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张红宇:打造中国强势农业谁来扛大旗
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注哦!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如何让中国农业强起来,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谁在这场攻坚战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领导文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指出,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回顾习总书记之前的相关论述,也曾提出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航空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等目标。那么,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有没有这样的目标?
张红宇: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指明了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是大国农业,必须打造与大国地位、强国目标相称的强势农业。这不仅是基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也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都是强势产业。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农业必须强大。无论是农业资源丰富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还是资源并不那么丰富的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家,令人最突出的感受,农业都是这些国家典型的强势产业。其一,组织化程度高。美国农场数量从1935年的681万家下降到2016年的206万家,平均经营规模由62.6公顷增加到179公顷。瑞典农业及林业合作社由19世纪初的3000多家集中到40家,丹麦奶业、生猪和粮食合作社由1903年的1073家减少到20家,合作社服务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及食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80%。其二,劳动生产率高。2014年,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为6.9万美元,是我国的16倍;生产的谷物141吨,是我国的58倍。丹麦每年人均生产5头猪、2头牛,一年农业总产出可供全国人口消费3年。其三,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美国2015-2016年度出口的大豆、玉米、粗粮占全球出口量的39.8%、39.8%和34.7%。荷兰农产品出口额2016年达850亿欧元,占本国出口总额的22%,是世界第一大花卉出口国。阿根廷农业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达346亿美元,豆粕出口量居全球第一,占比高达46.2%。可见,强势农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坚定支撑。
从国内来看,“四化同步”要求中国农业必须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步伐非常快。中国成为制造业产出和出口第一大国,高铁、手机等多项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2015年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为22%。城镇化进入新阶段,我国用3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2016年城镇化率达57.35%,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信息化基本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位居全球第一,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等一批IT企业进入世界前列。但农业现代化进程还相对滞后,是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和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加速期,处于农业发展转型期。这一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农业不仅承担有其本身应有的任务,而且还存在一个补齐、跟上和追赶的问题。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刚需、为工业提供原料,而且还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按照现在的城镇化速度,即使未来农业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30%左右,仍然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会从事农业或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我国要建成世界强国,不可能“偏科”或者“战略性放弃”,必须全面发展,补上农业这块短板。
《领导文萃》:据媒体报道,这些年我国小麦、大米、猪肉、牛肉等进口量不断增长,一些国人甚至到国外去抢购奶粉。对处于这样竞争状态的中国农业来说,要打造与大国地位、强国目标相称的强势农业,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张红宇:我在农业部门工作已有30多年,随着工作的深入,对国内外农业发展情况日益熟悉,越来越感觉到,从农业内外条件来看,我国农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强势产业。
首先是体量大,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我国是不折不扣的农产品生产大国,谷物、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茶叶等产量都居世界首位。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已经有比较好的数量基础。同时,部分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具有相对竞争力。我国是世界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国,2016年水产品出口达到207.4亿美元。蔬菜、水果分别出口147.2亿美元和71.4亿美元,贸易顺差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茶叶出口量维持在每年30万吨左右,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由此可见,相对于粮棉油等资源性农产品,我国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强势农业的产业特征。
其次是多元化,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农业资源、发展模式和经营主体形式丰富,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大。其一,资源多类型。我国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又有江河湖海,农业资源多类型、物种多样化分布,具备了发展多种现代化途径、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的良好基础。其二,模式多样化。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发展模式。在水土资源富集的东北地区,通过土地规模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人口密集、经济科技优势明显的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提高土地产出率;在西部旱作农业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三,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化。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以承包农户为基础,还有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探索了“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路子。这种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
再次是信心足,有理想的发展环境。政策取向、市场需求和社会投入对打造强势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打造中国农业的强势地位有坚实政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达6.67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7倍,年均增长达14.8%。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定信心,释放了继续重农抓农的强烈信号。其二,巨大市场需求为打造中国强势农业提供了重要基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使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为打造强势农业提供了不竭拉力。据测算,我国每年总人口净增加700万人、城市人口增加1000万人,约需要增加粮食200亿斤、肉类80万吨。其三,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为塑造中国强势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作为价值洼地和投资蓝海,民间资本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为强势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条件。201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838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高1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资本固定投资第一产业15039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民间资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14.9个百分点。此外,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价格政策改革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理念逐步确立,农垦、大型企业等“走出去”步伐加快,为强势农业发展构建了新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将农业建设成强势产业,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总之,中国农业是有强起来的良好基础和充足底气。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对此我充满信心。
《领导文萃》: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只有各个领域都强了,中国农业才能真正强起来。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任务,从哪里着手较为合理?
张红宇: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千头万绪,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以为,这明确了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着力点。就是要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一个是产业体系,聚焦于农业各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涉及哪些产业”和“表现哪些功能”,彰显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和总体架构。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相比,现代农业产业不仅包含物质化的生产过程,也包含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非物质化生产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更加注重通过金融资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产业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是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虽然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新产业、新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好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个是生产体系,聚焦于产品生产能力,主要涉及“生产哪些产品”、“怎么样生产产品”和“生产条件如何”,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支撑,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设施、先进科技和现代物质装备。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延伸、全供给链的完善、全价值链的形成和全生态链的打造。可以说,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显著标志。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生产力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农业生产手段仍显落后,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加快构建产品优良、适销对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三个是经营体系,聚焦于主体及其经营方式,事关“谁来生产”和“怎么组织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支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是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显著标志。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但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迫切需要解决好“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既相对独立、体系完整,又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影响现代农业的供给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率,构成中国强势农业的“铁三角”。优化农业产业体系,要在“拓展”上下功夫,引导农业向纵深延伸和横向拓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打造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一体化布局。优化农业生产体系,要在“效率”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培育特色优势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优化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开放”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协同发展土地集中型和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深度融合。
《领导文萃》: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现代化建设。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是出于什么考虑?与打造中国强势农业有什么关系?
张红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倒逼下的必然选择,是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关键。
回顾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存在不少矛盾,新老问题层层叠加、前后交织。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明显倒挂,进口冲击愈发严重,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土地重金属污染、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农民收入总体仍然偏低、增速放缓,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新的动能还没有跟上。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和深层次矛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集中在供给端。在产品结构上,有机高端、个性化、品牌化农产品短缺,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低端农产品、大路货供过于求。在生产方式上,小农分散经营仍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在增长动力上,粗放型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还没有转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上来。在区域布局上,水土资源、消费市场、加工增值与农业生产不均衡不匹配的情况明显。因此,打开上述尴尬局面的“金钥匙”,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我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就是在农业的供给侧,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前面我提到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领导文萃》: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打造中国强势农业,任务十分繁重,应该如何推进和执行?
张红宇:事情总是人来干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有主体支撑,否则很容易成为“空架子”。而这个主体,就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共计超过280万家。
《领导文萃》:这些主体有没有分工、如何分工?
张红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必须准确定位不同主体在发展生产、提升效益和竞争力方面的不同组织功能,才能更好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达到“1+1+1>3”的效果。
第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具有生产功能和专业化优势,是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在保总量、保产能等方面作用突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87.7万个。
第二,农民合作社集生产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是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自我的独特载体,有助于实现经营和服务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益。截至2016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179.4万家。
第三,龙头企业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效率较高,具有创新功能和市场化便利,在产业链组织、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市场调查、客户营销等方式,研究市场、分析需求、加强研发,把纷繁复杂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明确有效的决策信息和生产订单,不仅自身能够生产中高端农产品,也能带动普通农户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
总体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在这其中,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制度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排头兵”。
首先,龙头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达12.9万家,年销售收入9.2万亿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38.6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六成,带动畜禽饲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带动养殖水面约占全国的八成以上;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龙头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上横向延伸,在传统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基础上,发展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园、养生农场等,开发农业的非生产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龙头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理念,集成了多方面的优势生产要素。目前,1.5万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537亿元,超过1/4的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到了企业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0万人,获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三品一标”认证的龙头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了50%。在构建现代生产体系方面,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信息导入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业生产向资金和技术集约型转变。
再次,龙头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引领者。龙头企业本身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重要带动力量。到2015年底,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2万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6亿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达3380元。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平均向每户带动农民返还或分配的利润达300多元。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方面,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特别是在科技研发、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应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要当“老大”,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积极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共同发展。采取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二次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和各经营主体获得更多收益,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领导文萃》:从全球范围看,我国农业企业与国际农业巨头ABCD相比,在规模、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何缩小这些差距?
张红宇:实事求是地讲,发达国家的农业之所以强势,都有一批强势企业作为支撑,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差距就是潜力。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红利之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他的思想决定了企业的方向,他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企业的成就。此时,作为企业掌舵人的企业家就成为了关键变量,必须要有理念和目标,胸怀远大理想抱负,以打造世界领先企业为宗旨。在这方面,新希望、温氏等公司树立了好榜样。新希望集团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过600家分子公司,成为世界五大饲料生产商之一。温氏集团2001年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时规模还很小,而到2015年上市时,总市值一举超过2000亿元,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因此,企业家要志向远大,有自己的“企业梦”,把成为第二个新希望、第二个温氏作为一个“小目标”,争取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与ABCD同场竞技。要开拓视野,有全球化的眼光,才能做全天下的生意;有全行业的视角,才能打造产业帝国。不能两眼只盯着自己那片小天地,坐井观天式地思考企业发展。要更新理念,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拼要素、拼资源,更要靠创新驱动,紧跟当前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趋势,努力实现从“汗水型”经济向“智慧型”经济转变。我相信,在这样有梦想的企业家带领之下,我们的强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领导文萃》:做好农业十分不容易。2016年,恒大集团宣布退出了粮油、乳业、矿泉水等农牧业领域。对于还在努力打拼的企业家朋友们,您有什么建议?
张红宇:无论处于什么阶段,企业家时时刻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认真学习,不断进步,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学会当政治家。不是研究政治,而是要认真研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出台,要看清中国大势,吃透这些政策精神,把握政府行为取向,获得尽可能多的政策红利。同时,明确底线,不越红线,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和拓展业务。二是要学会当经济学家。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分析全球农业发展基本方向、世界农产品价格、国内经济社会基本格局等变化动向,正确了解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比如,江西正邦、四川特驱等一批龙头企业认识到城镇化带来了规模化经营趋势,构建了一套围绕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的服务体系。三是要学会当金融家。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如果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很难再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124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上市企业仅150多家,提升空间还有很大。要敢于在资本市场中寻找商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推进企业实现质的飞跃。四是要学会做工匠。2016年,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第七次监测,淘汰了一批企业,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就是因为弱化主业、盲目多元化,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陷入了多元化的陷阱。要树立工匠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心理,去除浮躁心态,精益求精搞好自己的主业,打造百年老店。五是要学会做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实现完美,成为整个行业乃至国家民营经济的领军者。
此外,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细胞,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自觉履行经济、法律、道德、慈善等社会责任。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首先,要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业企业最本质的区别。在这方面做不好,不能有效带农惠农,甚至挤占农民利益、坑农害农,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也会给我国农业整体形象带来不良冲击。要坚持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富裕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规范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服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次,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绝大部分龙头企业生产的是农产品、是食品,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旦出事,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要本着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不掺杂制假、以次充好,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再次,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用牺牲环境换取财富、赢得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大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废弃物的利用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最后,要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发挥自身产业组织优势,能带动一户就带动一户,能带动一个村就带动一个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领导文萃》:支持这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做些什么?相关的政策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张红宇:打造中国强势农业,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好服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我认为,主要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做文章,稳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预期。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正经历着“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巨大转变,要准确把握“三权分置”理论的深刻内涵。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家庭,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将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7亿亩左右,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1%。其中,企业租赁农地也快速增长,达到4800万亩。由于土地制度没有随着实践需要而及时调整过来,近年来关于土地流转的纠纷日渐增多,一些流出方中途毁约、提前收回土地,或在某个节点“坐地起价”;一些流入方拖欠租金,甚至改变土地用途。更为窘迫的是,对于流入方来说,流转来的土地还不能便捷抵押、转变为账面资产。2016年10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推进“三权分置”进行了总体部署。重点是加快放活经营权,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
二要在强化人才培训上做文章,打造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加强企业家培训。开展产业、财税、金融、税收、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政策的敏锐性和应用能力。依托知名院校,开展更为长期和系统的企业负责人研修培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探索开展对“企二代”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国家情怀和责任意识,顺利接过“创一代”的接力棒,成长为新一代企业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举办龙头企业专场人才招聘会,定期组织企业赴高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依托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对企业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
三要在加大政策扶持上做文章,优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快构建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体系。其一,强化政策聚焦。按照中央要求,农业部正在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编者注:已于5月底印发),对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于主体,重点支持致力于商品农产品生产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在农业企业方面重点是支持各级重点龙头企业。聚焦于产业,重点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涉及的相关行业和领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投入、发展生产。聚焦于区域,重点向粮食主产区、优势农产品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其二,强化政策创设。针对新形势下龙头企业发展的新问题,研究推动出台新政策。补贴政策重点是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土地政策要保障规模化养殖设施用地,增加工业用地支持力度;金融政策重点是加强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给予适当贴息补助;保险政策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支持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企业和基地农户专属的农业保险品种。其三,强化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关键是抓好落实。通过第三方评估、龙头企业随机抽样调查等方式,以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领导文萃》 2017年6月下
★《中国乡村发现》官方网站:http://www.zgxcfx.com
★《中国乡村发现》书刊订阅:25元/期,全年150元
◎支付宝--账户名:陈明飞;账号:hnnyy@vip.163.com
◎银行汇款--户名: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长沙洪山桥支行
账号:18-077 1010 4000 2317
◎邮局汇款--地址:长沙浏河村巷37号
收款人:陈明飞;邮编:410003;电话:0731-84210181
◎汇款后请及时致电确认到账情况及收刊地址
★投稿邮箱:zhgxcfx@163.com
★ 论道三农:hncwsh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原创文章发布平台。
★ 湖湘智库:huxiangzhiku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直辖的综合型智库--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微信。
★中国湘学:xiangxuecn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成为湘学知识普及平台、湘学学者交流平台、湘学成果共享平台。
★乡村发现:zgxcfx
乡村品牌读物《中国乡村发现》刊物及中国乡村发现网的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