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8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让人寒心的“知识分子”……

青史不氓 小道八卦 2020-01-24

君似穹庐,笼盖四野。

纪念毛主席诞辰126周年


今天,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生日

泽被于他老人家艰苦奋斗而来的安稳生活,受惠于他老人家六亿神州尽尧舜的伟大情怀下推行的扫盲、教育政策,会写几个字,知道一些事。

因此野叔必须写点什么来纪念他老人家。



在知识付费即可见,信息不断扁平化的今天,无论想学知识技能还是想得到资料鉴文,只要能连上网,还是很容易的。

其实很多大V的见识谈吐,与普通网友并无二致,却因一些先天优势和资源触手,在信息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自称“知识分子”

同样,网友们如果嘲讽某人无知、秀逗,也以“小学生”鄙薄之。

但在老人家那个时代可大大不同。



从小帮父亲记账的他接受的是旧式私塾教育,信息闭塞、所学有限。

一直到1910年他才背井离乡,以17岁“高龄”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小学,进到小学他才知道,慈禧和光绪在两年前就死了。

由此可以看出从旧式的私塾到新式的学堂,要弥补的差距该有多大。

可能和旧中国到新中国所弥补的差距相当吧。

多年来,枉顾事实,为晚清、民国的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大唱赞歌的果粉大有人在,把国民党统治的1927——1936年硬是吹嘘成了“黄金十年”。

甚至进一步蒙骗大众,称“黄金十年”比新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还好。

其实当时的主要“建设成就”无非就三样:24层的上海国际饭店、币制改革、钱塘江大桥。

结果钱塘江大桥1937年11月27日建成通车,12月23日就被炸毁了。

酒囊饭袋般的国民政府,连一条地头上的桥都保护不了,纵使有当时“亚洲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也徒然是面子工程罢了。

咋这么窝囊呢?

从物质上来说,缺少钢铁这个“硬脊梁”。

旧中国的钢铁业始于晚清1890年建的汉阳铁厂,起步不算晚,但到民国经济最好的1936年,所谓黄金十年中的VVIP年,年钢产量仅41.43万吨,这还是算上了伪满洲国的数。也就是说发展了46年的钢铁产业,此时人均才0.9公斤,而此时的英美苏都是千万吨级别的巨无霸了。

从精神上来说,近些年被各种吹嘘到神乎其神的“民国大师”,有家国情怀、有救国方案者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笔下有千言、胸中无一策,救国不见人、笙歌日夜享的嘴炮大湿。如果有什么进言的机会,那么必然献上跪地投降、苟且偷生之“良策”,几与断脊之犬无异

我们来赏析一下某些“知识分子”们的精神灯塔,两位民国大师的风采:

“介石先生:还应该做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胡适1937年8月6日“抵抗必亡国,屈服乃上策”,“保全华南,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亦。”——陈寅恪1937年7月14日

翻译成人话,就是“老蒋,投降吧!这样老身死前还能躲到华南再享受几年。我死后,哪管那洪水滔天。”

物质上、精神上都没有脊梁骨,就是前任给他老人家留下的烂摊子。

此时的新中国,要钢没有;要人?八成都是纯文盲,还有一成帮闲文人。


有人说他的时代,那三十年穷,肯定穷,当然穷,看看接过来背的这是一个什么锅?说底子差,其实是老人家和他的团队不想把困难描述的太真实。

因为实际情况是:底子不差,因为这个黑锅根本没底子,手一模,诶?原本是锅底的地方是个坑,深不见底,扔进去个石头半天都听不到响,打着手电筒往坑里照啥都看不见。

他老人家默不作声,笑眯眯地带着群众把这个弥天大坑,如火如荼而又不失云淡风轻地填起来了,发出了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感慨。还栽上了树、盖上了房子,让今天的我们仍在其中享受冬暖夏凉。

这哪里是与地斗,这是填地洞啊。

填坑的时候,为了让底层人民识字、掌握知识,必须借助旧文人知识分子的力量,快速发展教育。

于是,他让这些民国走来的“高知”、“大师”们进干部学校,下基层去教老百姓知识,同时通过劳动接受三观改造,做个脚踏实地的人而不是眼高于顶,只会摇头晃脑舞文弄墨的废物。

临走之前提醒他们:别泄露你们的工资啊,老百姓会揍你们的。

没错,他老人家非常重视知识分子,高薪聘请他们去给百姓授课。

不过熟读历史的他也知道,文人嘛,一贯养尊处优,还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理念,吃不了苦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顺那个酸腐气就泛上来了,眼角噙着泪花,每每把千古一帝骂得一无是处,秦始皇、汉高祖、明太祖……

所以他当然把自己死后挨骂也想到了,不过他不在乎




只是,我们在他身后见证了某些“知识分子”的无耻嘴脸,比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老人家想象中的更加毫无底线。

比如,把五七干校说成"🐂棚",让文青们误以为真的是让他们住在🐂棚喂牛,受到迫害。

有一个偷偷加入美国国籍,黑料一堆的上古母蜘,前著名主持人Y作为恨国知识分子(和恨国分子情人)的代表,为了拿“牛棚”说事,顺便捅一捅前三十年穷的痛处,请来了牛棚一词发明者、前“民国大师”季羡林,没想到这货是个率性而为的主,不按牌理出牌。

Y阑:你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中国,到底是什么驱使你回国呢?

季羡林:“钱多,当时一个副教授五十元,一个正教授八十元。 而当时一石谷只两元钱,薪水和物价实在很悬殊,因此我选择了回国。”

Y阑那轻佻的嘲笑凝固在了脸上。

Y阑:那个时候当地的农民,一天的工分才挣一二分钱,但是那个时候您的工资加上国家的这种补贴能够达到四百多钱,所以那个时候就跟你们说,不要把自己的工资告诉农民。怕把农民给吓坏了。您现在敢把自己的工资告诉农民了吗?

季羡林:“现在也不敢告诉,怕农民耻笑。”

Y阑石化了。

简直就是“知识分子”、“大师”中的清流有没有?季大师的确是很率真的。

比如在他的名著《清华园日记》里,每每看到这样的描写:“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不是去看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

“前两天下了点雨,天气好极了。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

诚不我欺,《清华园日记》真“日”记也!

2009年季大师去世后《清华园日记》再版,“日”被改成了“同”,再也没内个味儿了,大师的率真荡然无存。

如果季大师泉下有知,势必从棺椁中跳起来,再次喊出他的名句:“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季羡林其实还没说完呢,回国之前,他在德国非但生活不优越,还差点饿死。另外他的工资是600多而不是Y阑说的400多。与此同时,毛爷爷他老人家,拿500块工资,****困难时期,主动降薪到404.8,知识分子待遇统统保持不变!

还有个在饿殍遍野的民国"黄金十年"成为饿殍的大师,8斤。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就是比一般人聪明,每天在亭子里睡觉解饿,保住一条命。解放后号称唯一不领工资的作家没几年就富得流油,在上海买下公寓,当了一辈子的墙头草。

这两位“大师”虽然无风骨气节,但贵在真实,一个用语言、一个用行为打脸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不重视知识分子”的谣言。

有些大师就不一样了,比如公蜘祖师爷胡s

我们经常评价岛国人:拘小礼而失大义。

而某名校小张胡大湿则是小礼扫地、大节尽碎。

1914年,胡s边p妓打牌,边给韦莲司写了100多封情书。就在同一时期又给陈衡哲写几十封情书,均在得手之后始乱终弃。

1917年,胡s在和江冬秀婚礼上爱上了伴娘曹诚英,曹嫁给了胡适胞弟。结果胡s又骗她去杭州同居,令曹怀孕。

1923年胡s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s吓得跪下,不敢再提离婚之事。但是仍然翻窗子出去偷腥。

1937年7月,老蒋发出号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胡s给老蒋进言:抗日不可能胜利,委曲求全同日本乞和谈判。

1937年8月,老蒋要求胡s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胡s却在日本侵华期间任驻美大使采取四不政策:不宣传,不借款,不买军火,不办救济事业。

在纽约,他和他的老师杜威的秘书萝德芘·洛维茨搞到了一起。

徐志摩去欧洲,托付胡适照顾陆小曼,结果又把陆小曼“照顾”床上去了。

连老蒋都咬牙切齿地骂娘希匹: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后来老蒋赠胡s一副对子:“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揶揄胡s是个既当又立的凯子。

偏偏这句经典嘲讽被一些果粉如获至宝地捧来当膜拜凯子的重要依据,另人哭笑不得,到底是你没读过书还是欺负别人没读过书?

而胡s们的徒子徒孙,毫无气节气质的"知识分子"如今俯拾皆是,于是抹黑您老人家的声音,愈发聒噪起来。

比如另一家名校的教授Z鸣,曾经去发廊花三万块"洗头",却洋洋洒洒拽文万言,痛心疾首地嚎哭,由于中国体zhi问题,教授的职业尊严在中国消失了!

的确,如果不是你们洗个头一次性交三万(注意合理断句哦),把女生当后宫,把男生当奴才,你们的职业尊严可能还在吧?

Z的父亲叫Z季高,抗战期间,加入军统控制的忠义救国军,成为一名特务。

忠义救国军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没有怎么救国,而是流窜于苏浙地区屡屡配合日寇围剿艰苦抗战的新四军,手上累累血债。

Z继高在辽沈战役被四野俘虏。

可他面对优待俘虏政策,尾巴一翘,傲娇地飘起来了,既不愿回家,也不愿参加解放军,那总不能送去发廊天天洗头吧?怎么办呢?就派北大荒垦田去了。

因此Z鸣恨了一辈子新中国。

毕竟Z鸣的爷爷在民国大小也是个地主呢,用Z鸣的话说叫乡绅。

要不是新中国在老人家的带领下建立,说不定Z鸣教授能当一辈子地主家的傻儿子,也不用操心教授尊严问题,洗头可能还被人倒贴三万呢。

这种极端厌恶劳动,鄙视劳动者,以当农民为耻的"知识分子",可能为民请命吗?                                                                   

明显不能,他们只能当公知

那人家又说了,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

窃以为,公知就是公知,和公共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就相当于上吊不等于上海吊车厂、大便也不等于大型便利店。

有一个呆蛙省的公知情况类似,就是"青年导师"L开腹,此人乃是反向商业奇才,在什么公司当ceo都能把公司搞到接近倒闭,却总能当上ceo,就好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托举着他一样。

他的父亲L天民是KMT著名特务,跟Z洗头教授父亲一样,手上沾满了革命先烈的血,却在解放后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

后来因为不服从**政策,被依法枪决。

L开腹在那些年和好友薛蛮子作业本等人组成公知矩阵,妄图搅混年轻人的脑子,继而在中国复制colour ge命。

后来薛蛮子P娼,拔出萝卜带出泥东窗事发,开腹眼见不妙,发明"癌遁"逃回呆蛙岛。这几年看到风声渐弱,又开始四处走穴,试探中国人民的底线了。

开腹卖的是"人生导师"人设,却对唱过爱国歌曲的妙可小妹妹恨得咬牙切齿,有一次终于逮到机会,在微博上公然对妙可发出的猥亵之语"下面好吃"点赞伥目,妙可时年才9岁。

对于它们来说,抹黑污蔑您老人家和新中国,似乎是家常便饭,连带着,壮烈牺牲于朝鲜战场的岸英烈士也被恶意取了"蛋炒饭"的外号,毫无人性底线。




是不是"知识分子"们都是这般禽兽嘴脸呢?郭沫若第一个站出来打脸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郭沫若毅然决然回国抗战。

郭沫若是唯一一个艰苦抗战时期没有跟随国民政府转进大后方而是冲锋在抗日最前线的真大师。

他还是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中将军衔的大师。

国民政府北伐,郭沫若是中将军衔,日后的党国副总陈诚,是中校军衔。见了郭沫若要喊首长好。

1927年3月31日,不满老蒋玩阴谋诡计的郭沫若写出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4月9日发表于中央日报。

此时的老蒋如日中天,郭沫若选择站在民族立场硬刚。还要强行加入被老蒋追杀的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10日,老蒋发出《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趋附共产之郭沫若函》,指责郭“甘心背叛,开去党籍,并通电严缉归案惩办”。

紧接着颁发通缉令《电令所属一体严密缉拿郭沫若一名,务获归案惩办》。被老蒋指名道姓连番严令捉拿,获此"殊荣"的还有毛主席和朱老总。

在周恩来安排下,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

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别泪知多少,不知相逢泪更多”。

在这十年中,作为学神的他随手研究了一下甲骨文,随手写了几本历史书,就为中国的上古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成为一代史学宗师。

这十年中,郭沫若在日本凭本事吃饭。

与此同时,放弃中国国籍,在德国研究梵文十年的季羡林差点饿死他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窜回来了,因为毛主席重视知识分子,认为他们都可以进行思想改造,为人民服务。

最重要的,开的工资高,"钱多!"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日本,别妻离子,毅然决然回国抗战。

抗战相持阶段,为了抵御日本人的文化奴役,他单枪匹马,写出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

1937年8月6日,国民政府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

1938年4月1日,郭沫若出任三厅厅长。再次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和他一起被授予中将的中共党员有周恩来、贺龙、刘伯承、叶挺、彭德怀、林彪、叶剑英等总共10人。

1938年10月25日晨,郭沫若中将作为最高级将领最后一个撤离武汉

同一时期,渣男胡适在劝老蒋与日本和谈,承认“伪满洲国,并且“放弃东三省,可继续剿G50年”!

同一时期,沈从文在公开污蔑郭沫若的三厅浪费了国民政府大笔资金。

而实际上,武汉会战,三厅运转,几乎全靠中共和郭沫若及武汉民众的捐款维持,国民政府零投入!

同一时期,陈寅恪在干什么?陈寅恪在散布"和可偏安,抵抗必亡国"的投降歪理。

叶挺张发奎与郭沫若合影,主动让出中间的C位,这是顶天立地文武双全的纯爷们,服气啊!

然而今天,季羡林是"国宝""大师"

胡适、沈从文和陈寅恪这几个岳不群不用问,问就是"自由""民主""独立思考",真能扯。

不就是只想着自己,满肚子男盗女娼,酸腐的利己主义者吗?!

郭沫若被这帮国宠的徒子徒孙黑的体无完肤,什么薄情寡义抛妻弃子、什么谄媚于毛主席。

他为什么被黑得这么惨?最大的一条"罪过"就是:他是毛主席的迷弟

然而毛主席的迷弟何止一个:

比如历经千难万险突围回国的“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评价: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装甲师。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然而在他老人家眼里,钱学森的能量何止五个师?



回国后的一次宴会上,钱学森被警卫告知,自己的名字被领导画掉了,邀请他去内厅。

于是他与毛主席坐坐在了一起,此后,作为“文科生”的毛主席经常与他探讨物理。

多年后,毛主席接见美国物理学家谢尔顿·格拉肖,提出基本粒子无限可分,格拉肖还不以为然。

后来的研究发现果不其然,于是格拉肖提议将这更小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因种种原因,最后定名为“夸克”。

又多年后,著名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之一,科学天才“谢耳朵”同名致敬谢尔顿·格拉肖,可见其在美国物理学界的江湖地位。

还有别离妻子十三年,为了核弹严发成功遭受过量辐射英年早逝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临终前他对妻子说“不忘忧国不负卿”,然而后半句,却永远无法兑现了。

这,难道也是谄媚于他老人家?

即便充满争议,晚年回国的杨振宁,对他老人家也是无比的膜拜。

然而就因为此,一些酸腐文人却屡屡窥视他的私人生活,频频发起诘难。

年轻人有的信以为真,自以为读过几本书的小“知识分子"满口《时间简史》。

然而这本书坐了一辈子轮椅的那个已故作者相对于杨老,顶多算个科普工作者。在物理学界的成就是小学生和院士的差距。

物理大牛丁肇中提到:二十世纪物理学只有三件事,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规范场。重要性根据先后顺序递增。

杨老是物理学界顶级大牛们公认的众神之王,事实上在过去的六十年里,理论物理学一直是在杨老画的“规范场”这个圈子里遨游而已。

1971年访华期间,杨老提出要回国工作,周总理认为中美建交不久,有挖墙脚嫌疑,对于外交来说兹事体大,婉拒之,然后做出了“为了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请杨振宁留在美国组织华人协会,为中国做宣传。”的特殊安排。

1973年杨老父亲去世,回国奔丧期间被接待人员问及:"最想见谁?"答曰"最想见毛。"主席欣然同意,几天后两人就在书房见面。

1977年,杨老自费8000美元在《时代》杂志刊登全页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加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直接喊话反hua总统卡特。

还是在七十年代,杨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是中国领土的事实,因此被誉为保钓界精神导师

老蒋曾经咬牙切齿地叫老人家"M fei",又双叒叕获此“殊荣”的杨老被并称为“杨 fei”。

作为毛主席的迷弟,他毫无意外地被公知和“大师”们挖苦,讽刺,污蔑。



不难发现,大牛、大神们都被他老人家所深深折服,不由自主地聚拢在他老人家周围,形成合力。

而酸腐文人、宵小之辈,则是沆瀣一气在另外一端,叽叽喳喳,蝇营狗苟地寻找着战士身上的伤疤。

小小寰球,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将近一千年前,因为推行新政被恶党弹劾的范仲淹,面对宋仁宗的质问:“过去小人多为朋党,君子难道也结党吗?”没有精明地回答“君子不党”,而是坦然相迎:“我在边防的时候,见到能打仗、会打仗的人聚在一起,自称一党,怯懦的人也自为一党。在朝廷上,正、邪两党也是一样。陛下只要用心体察,就可以分辨忠奸。假如结党做好事,那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呢?”

原来大道至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是而已。

“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文武双全、浩然正气,连政敌想要诋毁都抓耳挠腮难以下手的范仲淹,也丝毫不避讳自己与正义结党。

尽管毛主席从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某些“知识分子",始终对他们抱有孺子可教的愿景,如同父亲一样严厉而又慈爱。他们依然如故,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极尽恶毒地抹黑跟范仲淹一样“名节无疵”的他老人家。

甚至连当年因为文人相轻互撕起来都甩锅于他,称主席让他们集合起来学习和被学习是“引蛇出洞”。

这倒还真没说错,洞里爬出农夫与蛇的蛇啊。

原来,从不是近朱者赤,而是赤者聚于朱。

还是范仲淹,诗人梅尧臣写诗两篇:《啄木》、《灵乌赋》赠于他,提醒他不要过于耿直,啄了林中虫,却引来杀身祸。

范仲淹同以《灵乌赋》为题回信梅尧臣,感谢其提醒挂念,又阐明的人生信条: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有趣的是,渣男胡适也对此句话推崇备至,不过对标的是740年后美国人亨里克的“不自由、毋宁死”。

只不过,一个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一个仅寄望于解脱一己之身的精神桎梏,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胡适引用后,高下立判,抵墙保国和翻墙偷腥的宏大落差,瞬间让公知祖师爷和他的徒子徒孙们更加显得滑稽起来。

主席他老人家何尝不是宁由自己一身含垢忍辱、不教天下苍生受尽欺凌呢?

他从来尊重知识分子,否则自力更生的几十年,大大小小百余项科技、工程、军事硕果和与之相关的细分行业品类,难道是文人拽文弄墨支撑起来的吗?

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腰板挺直、傲然而立,握手时把身材高大的尼克松拽过来问话;而与知识分子见面,恭然欠身握手。与知识分子拍照,主动坐到最边。

他并非不明白有些“知识分子”,终将无法改造,从恶如崩。

他只是寄希望于,他们可以在那个白手起家的年代,用毕生所学,作出哪怕一些于国于民极其微小的贡献,也就够了。

他老人家的希望并非渺茫,那些极其微小的事物,恰似洒下的星星之火,终将形成燎原之势,以盛阳之气荡涤宇内。


谋事在前人,成事在吾辈。

毛主席,我们从未忘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