态优化完善期(1978—2012年)、党的组织体系全面强化期(2012年以来)这几个阶段。党的组织建设的百年实践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思考和智慧,形成了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组织建设、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组织建设、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党的组织建设、以党的组织体系保障党的组织建设、以法规制度建设规范党的组织建设等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应继续发扬百年以来党的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组织保障。
作者简介:柳宝军,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们是谁:对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存在,其本质体现于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却是经过现代构建才具今天的形态,因而是一个现代民族;其次,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最终完成,并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国家形式,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再次,中华民族的形成既符合现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又依凭特定历史文化造成的因素,因而是一个复合民族;最后,中华民族既蕴涵现代民族所具有的国民性机制,又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的族际性机制,因而成为一个蕴涵多种机制的民族。这样的中华民族就是一座历史-文化-政治资源的宝库,曾在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将在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周平,男,博士,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民族的共性与特性——时空关联的视角
摘要:中华民族复兴是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大命题,而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时间与世界空间中具体展开。准确定位中华民族需要同时重视时间与空间及其相互关联的意识,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的共性,并把握自我识别的特性。共性是在传统身份认同的结构性危机中充分利用传统与外来两种资源,应现代国家政权构建的要求而构建现代信仰的政治单位。特性是为了自我识别与认同。现代中国长期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造就中华民族的基本特性,即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的世俗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在时空关联中准确定位中华民族的共性与特性,可以为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命题确立历史与世界方位。
作者简介:郭台辉,男,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二维向度与演进逻辑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族聚合结构与整体国民属性,决定了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进呈现“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的二维向度。但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急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维度得到极大的张扬,而“国民一体”的维度显示并不充分。在社会结构与国际局势巨变的新时代,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优先强调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维度向“ 多元一体”与“ 国民一体”协同发展。如此,方能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目标。
作者简介:刘永刚,男,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路及其时代价值——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
摘要:多民族国家内部“一体”与“多元”关系的紊乱和失序是政治实体空洞化和国家弱化的根本原因,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即调处和规范多民族国家内部“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以实现两者的和谐、有序、凝聚。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秉持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念,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为主要路径,具有理路设计与国情基础相适应、政治整合与国家认同相促进、“一体”与“多元”相统一、国家与社会共发力的特征。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经验,不仅为世界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方向。
作者简介:严庆,男,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浩宇,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组织应变力: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理论解释——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摘要: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内在原因和逻辑,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党政结构和举国动员的视角切入,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解释力略显不足。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价值管理能力、动态决策能力、跨域协同能力和组织调适能力的分析,提出组织应变力这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尝试从理论上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应对重大风险的问题。组织应变力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政治形态和组织体系等因素直接相关,其中基于政党意识形态的价值领导、基于政党网络体系的组织领导和基于政党领导力的战略领导尤为重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应变力,对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容志,男,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政党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生成动因
摘要:我国国家制度及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生成动因必然绕不开政党因素,为此要使政党归位,提出理论反映实践本真的原创性理论范式。考察和揭示政党领导“中国之治”的基本逻辑可以发现,政党功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存在着客观的因果关联。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理论创新功能、利益表达功能、制度建构功能、人才培育与政治录用功能、组织动员功能、法治建设功能、权力监督功能等为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提供指导思想、价值取向、运行原则、贤治基础、动员机制、法治保障、监督体系,进而形塑“中国之治”的独特文明形态、生成中国制度的全面优势。政党功能根本依托于党自我主体性的实践锻造,推进我国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调适自身功能、重塑主体功能。
作者简介:王小鹏,男,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领导党制”:类型学视角的中国政体新认识
摘要: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体模式存在一种“道德偏见”,质疑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西方国家议会内政党不同,对于一些非西方国家的建国型政党而言,政党领导并建立了国家政权,由此形成一种政党—国家体制。依据政体分类逻辑即按照政治权力中心的标准,在政党—国家体制下可以提炼出一种“领导党制”政体模式。中国的“领导党制”是由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所构成的“五位一体”模式,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领导党制”模式突破了传统西方政体理论仅从政党—政府体制角度划分政体类型的做法,为理解某些后发国家的政体提供新的类型学视角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尧,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左梦莹,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助理。
党内法规的规范效力逻辑及其理论建构
摘要:党内法规理论体系是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行动指导。在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的实践行动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规范效力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党内法规的内在执行力源于规范效力逻辑。党内法规作为一种自制规范,其普遍约束力和反复适用性源于其独特的效力来源体系。党内法规的规范效力本质上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权力约束和权利保障的统一、利益性与正义性的融合。党内法规的“秩序创造”职责主要通过“指引”“预测”“评价”这三大规范效力功能予以实现。“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共同构成了党内法规的规范效力内涵。
作者简介:徐信贵,男,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
党群治理转型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逻辑
摘要:党群治理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与社会互动的具体表现。从党群治理实践看,推动基层治理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优化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基层治理变革的产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思路已经变化,党群治理的主场景已经从革命、生产转向生活空间的再造和优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制度化互动成为新目标,基层协商民主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补充性方案。由此,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获得了制度化空间,“政党在场”构成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内核。在现实中,基层协商民主仍面临着技术配置不均衡的客观事实,需要通过新一轮基层治理变革使协商民主成为基层治理的必经环节。
作者简介:付建军,男,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
模糊的属地化管理: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解释——以流动人口服务供给为例
摘要:地方政府为何会出现政策执行偏差呢?已有研究从压力论和激励论两个方面分析强压力和强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弱压力和弱激励导致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这为我们理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是,为何一项国家三令五申重视和强调的政策难以落地呢?压力理论和激励理论忽略了国家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该组织结构对压力与激励的影响。国家组织内部呈现模糊的属地化管理的实然特征。模糊的属地化管理导致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形成压力和激励无效传导机制。S市流动人口服务供给的个案研究,验证了模糊的属地化管理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机制。该机制的理论贡献在于,在压力论和激励论的基础上提出压力和激励的传导过程,建构“模糊的属地化管理导致压力和激励无效传导”的理论框架,为政策执行偏差提供另外一种解释。
作者简介:王清,女,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政府职能叙事的转向与政府合作履职的兴起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职能的研究成果汇聚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叙事话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政府职能履行出发来创新中国特色政府职能叙事话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在政府职能体系逐渐完善和职能范围基本确定的条件下,政府职能叙事从“政府职能定位”转为“政府职能履行”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在政府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寻觅政府职能履行创新的路向可以发现:政府合作履职是我国行政改革中政府职能履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高度复杂的治理生态、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共同作用促成的结果,对政府合作履职做进一步的理论规划将有助于其达致圆融和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
作者简介:郑家昊,男,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国家治理的智能化转向及其实施进路
摘要:自治理理念被引入国家事务管理中以来,国家治理大体经历了科层式治理、“互联网+”治理和智能治理三种形态的变迁。相比于既有的国家治理形态,智能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和治理标准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态,智能治理以大数据为治理依据、以算法为治理核心、以算力为治理支撑,是智能与治理的有机结合。智能治理形态的出现,有助于社会治理需求的准确识别、治理议程的精准设定、治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和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国家治理对于智能技术的深度依赖可能诱发数据霸权和算法独裁以及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等挑战。面对日渐凸显的智能治理形态,明确人工智能辅助人类进行治理的角色定位、加快数据立法和国家大数据系统建设、从法律、伦理和技术等方面增强对算法设计环节和运行过程的规制力度、有效平衡国家治理中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是推动国家治理智能化转向的基本进路。
作者简介:陈鹏,男,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英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观念与英雄制度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两翼。在英雄制度层面,将“民族英雄”升华为“人民英雄”,形成了国家荣誉中的英雄表彰制度;基于“组织起来”的群众路线,通过表彰劳动英雄,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模范表彰制度;针对“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法律等国家体制力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保护制度。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英雄制度文化,一方面传承、表彰、捍卫和弘扬英雄精神,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精神和民族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一步增强了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不断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的实现。
作者简介:韩云波,男,博士,西南大学期刊社编审。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引和推动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革命精神与思想文化这种紧密关联,源于革命精神能够为思想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提供价值支撑、信仰动力与理论内容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主要是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在捍卫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强化革命精神的思想文化引领功能,可以从提高革命精神的解释力、发扬革命精神的批判力、凸显革命精神的改造力以及增强革命精神的传播力等方面着力,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思想文化引领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简介:陶利江,男,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