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文胜等: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中国乡村发现--从这里发现中国乡村

2014-11-21 陈文胜 王文强 乡村发现

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农村改革上的思与行


深化农村改革是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部署,结合我省农业大省的实际,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突出抓好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改革,着力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改革,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步伐更加稳健。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擦亮现代农业的生态牌

我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农业转型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了把农业进一步做强,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我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两型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将绿色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和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

——打造两型农业的引擎。多年来,我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先行先试,具有发展两型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把农业做强,我省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现传统农业向两型农业转变:一是在转型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重点,推进粮食、果蔬、水产、畜牧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提质升级。2014年上半年,全省粮油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1500万亩左右,着力扶持了千亿茶叶、千亿水果、千亿油茶、2千亿蔬菜等产业升级。二是在拓展上下功夫,培育新型农业业态。以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农业资源潜力为核心,着力发展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3%。三是在加工上下功夫,放大农业效益。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为抓手,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2013年、2014年,我省共评出6个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方面的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对这些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连续扶持三年,每年每县支持不低于1亿元专项资金,助推加快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省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水稻、辣椒、棉花、油菜、油茶等作物杂交优势利用和分子育种技术居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我省着力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围绕水稻、油菜、玉米、水果、蔬菜、生猪、淡水鱼类等重点农业产业,鼓励科技攻关,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14年,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实现了1000公斤的突破,达到1026.7公斤。二是推进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1410月,我省农业方面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已达到15个,其中柑橘、杂交水稻、生猪产业等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纳入国家试点。三是推动成果应用创新。加强乡镇水利、农业、林业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即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1.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6%以上。

——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标杆。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推动农业标准化,我省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标准化体系。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突出重大农业生产技术和关键管理措施,不断健全农业标准体系。2014年,省农业部门制定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60项,各市州县也制定了一批农业技术和管理规范。二是建设标准化基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标准培训,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至2013年底,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突破2000万亩,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突破2800万头。三是创建标准化品牌。支持创建三品一标 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扩大三品一标生产规模。2014年,全省共对48个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核准使用专用标志企业达到了267家,年总产值近1000亿元。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三湘农业的升级版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为解决我省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等突出问题,我省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大胆探索,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打造三湘农业的升级版

——制定扶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腰。针对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我省大力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制定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一是用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优势特色产业中重点支持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贴,对专用原料生产基地给予补助,对缴纳税金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奖励等措施,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用政策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我省推行财政扶持、项目对接、信贷支持、用地保障等多项措施,重点培育1000个为水稻生产提供全程服务的现代农机合作社,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由省级和市县财政分别按购机总额的15%给予补贴,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三是用政策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为鼓励家庭农场发展,我省在全省培育扶持10000户种植粮食为主的家庭农场,省财政按每亩耕地每年100元的标准连续三年给予补贴。

——推动土地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台。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效益,我省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开展互换、出租、转包、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探索土地信托、托管、股田制等新的流转模式;在财政扶持、项目安排、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大户予以倾斜。通过引导,目前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138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9%,全省承租耕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14万余户。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交易、信息发布、政策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县有流转市场、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并有针对性地帮扶土地流转大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全省1100多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全省共有15个县区开展整体推进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用途管制,纠正和杜绝流转农户土地一口价一锤子买卖的行为,确保农民流转土地全程受益。

——加强职业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省着力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培训目标。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和涉农职业教育,明确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二是建立培训体系。整合各类涉农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县级职教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隆平高科与农业部科教司进行司企合作共建,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三是改革培训方法。主要采取围绕产业发展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类培训;通过结对帮扶进行技术指导进行培训。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省坚持把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推动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省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提升100个县城和1000个建制镇两型小城镇建设,选择1万个村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为抓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力度,促进农村环境不断改观。一是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2013年全省解决了农村372.6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37.4%的农村人口饮上自来水。2014年又解决了农村271.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出行便利。目前全省100%的乡镇、99.8%的行政村通公路,99.7%的乡镇、86%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主干道硬化。三是加强农村电力网络建设,力争不拉阀停电。目前农村电网改造行政村第二期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期农网改造已全面展开。四是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促进农居干净卫生。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建户用沼气池12.06万口。五是加快危房改造,保障居室安全。2013年,支持12.7万农户进行危房改造,2014年上半年农村危房改造新开工4.7万户。

——加强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我省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力度,逐步推进农村社保、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以上;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覆盖,2014年全省开始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二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学校舍改造工程等,2014年全省将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00所,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添置学生床位42万张,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200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乡村小型文体广场建设试点,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投入。我省重点推出了三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以加大农村公共品投入、扶持农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2013年农林水事务支出500.3亿元,较上年增长11.7%,约为20092倍;省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投资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22.06亿元、23.74亿元。二是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改进项目审批制度,逐步下放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积极推广汝城、武冈、宁远等地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提高了涉农资金投入效率。三是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推动国家新增的各种粮食生产补贴资金优先向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种粮大户倾斜,推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为促进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型不两型,重点在农村。在新一轮改革的征程上,我们只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湖南农业就一定能实现由的转变。

(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供稿)湖南日报 2014年11月20日

  《中国乡村发现》丛书带着泥土的芬芳,于2006年金秋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姿态,立足于“三农”第一线,定位于为“三农”理论者与实践者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舞台,构筑一个农村研究“官、学、民”三者互动的平台,提供一个“为基层和农民说话、说基层和农民的话、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的阵地,成为一个基层干部、普通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热心民众传播心声的讲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国内研究农村问题、了解农村信息的重要理论读本和参考资料。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等“三农”专家学者和200多位基层工作者发来了肯定性书面评语,陈锡文、韩俊、杜鹰、唐仁健、温思美等50位“三农”名家欣然担任学术委员。2012年荣获“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

  中国乡村发现门户网站:

  http://www.zgxcfx.com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当好农村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己任,创建集农村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运用于一体的研究机构。被批准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主要开展农村的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技术推广、文化传播以及宣传策划等业务,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性建议是突出特色,学以致用是根本宗旨。“农村的问题,我们的主题;政府的难题,我们的课题”是行动口号。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网站:

  http://www.zgxcfx.com/hnnfy



分享

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我们

1.微信搜索“zgxcfx

2.查找公众号“中国乡村发现


更多精彩

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乡村发现门户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