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5.12,汶川地震9周年,看看遥感卫星与防灾减灾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九周年,也是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时间过去了九年,回望当年汶川地震,我们依然会感到伤痛,依然对那场天灾带来的破坏心有余悸。和自然灾害抗争,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话题。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手中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去对抗自然灾害,这个“武器”便是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是航天科技人员打造的“天眼”,试图在更高的位置发现地球的变化和传递精准的信息,让“航天大数据”为人类的防灾减灾作出努力,让悲剧减少,让人们安心。
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技术的独特优势,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决策指挥、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环节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断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更上一层楼。
遥感卫星观测视野广阔,不受地理位置和国界限制,因此成为近年来各国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进行预报和评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灾害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以社会公益需求为主,覆盖范围包括气象、海洋、测绘、环境监测等。
一周前,气象部门预报我国北方将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预报使用的云图是风云四号卫星传来的数据图像。号称气象“千里眼”的风云系列卫星早已成为气象部门预报决策的自身“顾问”。
2017年5月4日8-10时-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沙尘监测图像
2016年7月,强台风“尼伯特”在西太平洋上空形成。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收到中国气象局应急观测申请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充分调度资源,利用高分四号卫星对“尼伯特”进行应急观测,及时成功捕捉“尼伯特”的身影,并对台风中心区域进行持续成像,第一时间将影像图提供给中国气象局。
2016年7月7日-“尼伯特”台风-高分四号卫星监测影像
我国遥感卫星不仅服务于国内,还广泛为国际社会提供支持。
2013年10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生持续多日的“超级森林大火”。应澳大利亚政府请求,中国政府调动多颗遥感卫星参与救援,昼夜收集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向澳方连续提供火场地区的高清晰卫星图像数据和分析材料,对灭火救灾给予有力支持,得到澳方高度评价。而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参与澳大利亚救援行动了。
2013年10月25日-澳大利亚火灾--新南威尔士州-高分一号16米多光谱
此外,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中,承担紧急事务官员职责的资源卫星中心也积极作为,迄今已进行国际值班49次、8200多小时,处理全球重大自然灾害37起,为受灾地区提供了大量分析信息。
四川雅安地震灾害监测图-资源一号02C+实践9号-震前震后对比图
我国遥感卫星应用除了对台风、洪水、泥石流、干旱、冰雪、森林火灾、地震、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外,还为公安、武警、边防、交通、消防等提供应急传输保障,同时在雪龙号被困、马航失联搜寻、韩国客轮沉没等全球突发事件保障中崭露头角。
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被困。
航天科技集团主导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结合遥感高清图像,为雪龙号航行路线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导航数据支撑。随船出海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回忆,正是依靠这一航天科技成果,雪龙号才驶离危险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国基本国情。
不要等炉火熄灭,才去探索和星辰的联系。
这就是航天工作的意义之一。
九年前,李小文院士在自己博客上公开致歉:“大家都关心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张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如今,足可告慰。
-------------------------------------------------------------------------------
【我的名字】光学遥感
【我的账号】Opticalsensing
【我的简介】光学遥感领域的学术资讯平台
【投稿方式】稿件请发往508gxyg@sina.com,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单位、至少一张配图。稿件不得涉密,不得涉及单位内部信息。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光学遥感”关注我们,或搜索公众号“光学遥感”,或搜索微信号“Opticalsensing”。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收藏或分享本页面内容给好友、微信群、朋友圈。
-------------------------------------------------------------------------------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后一键关注,获取更多光学遥感领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