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 ON AIR 纸上直播 | ZINE CHAT 11
游览意大利前阿尔卑斯小石头谷
⌒
直播间:🦕人类世动物爱好者互助会🐉
直播时间:4.16-4.25
观看人数:354-376
- Day①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②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③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④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⑤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⑥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⑦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⑧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 Day⑨ -
⊹左⊹原版⊹ ← 滑动 → ⊹右⊹弹幕版⊹
建筑大王 tao&yoko
一对生活在意大利的情侣,建筑师,普通智人
公众号 建筑大王
hd=好多现象 t&y=建筑大王tao&yoko
hd:hello~tao!hello~yoko!欢迎你们来ZINE CHAT,作为建筑师的你们,在收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有没有一头雾水?
t&y:木有,因为从你那里知道人人都可以做 ZINE!
hd:前不久看新闻,报道意大利已经进入疫情第二阶段,这是不是说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了?可以跟大家说一下,目前你们生活地区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吗?并且有没有对你们目前所做的事情产生影响?
t&y:我们到后面就没怎么关注疫情发展了,刚刚看了一下数据,似乎是从3月底开始震荡下跌的。路上的车变得好少,但这两天似乎又变多一些了,可能是已经在逐步解禁了吧(之前是说从5月初开始逐步解禁)。这一两个月,周围本来要去城里上班的邻居都在家里蹲,他们的小孩也不能上学了,看他们每天在院子里玩、晒太阳,有一种八月放假的即视感。我们的做事状态很灵活,一旦有大事发生,我们就会针对它做事情,从这意义上说,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疫情可以说是影响了我们工作内容的方方面面吧。
hd:“一旦有大事发生,我们就会针对它做事情”,这里做的事情是指建筑方面的工作,还是其他自发的工作呢?可以举个例子吗?
t&y:这里指的是任何发生在地球上的、引起我们注意的、让我们想要去回应的事情。比如一月底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看了武汉人被歧视的新闻,就发起了“在家做碗热干面,你我都是武汉人”的活动;后来意大利疫情严重了,我们又号召大家做意大利面,给我们、意大利和全世界打气加油。连领雀嘴杯老照片鸟赛,都是为疫情量身定制的呢~
hd:哦对,我也参加了鸟赛呢。
点击鸟赛海报可回顾22个关于鸟的文字
hd:你们是如何想到用“直播”的概念来做ZINE的?
t&y:我们本来就计划要搞直播,内容是带大家游览小石头谷。没想到,刚有了这个想法,意大利的疫情就严重了,接着就 lockdown(封城)。这边 lockdown 其实不是完全不能出门,为了满足基本需求,比如买吃的、买药、买烟(惊不惊喜!),你可以带着一个声明出门,碰到警察问的时候,就给他们看声明,他们会看你出门的原因,如果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就没事,如不是,就要罚款。直播肯定不是「基本需求」嘛,所以我们只好将它搁置。当你邀请我们做ZINE的时候,我们就又想起了搞直播的夙愿,于是就想到了全新的「纸上直播」,Live on paper,Zine on air!
hd:第一天“直播”的时候,yoko特意来提醒我“开始了啊!”,让我感觉自己是订阅用户,收到了系统提示:您关注的主播上线了!这场直播很像是一场线上行为艺术。在这之前,你们有看过什么直播吗?又是如何看待“直播”这个形式的?
t&y:我们只看过2次直播,第一次是看有坂本龙一参加的尤伦斯搞的音乐会(结果是录播),第二次是看bottledream的第一次直播(一个访谈)。直播音乐会不太行,弹幕这个功能会让发弹幕的人和看弹幕的人分心,无法认真听音乐。但弹幕跟访谈似乎挺搭,只要主持能控制住场面,就可以做到一方面让嘉宾充分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让观众很有参与感——观众边听边打字,表达感想或者提问,嘉宾适时回答,有一种自由的气息。
hd:这次自己当“主播”的感觉如何?以及这场“直播”的实际效果如何?(ZINE的制作过程)
t&y:挺紧张的吧,每天一起床就要根据昨天发的那一帧想今天应该走到哪了,为什么是这儿,可以夹带哪些人文的、自然的、环境的知识。确定了地点和大致要说的内容之后,就要看怎么呈现了,哪些是直接画出来,哪些是剪贴上去,为什么要剪贴这些而不是那些;有没有颜色,哪些有颜色,为什么那些有颜色,等等。
hd:在观看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假设看的人非常多),你们觉得有无“弹幕”(观众的反馈)对你们来说重要吗?为什么?
t&y:有人发很重要,有几个人发和发了多少条就不怎么重要了。发「弹幕」是「纸质直播」的一部分,有就行了。
直播间里的“开始”和“结束”
hd:在体验过做这样的DIY-ZINE之后,并且是这种特别的互动形式,你们觉得这种尝试是否有给到你们一些灵感?还会想做第二场“直播”吗?
t&y:剪贴画这个形式还挺好的,会常常用,而且其实已经又用过一次了——给四月初八十大寿的 carlo 爷爷和不知道多少岁生日的 teresa 奶奶做了生日贺卡!
hd:我看到你们发的生日贺卡了!还换来了一块地呢!哈哈
hd:在我们之前的讨论中,你们有问过我为什么要做ZINE。我的回答中有一点是说,我觉得ZINE是一种观点输出,一种表达,可以促成一些反思和交流,这个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那时候你们可能只是听我单方面阐述,但现在你们也算是Zinester了!想听听看你们是如何理解做ZINE这件事的?
t&y:像短歌一样,ZINE可以增加我们这种普通人参加创作活动的几率,功德无量啊!如果有更多的人把买买买的时间用来写短歌、做ZINE,环境就可以晚一点崩溃。
hd:所以我希望鼓励大家用身边的废弃材料来做ZINE,一方面可以废物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自身的想象力。对了,要不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短歌”?
t&y:知道“短歌”,纯属偶然。互助会里的一位长期潜水的朋友,因为看了「BIE别的」采访我们的文章「跟住在意大利山区的建筑大王一起学习观鸟吧!」,第一次说话了,他分享了自己在新疆研究坎儿井的文章,顺着文章我们摸到了他的公众号,发现了一堆「短歌」和他号召大家写短歌时反复提起的:请相信表达的力量。因为实在是太容易上手了,想要抒发一下的时候,就会想要写短歌。我们接着又把短歌推荐给朋友,朋友也纷纷入坑,有人说写短歌记录了很多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有人说写上了就停不下来。
yoko 写了一首短歌讲怎么写短歌:五七五七七,规则只有这一个,短歌写起来,红橙黄绿青蓝紫,鹬鹗鸮鹨鸫鹟鸲。
hd:现在有很多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包括你们建立的“人类世动物爱好者互助会”,大家会通过群聊来交流共同关心的话题。对比线上和线下交流,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形式?
t&y:线下!E. O. Wilson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情感是旧石器时代的,组织是中世纪的,技术却跟上帝一般牛逼(we have paleolithic emotions; medieval institutions; and god-like technology)。意思就是科技进步了,但人却没怎么变。科技让我们可以线上交流,我们也希望我们可以在科技的帮助下把线上交流搞得如同线下交流一般有效,但很遗憾,科技到位了,我们不到位。毕竟面对面讲话是智人实践了上千、上万年的活动,你看人跟人之间真要达成什么重要共识,比如气候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要改变人心,比如 Jane Goodall 一年旅行三百多天去世界各地演讲,还得把大家聚到一起说话不是?
hd:最后我们来点个题吧!说说你们这一趟游览小石头谷最深的体会!
t&y:通过游山玩水这样喜闻乐见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机会向更广大的观众展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传递尊重一切生命的深层价值观,所以,直播,要搞。
ZINE投稿:greenieye@qq.com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