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访谈】朱启臻:寻找乡村活力再造之路

2015-09-23 朱启臻 乡村发现
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注哦!
记者: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也出版了70年了,可人们对乡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深入。乡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当今社会还有很大价值吗?


朱启臻:村落与城市社区有很多不同点。比如都是熟人,大家都是在这个村落里出生、长大的,甚至生老病死都在这里。熟人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文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性质断定为乡土社会,而构成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单位就是村落,从三家村到几千户的大村都有。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历史,造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乡土社会,也造就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形态的村落。


《乡土中国》里谈到了熟人社会的一系列特征,比如讲诚信。如果不讲诚信,很难在熟人社会里生存。再比如是“无讼”社会,人们有了纠纷一般不打官司,而是靠内部的协调机制、靠“礼制”来解决。此外,还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敬畏自然等习惯或美德。农民一般不会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战天斗地”等想法或做法,因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明白人类要想生存,不是与自然抗衡而是要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道理。


在此过程中,乡村中产生了很多生产智慧和生活智慧,也叫乡土知识,比如抗旱、防虫、治病的知识等。村里有人生病了,简简单单弄点草药就能治好,诸如此类的知识非常丰富。久而久之,乡村就积累起固有的文化,我们称之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知识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即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特定的条件下,很多乡土知识具有等同甚至超过外来知识的价值。首先是因为人们更能够理解、应用、掌握本土的实践和技术;其次,乡土知识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少依赖外部支持,通常需要比外来知识少得多的资金投入便可解决问题。但即使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乡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获得了同样命运。事实上,在现代科学知识面前,乡土知识已处于边缘,就如同在现代社会和都市社会面前,乡土社会被边缘化一样。


我们现在所讲的传承、保护、发扬光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只存在于乡村,城市已经不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比如“孝文化”,城里人也孝敬父母,但这种文化是代际衰减的。我曾经考察过日本的“孝文化”,日本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指望儿女对自己的养老做什么贡献,这样一来社会养老的负担就很重。有些文化、美德一旦丢失,再想恢复,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记者:乡村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密切吗?为什么?


朱启臻: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乡村体现的所有价值,都与旅游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旅游项目。农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通过农业劳动和农业体验,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健康。


农业、包括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北京延庆柳沟的豆腐宴,最早就是请游客参与制作豆腐,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专业化、社会化不是农业的本质。农业讲究整体观,注重全过程,小而全是一种美丽,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产生成就感、自豪感。这与工业生产完全不同,工业生产中每个人只负责一个工序,所以导致人的异化。


此外,乡村风貌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村落和特色民居形态,对游客非常有吸引力。北京郊区曾有一个所谓的新农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非常出名,参观学习、开会考察都喜欢安排在那里。农民都住别墅,家家都有车库。有一次我带着一位日本学者去参观,那位日本学者却说,这个地方的价值不大,既无城市的繁华,也无乡村的田园风光。我记住了这句话。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许多地方出现的整齐划一的乡村住宅建筑,会吸引游客吗?一定不会的,因为既没有美学价值,也没有文化内涵。乡村的发展是自由的,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现在人们开始去离城市更远的地方寻找更野味的乡村,就说明了乡村的价值所在。


为了保护乡村文化,现在许多古村落建起了乡村博物馆,但对于一般村落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可能是更现实的途径。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保护这对矛盾中,乡村旅游和传统手工业的振兴,被认为是弥合二者的有效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这一视角下,我们看到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契机和曙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后,游客络绎不绝,其独特的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等,有效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经济上直接受益的当地农民,切实感受到继续保持稻田养鱼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为核心对象。为了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中的作用,我认为特别需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重视乡村文化开发和旅游规划决策的乡村社区参与;二是要体现当地农民的旅游经营参与,农民的劳动生活过程就是旅游经营与服务过程,只有把两种活动的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三是重视游客的参与,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不仅是观光者,还是乡村文化的参与者。


乡村旅游的设计,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设计,更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集农业、文化、民俗、村落和民居建设、景观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需要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农学、生态学、建筑学、旅游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和策划。


记者: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朱启臻:近几年出现了两个口号,“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引领农业”、“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改造乡村”,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其实乡村建设比城市复杂得多,就像我们说的,乡村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十分丰富又充满智慧的体系。有人说过,乡村就像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动任何一处都有可能动坏。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没有弄明白乡村有什么文化,就把乡村文化消灭了。不要轻言改造乡村,因为很有可能把一件工艺品改造得一钱不值。


现在的乡村正在全面城镇化,未来很麻烦的是乡村也变成城市,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再从事农业。我们不能一味宣传城市比乡村好。实际上乡村可以建设得比城市更舒适。在东北我考察过一个美丽乡村,每一户都有几百亩地,有的有上千亩,那里的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民已经是典型的现代职业农民,家家户户都住欧式小别墅,没有围墙,只有栏杆,院子里停放着拖拉机和农机具,可以养牛或马,但农村的要素完整保留着,农民过着比都市人更幸福的生活。


农业不适合大规模的雇工生产,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自己给自己干”。只要是雇人干农活儿,就增加成本、增加风险。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往往对土地掠夺性使用,重视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考虑土地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不是现代农业的方向。根据乡村农业生产价值的原理,我主张把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方式,特别是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一片土地有多大,需要养多少头猪以便施有机肥,这样精确计算并按此去做的,只有农民。美国曾经实行的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我们不要重复。


记者: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乡村的衰落和消失好像是难以避免的。


朱启臻:有些乡村衰落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比如处在生态脆弱地区的、不适合人类生存、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乡村。但有些乡村的消失不是必然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这是需要避免的。


另外非常成问题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鼓励或变向鼓励人们离开乡村、远离农业,认为从事农业是没出息的,造成人们即使想从事农业生产都不敢。种地和农业不应该被妖魔化。其实中国乡村的自然衰败过程本来没有那么快,但各种力量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加速了乡村的衰败。


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乡村价值,陆续有人返乡创业,一些走出去的农民工也开始回来。人们发现,家乡生活可能更舒适。这些人的返乡,在为乡村重新注入活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江浙一带,还出现了“新乡贤”组织,一些已经从乡村走出去的官员、学者、媒体工作者、商人等,到了退休年龄或即将退休,在怀旧情怀之下愿意回到乡村,当地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回来,也让衰败的乡村重新有了活力。就是说,乡村的活力可以再造出来。但总的来讲,我们现在的政策在总的方向上还是加速乡村衰败的。我们的政策需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通盘、整体的设计,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有了活力,城市才有活力。



发现乡村价值留住美丽乡愁主讲人:朱启臻


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上,还表现在乡村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上。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现在,乡村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有些重要的乡村价值也许只有在丧失之后才能被人们认识到,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几乎不可能再恢复。这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乡村价值的深入挖掘。


新农村建设不能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去复制,更不是把乡村变为城市,乡村是自由的,新农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质化,而是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进而实现城乡功能互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不仅不应该消失,而且应该变得越来越美丽。


生产价值:村落与土地密不可分


乡村具有生产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人们忽略。乡村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乡村是适应农业生产的一种居住形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乡村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居住形态。农业生产是乡村生产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业生产的地域场所,这是乡村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判断。


乡村的生产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另一个是手工业生产。严格地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农民之所以住在农村,首要原因是离土地近,便于照顾土地。有人说农民可以住在城镇的楼房里,然后开车一二十里地去种地。这样尽管很“浪漫”,但这完全是不懂农业的人的想象。我们做过大量调查,凡是消灭了乡村的,基本上都削弱了农业,即使还有农业,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人们往往是只管种和收,土地的地力得不到维护,可持续的农业变成了没有责任的农业。


很多人崇尚美国的大农业。实际上,美国农业只用了100多年,就把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的地力消耗殆尽了。美国反思工业化农业的后果,开始向东方农业学习。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考察中 43 35084 43 15287 0 0 2510 0 0:00:13 0:00:06 0:00:07 2850 43 35084 43 15287 0 0 2231 0 0:00:15 0:00:06 0:00:09 3285国农业,并撰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他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一种经久农业,倡导美国学习借鉴中国的传统农业。后来美国农业学习得很好,也秸秆还田,也休耕轮作,也施有机肥。而我们却不珍惜自己的农业智慧,机械模仿已经被证明有诸多弊端的农业方式。总之,农业不能去农民化,也不能去农村化。大量事实证明,“不要农村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


乡村生产价值的另一个体现是乡村手工业。传统乡村手工业也只有在传统乡村的环境下才能够保存。近些年,很多人研究如何使传统手工业产业化、工业化,比如乡村的柳编、年画、风筝等,在某些地方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还出口创汇。这从某一方面体现了乡村手工业的经济价值。但这种规模化生产也削弱了乡村手工业的文化内涵。比如过年写对联,以前都是农民自己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也一起来想吉祥词语,一副对联凝聚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这种文化效果不是去市场上买一副对联可以相比的。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乡村与土地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教授在他的《村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村落之所以为村落,不仅因为其务农,还在于其拥有耕地。耕地是村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村落与耕地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不论在什么地区,村落都建在离耕地最近的地方,不管村落的规模是大还是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村落与耕地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要耕地不要村落或要村落不要耕地的现象,人为地把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截然分开,结果是折腾了农村,伤害了农民,也危害了农业。


生活价值:与自然节拍相吻合


乡村生活体系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与被称为“草根工业”的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重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落里,农民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但有严格的季节约束,生活自给性强,主要消费品依赖于自己生产而不是市场。


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中的许多优秀成分,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随着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机生活热潮的兴起,低碳、慢生活理念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都要求人们重新分析和认识乡村的生活价值。


传统村落是依据人们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是一种复合、有序的空间。人们生活在乡村,可以满足很多需要,而且很多需要是不可替代的。现在城里人喜欢往乡村跑,就是因为乡村里有人们需要的生活元素或要素。在乡村,粮食和蔬菜基本自给自足,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也自己生产。除此之外,还有新鲜的空气、慢的生活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节拍相吻合,这是有利于生命和人的健康的。乡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所谓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一种野蛮无知的消费方式,消耗了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农民的低消费生活方式更符合生态文明理念。


农民的生活方式中,包括习惯和习俗等,许多原本就是符合生态理念的。比如就地取材、自我满足等。自给自足没什么不好。农民自己种的东西吃不完,或者送邻居或者上市场上去卖,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有人热衷于把农民这个生产者变成纯粹的消费者,凡是他需要的东西都去买,认为这样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但我认为,这种做法除了增加市场负担,还有啥其他意义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导致了很大的浪费,而且导致市场紧张,增加了食品不安全因素。


生态价值:生物与环境协同共生


乡村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乡村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这里有人工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有数不清的野草、野花;有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也有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动物。在乡村,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土壤、河水、明媚的阳光和多样的地形等。乡村就是一个生物与环境协同共生的系统。


乡村生活可以实现几个循环:一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因为有养殖业,所以农民种植的所有作物几乎都可以利用,乡村几乎没有垃圾。此外是生产和生活的循环,人的生活垃圾一般都回到田间,得到有效利用。


循环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维持运行都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乡村生态系统的循环是维持乡村可持续生存的重要保障。农业循环只有在村落中才能完整进行,这也是理解农业与村落关系的一个方面。循环观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基础。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劳动,品种之间巧妙组合,这些都经过了长期选择和适应过程。


而我们现在许多乡村的做法是,按照城市的办法处理垃圾,结果可想而知。一种文化被消灭后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更严重的是,有些做法已经造成了很大问题,但决策者依然不觉悟。


乡村的生态功能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农民种庄稼、种树,都可以起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作用。有学者研究过,某地存在一个村落,周围的物种、微生物群落等都会增加,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在城市、乡村与荒野这三种环境中,乡村扮演着帮助人们思考文化与自然问题的重要角色。乡村是介于城市与荒野自然之间的环境,换言之,乡村是处于文化与自然的极端之间的缓冲地带。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缺乏乡村的支持而持续,乡村在某个意义上是被驯化后的自然,乡村体现着人类生产与自然荒野的相遇、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我们是透过顺从自然以控制自然”。乡村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人们对自然的管理与控制,这就是乡村的生态文化。


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乡村是文化的载体


乡村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教化,也可以称为教育。在乡村社区里,人们很容易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这种功能的实现有两个条件:首先,每家农户都是开放的、透明的,一家有什么事全村人都知道;其次,村落里有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可能是老槐树下、十字路口、小卖部前、水井边、戏台前等。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传播信息,一般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内容。这种活动的参与人员非常广泛,男女老少都有。在此过程中,人们学习到辨别是非的标准。城市楼房里的家庭都是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过日子,互不熟悉,也互不往来,因此没有公共舆论的教化功能。现在一些年轻人读到硕士、博士了,基本的礼节、礼貌都还不太懂,应该说与乡村的教化功能丧失有关。


乡村还有文化传承、保存的功能。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环境才能存在。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不是写在书里、挂在嘴上的,一定是在一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而且要存在一个群体,形成社会压力。谁家做得好,全村都学习,谁家做得不好,全村都谴责。乡村中还有许多文化实体存在,比如祖坟、祠堂、家谱等,这些都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包括建筑的格局也是如此。传统乡村房屋里的上房,一定是老年人居住的,厅堂里的位置小孩是不可以轻易坐的。平房推倒变为楼房后,老年人很快失去了原有地位,所谓的“主卧”都是年轻人在住。


前不久我去云南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问一位当地人:“你一年中负担最重、花费最大的是什么?”他说是“去做客”,邻里朋友家里有事去做客、给红包,一年的支出大概是四五千元。我又问他:“一年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他回答也是“去做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很高兴。我又问:“你能不能为了省钱而不去做客呢?”他说:“不行,我宁可花钱。”由此可见,在乡村的熟人社会里,人们还得到了许多精神上的满足。


许多文化的保存都需要乡村这个载体。没有乡村了,文化也就不存在了。现在许多人在呼吁保护乡村,但实际上研究还很不够。一些学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但认为一般村落可以拆除,因为有些村落确实已经很破败,房屋都倒塌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所有村落都具有我们所说的生产、生活、生态、社会和文化等价值,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文化不仅保存在古村落里,也保存在所有村落里。


乡村的价值还可以列举出很多。我们研究乡村,努力挖掘乡村应有的价值,还要分析乡村价值存在于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分析乡村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保护、传承优秀乡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价值,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保存传统,让村民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乡村价值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旅游报

声 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中国乡村发现》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中国乡村发现》杂志或网站,版权所有。欢迎转载,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对于不注明出处的侵权行为,本刊保持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征 订

★《中国乡村发现》官方网站:http://www.zgxcfx.com

★《中国乡村发现》书刊订阅:25元/期,全年100元

◎支付宝--账户名:陈明飞;账号:hnnyy@vip.163.com

◎银行汇款--户名: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长沙洪山桥支行

账号:18-077 1010 4000 2317

◎邮局汇款--地址:长沙浏河村巷37号

收款人:陈明飞;邮编:410003;电话:0731-84210181

◎汇款后请及时致电确认到账情况及收刊地址

★投稿邮箱:zhgxcfx@163.com

官方微信推荐

★ 湖湘智库:huxiangzhiku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直辖的综合型智库――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微信。

★中国湘学:xiangxuecn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成为湘学知识普及平台、湘学学者交流平台、湘学成果共享平台。

★乡村发现:zgxcfx

乡村品牌读物《中国乡村发现》刊物及中国乡村发现网的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