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治河:第二次启蒙呼唤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中国乡村发现--从这里发现中国乡村

2015-02-09 王治河 乡村发现

现代文明借“城市化”和“发展”的名义对乡村的疯狂围剿,使乡村文明频临消亡的危险。这种对乡村的打压反过来也造就了现代文明的无根性和不可持续性。是什么导致乡村文明的凋敝呢?原因自然很多,但从哲学上来看,作为现代文明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启蒙,特别是它的对自然的帝国主义主义态度,对农民的蔑视态度, 对传统的虚无主义立场,对发展的盲目崇拜以及支撑这一切的现代机械哲学世界观,是导致乡村文明的凋敝和现代文明无根性的重要原因所在。鉴于第一次启蒙给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严峻问题,超越第一次启蒙,呼唤第二次启蒙,呼唤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就成为一种必然。从“尊重他者”这一核心价值观出发,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有根的后现代乡村文明。它是有根的,因为这种文明是深深根植于大地的,它是后现代的,因为它既是对现代文明的吸纳与超越又是对传统乡村文明吸纳与超越,而非简单地回归传统。

这是一种珍惜传统敬爱自然的文明,一种尊严农民钟情共同体繁荣的文明,一种主张城市与乡村共荣、工业与农业并茂的有根文明。

后现代乡村文明是敬爱自然的文明

鉴于第一次启蒙的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于今日的生态危机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促使我们意识到,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宇宙开放过程的一部分,“与恒星,微风,岩石,土壤,植物,动物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建立在这种生态意识上的后现代的乡村文明是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文明,一种敬爱自然的文明。它要求我们善待自然, 对自然要厚道,将自然不是看作与人类对立的,而是看作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像对待自己的至爱之人一样呵护她,关爱她,敬畏她。因为不是我们去保护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保护我们。如果我们毁灭了自然,“我们也就毁灭了我们自己。”大自然不仅内在地是主动的,强有力的生产性力量,而且“更新和滋养着一切生命。”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滋养我们的肉体,而且“安顿,滋养”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她,而且要爱戴她,敬畏她, 感激她。

后现代乡村文明是一种珍惜传统的文明

与现代思想家把传统视为可以随意抛弃的垃圾相左,第二次启蒙思想家视传统为一个民族魂魄之所系, 是一个民族的根,它使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具有某种归属感。

从有机联系的观点出发,第二次启蒙思想家揭示了传统的“无可逃避性”和“不朽性”。在他们看来, 现代思想家之所以对传统采取了否定主义的立场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传统与现在的内在联系。从万物相互联系的相关性原理出发,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强调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密切相关, 过去发生一切都对未来的事件产生着某种影响。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统治西方哲学长达上千年的“一实体不在另一实体之中”的实体思维。用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怀特海的话说,“事实上, 如果我们考虑到不同级别的联系, 考虑到可忽略不计的联系, 我们则应该说, 每一个(过去的)现实实有, 都在每一另外的(将来的)现实实有之中。”这无疑揭示了传统与现在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为我们尊重传统提供了本体论上的依据。也就是说, 今年花开去年枝,传统不是某种过去的东西,而是某种我们时时刻刻“参与”的现实。[1][1] 它不是某种博物馆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改变现实的重要力量。如果承认“人是历史性的存在”,所谓“成人”意味着人有一个历史。尊重这一历史就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因此 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那里, 尊重传统不仅是诚实厚道的表现,而且也是富有智慧的表现。因为传统是我们参与世界的宝贵资源, 是我们带给世界的宝贵礼物。

需要指出的是, 第二次启蒙思想家强调尊重传统, 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 而是意在继往开来,这既包含着对传统的坚守,更包含着对传统的开新。与现代启蒙思想家将传统等同于“束缚”, 视传统为“封闭的”、“保守的”、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相左, 第二次启蒙思想家在意识到传统“保守”一面的同时, 更侧重强调传统创新的一面。在他们看来, 传统内含着创新的基因, 它们并不总是阻碍创新。相反, 在许多时候它们“呼唤创新”、“激发创新”、“制造创新”。

从这样一种视阀出发,后现代乡村文明需要自觉扬弃传统乡村文明中等级制父权制,狭隘小农意识等糟粕,积极吸纳现代文明科学、自由、民主、参与和开放的积极元素。

后现代乡村文明是一种尊严农民的文明

从一种注重相互联系的有机哲学出发,因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大地的热爱, 第二次启蒙格外尊严农民、善待农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现代乡村文明是一种农民主动参与建设的文明,一种尊严农民的文明,

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看来,后现代农业是后现代乡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后现代农业一种可持续农业。而这种可持续农业是一桩极富挑战性的职业,它需要大量有才干的人才。传统上,农业一直是穷人和没文化的人的职业。在第二次启蒙思想家看来,这是不道德的。因为65亿人完全要依赖农民的才干和艰苦劳作。为什么这在任何社会都要算最重要的工作却注定是人们最不想干的、报酬最低的、最不受尊重的?没有了人类中的农民的聪明才智,所有的现代经济在几周之内就会停止运行。我们无须经常去见医生、律师或政府官员,但我们却必须每天同我们的农民同事打交道,因为我们要吃饭。城里人不能自己种粮食吃。因此,第二次启蒙要求从根本上扭转对农民的态度。强调“农民的价值应该与教授、医生、官员是一样。”

为了真正将尊重农民落到实处,消除城乡对立, 把农村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五型后现代的新农村”,就应该是后现代乡村文明的题内应有之义。一种后现代乡村文明应该让农民活的有尊严,过的幸福。这既包括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也包括让他们参加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各种不同丰富多彩的消遣活动。甚至确保他们在炎热的夏天能“随时喝上冰镇啤酒”。

后现代乡村文明是一种钟情共同体繁荣的文明

从第二次启蒙的视角看,现代农业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对乡村健康社群的摧毁。“农村空心化”现象就是一个最重要的表征。

所谓农村共同体就是由跟自己有紧密关系的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受现代个人主义的影响,现代农业视这些关系和联系为一种束缚,是“落后”的标志,因此必欲摧之而后快。

第二次启蒙则强调联系和关系,因此它格外珍惜共同体。它所呼唤的后现代乡村文明格外钟情乡村共同体的繁荣发展。

后现代乡村文明当然要解决贫苦,医疗保险和教育问题, 但这不是它的最终目标,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爱心的、平等的、尊重多样性的、精神富足的”有机和谐的共同体。 这才是真正健康繁荣的共同体。在这样一种共同体里人们才愿意安居乐业,才能极大地迸发出自己的创造性。廖晓义女士和她的地球村的伙伴所建设社乐和家园就是这种健康繁荣的共同体的雏形。

而这样的共同体反过来也将唤醒人的生态良知,培育人的生态情怀、生态责任以及对环境的忠诚,从而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达致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后现代乡村文明是一种城乡共荣的有根文明

现代城市化在根蒂上是无根的,因为它是以排斥和远离乡村为前提的,是以掏空农村,凋敝乡村为代价的。而第二次启蒙则强调乡村的重要性,因为乡村是城市的根。这种“根”既是生存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从生存意义上讲,乡村和农业是城市的基础,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是我们获得食物等基本安全感的希望所在地。从文化上讲,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地。是“中国智慧与文化生成的根”。乡村是接地气的地方,是人与连接自然的地方,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世界上城市化最发达的美国,却是“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因为它彻底摧毁了乡村,因而是断根的。

因此,第二次启蒙反对“城进农退”的西式城市化,但又不主张完全抛弃城市化,彻底回归乡村。后现代乡村文明试图走出第三条路,就是主张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并重,城市繁荣与农业繁荣齐飞。发展一种都市与田园交融,工业与农业和谐共处”的有根文明。

世界生态建筑之父索拉里的瘦身城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后现代的努力。一方面,通过高密度的城市设计节省了因城市的杂乱扩张所占用的未开发土地,使它们能够被用于农业,娱乐健身和作为荒野(作为大量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瘦身城在一定意义上将城市带到农村。使农民们可以定居在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地方,然后到邻近的地方去耕作和种植粮食。目前西方社会正如火如荼展开的社区支持型农业和城市农园运动等运动也可看作是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支持型农业” (又译“社群支持型农业”) 近年来在美国得到迅猛的发展,已经扩展到2000多家农场。越来越多的城里的年轻人下乡从事农耕,开设小型有机农场。在中国温铁军先生的学生石嫣和她的团队办的“小毛驴有机农园”也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社区支持型农业”的众多成功实践表明,社区支持型农业越发展,城市就越繁荣,越有根,因而也就越可持续发展。因为社区支持型农业不仅是城市反哺农村,更是农村哺育城市、农业支持城市,是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社区支持农业无疑也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耕的发展,因为它会鼓励更多小农户采取有机农耕的方式来善待土地,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生产资源和环境。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厚道。

而一度低迷的城市农园(又称“城市农业)运动,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粮食危机、石油价格攀升、气候变化、生态恶化及社会失衡等问题的集中爆发,再度勃发了它的生命力,城市农园近年来在欧美国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人们日益意识到,单纯以GDP的经济衡量方法看,城市土地用于农业获益很低,但一当考虑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回报时,“其价值就会凸现出来。” 对于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增加了绿色植物和缩减粮食生产环节的长度,减少碳排放量,乃至“全面修复现代主义弊病”,都市农业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同样,目前风靡西方的由民间发动的“城镇转型运动”,也是这种后现代的有根化的努力的一部分。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个城镇正式加入这一转型的行列中来。

在大力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和城市农业以及推动城镇转型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努力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是发展有根文明的题内应有之义。此可谓固本。因为根壮才能苗肥,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作者单位: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

(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4期)总第29期

  《中国乡村发现》丛书带着泥土的芬芳,于2006年金秋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姿态,立足于“三农”第一线,定位于为“三农”理论者与实践者打造一个“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看就看”的舞台,构筑一个农村研究“官、学、民”三者互动的平台,提供一个“为基层和农民说话、说基层和农民的话、让基层和农民自己说话”的阵地,成为一个基层干部、普通学者、在校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热心民众传播心声的讲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国内研究农村问题、了解农村信息的重要理论读本和参考资料。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等“三农”专家学者和200多位基层工作者发来了肯定性书面评语,陈锡文、韩俊、杜鹰、唐仁健、温思美等50位“三农”名家欣然担任学术委员。2012年荣获“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

  中国乡村发现门户网站:

  http://www.zgxcfx.com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当好农村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己任,创建集农村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运用于一体的研究机构。被批准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主要开展农村的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技术推广、文化传播以及宣传策划等业务,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农村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性建议是突出特色,学以致用是根本宗旨。“农村的问题,我们的主题;政府的难题,我们的课题”是行动口号。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网站:

  http://www.zgxcfx.com/hnnfy



分享

点击右上角弹出菜单,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我们

1.微信搜索“zgxcfx

2.查找公众号“乡村发现


更多精彩

敬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乡村发现门户网站。

var real_show_page_time = +new Dat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window.onload_endtime = +new Date();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