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与摘要 |《探索》2022年第1期

探索杂志 探索杂志 2024-02-0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特约栏目主持人:秦宣)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

杨章文  

定向与聚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赋能国家治理的实践理路

冯思淇    

探索笔会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经验

蒯正明,秦 芬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及其经验

张 燚

政治学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类型、凝聚机制与形成过程

张淑娟  

国民意识培育: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及其进路

黄金辉,陈崇仁 

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

徐欣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  

于春洋 

政党治理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基于党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的视角

吴 炜,曹 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

郭一宁 

公共治理

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  

杨嵘均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设置的困境生成与优化路径

彭庆军 

应用强度:技术治理效率悖论的一种新解释——基于B市“12345”热线的实践分析

安永军 

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

自媒体视阈下国家形象的个性化建构

张爱军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

穆鹏程,高福进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作者杨章文博士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定向与聚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赋能国家治理的实践理路

摘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的整体性概为立党兴党强党立国兴国强国提供精神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定向与聚力的作用。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确保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强化国家政权的政治属性与基本职能明晰国家治理的政治本色增进社会共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嵌入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成为制度创新的精神动力制度体系成熟定型的精神支撑彰显制度优势的精神标识。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蕴的精神品质能够激发时代精神、凝聚民族精神、引领道德风尚从而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这就表明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冯思淇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经验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演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四部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四个伟大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由先进性代表性纪律性等特质塑造的使命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方向引领与理论指导制度创设与制度构建精神塑造与精神支撑价值统领与推动发展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等功能。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与现代化国家建设深度契合、相互影响。“四个伟大成就本质上是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进行的政治创造理论创造制度创设实践推动精神塑造等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最根本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和党建布局的动态演进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战略支撑使命引领与创新性探索相结合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实践机制

作者蒯正明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芬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及其经验

摘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源于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民历史观、人民国家观和人民政党观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国家制度体系和党的中心工作等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持正风反腐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启示主要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作者张燚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副主任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类型、凝聚机制与形成过程

摘要探究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凝聚机制是理解中华民族深刻内涵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性从纵向上分为继承的共同性和凝聚的共同性从横向上分为各民族自然交往交流产生的共同性和国家意志塑造的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包括历史书写与能动构建互动统一机制以及历史方位与目标互动统一机制。在论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凝聚机制时既要关注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也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一对“多的凝聚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而共同性的成长是连接“多与“一的桥梁。从中华民族复合性生成的过程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一方面要把握实体结构上的复合性即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单元构成另一方面要把握内涵上的复合性即内在生成逻辑与构成要素的复合性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贯通、兼具“国家与“民族的双重使命使然。复合性既构成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增长点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性凝聚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淑娟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国民意识培育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及其进路

摘要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需要从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寻求基本进路。“国民是伴随民族国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基于一元化国民权利搭建的政治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现代国家语境下的国民意识是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塑造起来的它既具有民族国家形态下国民意识的一般性也内含中华文化基因表征中国现代国家特性。无论从民族国家一般特性还是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国民意识都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核。这种内核体现为国民意识是增进共同性的前提是支撑共同性的主轴对增进共同性具有根本性效能。通过国民意识培育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进路主要包括坚持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保障国民合法权益加强各族人民共有奋斗历史教育铸牢国民共有精神家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赓续共同利益塑造国民集体行动意愿

作者黄金辉博士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崇仁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

摘要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从民族政治学的视域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与增进理路。中华民族共同性源生于政治公共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内在统一是全体人民共同依存与彼此关怀而生的积极关联性。对全民积极关联性内涵的把握有助于排除纯粹同质性、多数强制性和封闭排他性等认知误区。与此同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认清共同性阙如可能带来的民族政治问题与隐患。对此就需要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各族人民对增进共同性的呼唤通过增进全民关联的意愿性意义性和使命性延展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宽广度提升共同性的厚重感进共同性的持续性。由此各族人民彼此与共的积极关联得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也随之高质量增进

作者徐欣顺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

摘要政策文本是研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的重要素材。运用定量词频分析与定性语句分析方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的重要政策文本可以发现伴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经过从“树立“培养“培育再到“铸牢的关键表述方式演进历经提出、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最终得以形成。动机和目标是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政策话语构建逻辑的两个维度。践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内部动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外部动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基础目标实现“共同体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该政策话语的远景目标。内部动机与外因动机相互结合基础目标与远景目标彼此呼应成为党和国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基本逻辑

作者于春洋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基于党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的视角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其政党文化形成发展的演进规律和理论研究需要加以系统梳理和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再出发提供了历史样本和最佳教科书。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出发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在经历了理论起步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应在新时代政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应提高站位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回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动态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现状提出前瞻性研究的着力点。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多学科融合改进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考察百年政党文化发展史在纵横比较中拓宽研究视野以新时代新使命新实践为基础在贯通古今中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再出发从而为强大政党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人类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吴炜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

摘要党的社会号召力是通过政治权威、领导制度、执政绩效、意识形思想宣传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感召与凝聚使社会大众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认同力与归属感共同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具有促进心理认同凝聚社会资源推动政策执行的重要战略价值。党的社会号召力的实践逻辑是在思想文化的相连相契中实现共意共情在党的引领示范中实现社会的行为跟随在政党与社会的协同互动中实现同频共振。新时代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党的领导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优化党的社会号召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要坚持系统思维方法以分层次的治理思维和开放性的系统思维为基本思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旨归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郭一宁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

摘要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必要之举。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在住房、交通垃圾处理社会冲突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乃至社会个体和群体心理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为此“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需要进行适合人类时空变化发展的重构与转型通过创新技术应用方式来建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背景下韧性城市治理范式其重中之重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融通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挖掘城市治理的内部韧性以发挥共治优势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并动态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措施构建适应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理念形成“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的普遍共识和实际行动在充分考虑和评估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基础更加关注自然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作者杨嵘均博士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设置的困境生成与优化路径

摘要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以基本单元调整回应社会治理复杂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路径。传统的大社区论次社区论与“扩“缩并进论囿于社区规模的“扩“缩争论忽视了社区优化调整所面临的法律限制、治理风险、结构压力、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困境。此类困境的产生一是因为社区的本质属性是“社”,先天具有规模上限而社区作为“区”,又有行政属性必然具有规模下限二是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社的建设不仅慢于“区的建设且二者建设标准难统一偏好不一致三是源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自身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因此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的合理设置需要以基层党组织规模为基础将社区设置融入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之中并尽量使新建社区与居民小区规模保持一致。通过政治单元产权单元与治理单元相统一实现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彭庆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用强度技术治理效率悖论的一种新解释——基于B市“12345热线的实践分析

摘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一定能带来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既有的技术限度技术缺陷制度供给和应用边界的视角未能充分解释这一效率悖论问题通过对B市“12345热线的实践分析提出应用强度的新解释视角。基层治理可以分为基层政府自主进行的“一阶治理和上级政府转办基层政府进行的“二阶治理两个层次12345热线是“二阶治理的一种实现形式。在常规应用强度下12345热线主要回应“一阶治理的溢出事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补充功能而在高强度应用下12345热线大幅提升了“二阶治理的回应性使其吸纳了大量的群众诉求产生了对“一阶治理的替代效应进而导致基层治理的效率损耗具体表现为高治理成本与事务细碎性的矛盾以及治理压力加大与治理重心上移的悖论。从技术治理应用强度的视角可以发现通过技术治理增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进而强化基层政府回应性的治理路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行政管理与基层政府治理自主性之间建立平衡

作者安永军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

自媒体视阈下国家形象的个性化建构

摘要自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密不可分。目前存在着国家形象建构重整体轻部分、重宏观轻微观、重主流媒体轻自媒体的倾向影响国家形象立体多维鲜活层面的塑造。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不同结构层次形塑了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国家形象。自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个性化方面尤为突出。自媒体大致可划分为政治类自媒体经济类自媒体社会类自媒体娱乐类自媒体等不同类型的自媒体从各异的视角建构着“他者和“自我的个性化国家形象。自媒体国家形象的建构以情感为核心动力建构方式具有内环闭合特征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上既具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功能。打破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时的内环闭合要强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的积极功能弱化自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消极功能。为此要依托自媒体擘画建构民主、开放、包容、亲民的国家形象战略图景同时要通过加强对自媒体的法治建设行政治理建设媒介体系建设等路径逐步实现国家形象建构的战略图景

作者张爱军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

摘要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英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英雄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形成了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英雄观。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确立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深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化阶段。新时代赓续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英雄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宣示党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彰显党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提升党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梳理和概括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推进关于英雄的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实践意义

作者穆鹏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福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往期回顾


目录与摘要|《探索》2021年第6期

目录与摘要|《探索》2021年第5期


目录与摘要|《探索》2021年第4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目录与摘要 |《探索》2022年第1期

探索杂志 探索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