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头条|陈文胜:为日渐式微的数千年本土宗教呐喊

2017-09-14 陈文胜 张利文 乡村发现

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注哦!


原题:论当前民族宗教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

摘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的关系错综复杂。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佛、道、儒三种宗教或准宗教信仰形态存在,利弊相掺。近代以来,由于庙产兴学、非宗教运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宗教日渐衰退;而与此同时,一些境外非法宗教势力,在国外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向我国不断渗透。发展本土宗教、发扬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促使外来宗教中国化、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本土宗教; 国外非法宗教; 反渗透; 传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古代中国,不仅有道教、佛教这样的“神宗教”,还有儒教等“人宗教”。“人宗教”虽然不相信教主有超人的力量,但人们同样对其崇拜。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民主思想的传入,反对宗教的运动屡屡发生。如庙产兴学、新文化运动、非宗教运动(包括前期的非基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对于破除迷信、反对封建纲常、打倒偶像崇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佛、道、儒等本土宗教或准宗教信仰在历次运动中遭遇的批判相对更大,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话语权的、具有准宗教性格的儒学信仰,不仅被边缘化,而且被妖魔化。以至于“现今五大合法宗教中,宗教生态严重失衡,外来宗教的比重远大于中华传统信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民间对宗教的需求日渐增长,但是本土宗教的式微给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尽管宗教最终会消失,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还会长期存在。尤其是传统的本土宗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交融在一起,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排斥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元素,而应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和积极因素,去伪存真,为促使外来宗教中国化、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增添一道文化自信的屏障。

一、财富快速增长与精神迷失的时代困惑

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当代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财富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却出现了迷失的倾向,使人们不但在财富发展的道路上无法继续前行,更失去了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财富快速增长背后的文化隐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然而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异域习俗、外邦文化也汹涌而至。例如,当今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中日渐冷淡,但是年轻人对国外的洋节日却十分热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这些洋节越来越热,很多年轻人甚至连节日的含义都没有完全弄懂,也要追风赶潮流。这种文化崇洋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国人心态越来越浮躁。从学者到官员,从草根到明星,从幼童到老者,物欲催生的是种种意想不到的群体病症和文化隐忧,表面的繁荣和喧嚣背后是基本精神的匮乏。经历过长时间的战乱、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各种运动,许多优良的传统都缺乏传承,而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我们如同浮萍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文化隐忧。

(二)社会凝聚力缺失的时代病症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的粘合剂和稳定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凝聚力决定了转型期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变革能力,也决定了一国的综合实力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当前,不仅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缺乏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社会成员之间缺失依赖、忠诚和团结,人们没有自省精神,却对现有制度和秩序怀有种种不满,这是社会凝聚力缺失的明显表现。当今,传统的凝聚力日渐式微,国民心中的那种传统的道德信仰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沦、消逝,价值判断标准已然变成了金钱和财富。于是乎,功利和浮躁甚嚣尘上,损人利己、巧取豪夺、诚信缺失、卖淫嫖娼、穷奢极欲、学术腐败与官场腐败、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这些造成了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政府公信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国外意识形态蜂拥而至。

(三)社会矛盾影响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认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国家,只有民族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大团结,才能有国家的统一,才能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经济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发展。当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官民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缺乏协调;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富裕阶层与贫苦阶层之间的财富缺乏理性的流通;既富且贵者与平民百姓之间缺乏理解和体谅;同级之间又相互争夺资源,抢夺生存空间。社会矛盾迅速积累和扩张,成为了一种“并发症”,不但别的国家和地区在同等发达阶段的各种矛盾在中国几乎都找得到,同时中国还出现了自己独有的矛盾问题,而且社会矛盾问题之间往往相互影响,连带性强,波及面广,难以处理。这些社会矛盾不但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社会的发展进程变形走样,而且当社会矛盾与地区发展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时,更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认同。

二、国外非法宗教势力不断渗透

冷战结束后,宗教问题重新抬头,出现了全球性宗教复兴的势头,因宗教差异引发的地区冲突和社会动荡此起彼伏。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强力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应对国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以各种国际力量为有力后盾

国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中国,大多有特定的国际力量作为后盾。美国国务院每年两次要向国会提交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在人权领域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施压,参众两院公开支持**集团在西南地区利用宗教搞**独立。一些西方国家扶植中国境内的地下天主教势力,拉拢和分化天主教爱国宗教人士,并把台湾的天主教会看作是对抗大陆教会的主要武器。境外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在西北地区勾结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以宗教为幌子,借口民族问题,不断对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进行渗透。国外非法宗教势力通过国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企图侵入中国的行径说明,外来非法宗教组织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仰框架下可解决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问题,成为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二)地方各级政府步步妥协

在国外非法宗教势力依靠国际力量加大对中国民间渗透的同时,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对此却缺乏积极、主动的防御。事实上,我国多年来的宗教政策外宽而内严,这客观上为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外非法宗教势力借助我国经济优惠政策暗地进行宗教渗透,而有些地方政府完全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为了吸引外资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自身“政绩”的需要而放任不管,觉得信仰宗教的大多是老弱病残,不可能兴起多大风浪,不会出大问题,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还有的接受了外来宗教与先进文明是相伴随的想法,热衷于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认为宗教的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宗教热。地方各级政府的步步妥协造成了外来非法宗教势力的快速发展,甚至威胁到本土宗教的生存。

(三)在国内城市、乡村抢滩占地

近年来,国外非法宗教势力在我国发展迅猛,在国内城市、乡村抢滩占地,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教会、地下经文学校等规避政府管控的灰色地带的非法宗教活动触目惊心。由于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条件虽有提高,但是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没有满足,地方基层政权弱化、民间信仰缺失和其他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比较容易接受外来宗教,从而受外来非法宗教势力洗脑的概率也同步增大。加之,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农村地区被边缘化,缺乏养老医疗保障,农民收入低,农村社会组织缺乏,这些问题使国外非法宗教势力趁虚而入。与此同时,外来非法宗教势力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中融入了一些带有欺骗色彩的本土化因素,适应了中国的农村社会需求,致使农村居民对外来宗教良莠难分。

三、数千年的本土宗教日渐式微

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本土宗教,在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发狭促。如何扶持本土宗教的发展,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边疆巩固和国内各民族大团结。

(一)缺乏对外抗衡的力量

当前,面对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传统宗教由于国内支持力量弱小,难以肩负起抗衡的责任。中国本土宗教的排他性格不明显,历来对外来宗教都是非常宽容的,但是这种传统的宽容和不排外的心态在当前反而给外来非法宗教势力腾出了空间。以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为例,这两种宗教都不是排他性的一神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即使对外传播,更多地是在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层面,不会有组织地传教,宗教活动也局限在固定的场所,因此当本土宗教面对拥有国外政治力量支持的外来非法宗教势力时,对抗能力弱小,难以承担起抵御的责任。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宗教中具有承担继承和发扬本土传统文化的土地庙、龙王庙以及祠堂等传统信仰的建筑物和神像,要么被拆之而后快,要么被莫名其妙地视为城镇化进程的阻碍。民间宗教不仅受到外来非法宗教势力的挤压,还要面对国内众多利益集团的侵害。加之,我国政府宗教管理部门自身的权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有强大的实力支持本土宗教对抗国外非法宗教势力。

(二)生存陷入前所未有困境

中国传统的本土宗教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之下,自身生存和发展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首先是民间信仰日益萎缩,大大弱化了佛教、道教、儒学三大民族信仰的根基,弱化了外来宗教以及非法宗教势力进入的障碍。香港学者梁家麟就曾指出:“民间宗教在农村遭到全面取缔后,妨碍民众接受基督教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均告去除,于是农民便将宗教感情转而投向基督教,基督教成了原有宗教的替代品。”其二是宗教组织发展日益边缘化。在很多地区,乡镇宗教工作水平较低,所谓的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基本名存实亡,传统本土宗教的基层宗教团体建设弱化。领导人年龄偏大而后备力量薄弱,甚至后继乏人,代表性人士青黄不接。另外,本土宗教还有极其严重的世俗化倾向。其三是不少宗教团体有脱离信教群众、官僚化的倾向,与信教群众的矛盾不断加剧。这些传统本土宗教的团体内部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纠纷,最明显的就是管理层的不团结,这甚至导致了教派陷入分裂。

四、本土宗教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民族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了多源汇聚和多元一体的结构。中国本土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国人的精神生活。

(一)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源头之一

宗教不只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土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是三千年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本土宗教中的各种思想与学说、科仪与历法、人物与事件、礼仪与伦理、服饰与器具、建筑与古迹等都各具特色,影响深远,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华文明史中,儒家思想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儒家强调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奉,以六经为经典,具有祭坛、祠堂等重要场所以及祭天祀孔的崇拜仪轨,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儒家教理不讲玄远的来世,但将彼岸世界融入此岸,主张天人之际的合一。它虽然与超越性宗教有些区别,但经过历代发展与演变,早已形成一定的宗教性格与社会功能,从贵族士大夫到乡村百姓,无不浸淫在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之中,日用而不知。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准宗教的社会功能对传统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影响巨大。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崇尚自然、本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人的长生久视。佛教虽然来自于古代印度,但早已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发生了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佛教,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中国,儒、释、道三家鼎立而互补,儒家讲人伦、道德、君臣父子,中心思想为仁爱;道教讲道法自然、清净无为、少欲知足;佛教则有慈悲济世的宗教情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三家主张的范围。因此,在中国,儒、释、道三家不仅可以和平共处,在理论上的关系也日趋密切,最后能够三家合流,普及于大众。这是中国人信仰上的一大特点,也是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三种信仰一起为中华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传统价值观提供了信仰和心灵关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二)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立于民族之林的软实力之一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和物质当道的今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首先,宗教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延续的重要作用。原始部落时期,在物质资源极为匮乏、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宗教缓解了人们对于自然界认知不足的恐慌;封建社会兵荒马乱时期,宗教是人们坚强生存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柱;近代内忧外困时期,众多宗教人士和信徒不仅积极投身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活动,而且身体力行奔赴革命的前线,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其次,宗教文化是提供信仰支撑、传递和谐理念的载体。本土宗教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中“天人合一”“浩然之气”“道法自然”“一花一世界”等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这些宗教哲学思想在历史上不仅影响了亚洲周边地区,而且被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世界。最后,由于宗教在中国的历史久远,既闻达于庙堂,亦服务于百姓,除了它们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外,还保留了大批的宗教建筑、文物典籍、宗法礼仪等等,这些都是本土宗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宗教软实力资源。

(三)本土宗教是催生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凝聚力之一

著名神学家、哲学家,英国人沃德(GrahamWard)曾说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使人们有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宗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感问题。”宗教的同一性被认为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性要素,而且是文化中较为能够持久的基础。宗教往往会通过某种特定的信仰、组织及宗教礼仪等来强化民族意识和调节民族心理,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我国传统的本土宗教一向具有热爱祖国、慈悲济世等优良传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相互作用,催生国家归属感和民族统一的精神,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与此同时,宗教对民族的发展还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宗教在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其特定的信仰、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等来强化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宗教凝聚民族的力量主要是通过民族文化、民族心态、民族精神等来体现的。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特定的宗教礼仪强化了民族的基本特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信仰中,不管是主流的儒家信仰,还是佛、道信仰,都具有强烈的热爱国家的品质。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论是南宋面对金兵入侵,还是民国的抗战时期,每当遭遇国家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总有爱国沙门与主战将士声气相投,他们集合缁素为抗战将士念诵《叶仁王护国般若经》,募捐救护,甚至组织僧兵直接上马杀贼。道教宣讲“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他们把爱国同信教紧密结合起来,凝聚民心,努力维护国家的主权,维护民族的尊严。

(四)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全民精神的复兴

本土宗教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就必须设法找寻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努力与现时代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这才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儒家精神的精华是全民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也是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资源来源。根据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张岱年的总结,儒教精神包括:刚健有为,即“自强不息”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平和中庸,即“和实生物”“中庸为法”;崇尚道义,经世致用以及天人协调,既改造自然,又随附自然等等。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席卷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何不被西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湮没并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民族精神的觉醒。

五、扶持本土宗教抗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

需全社会协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要有正面应对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措施

应对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政府首先要正确区分国外宗教的性质,认真区分其是利用非法宗教势力进行的渗透,还是正常合法的宗教组织的友好交流。对于正常合法的宗教交流,我们应以包容的胸怀,海纳百川,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引导,积极吸纳其中的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外来文明的优长,并改造其中不适宜中国环境的因素,促使其中国化,融入中国的和谐社会;对于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则应提高警惕,坚决抵制。在具体的宗教工作中,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针对现在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应及早研究和解决互联网上的非法宗教渗透问题,并加大抵御非法宗教渗透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政治宣传力度,揭露国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所造成的危险,加深广大民众对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抵制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政治和思想渗透。其次,严格规范对外国投资机构尤其是国外宗教机构的管理以及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组织相关人员出入境的审批工作。如若发现其有非法宗教渗透企图和相关活动的,应予以坚决制止。最后,加强对接受国外宗教组织捐赠资助活动的管理。宗教、公安、安全、外事等部门应积极协同运作,牢牢把握住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的主动权。

(二)让本土宗教与国外宗教具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新形势下,我们要用新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民间信仰和传统宗教,辩证地看待土地庙、孔庙、祠堂、神像等建筑物、信仰载体对传承我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功能,努力维护信仰市场、宗教市场的平衡发展,使本土宗教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为此,要让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具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建设,坚持独立自主自办。这是我国信教群众的自主选择,也是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国外势力支配和控制的重要保证。应鼓励和支持我国各宗教团体自觉坚持这个原则,帮助和支持各宗教团体结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强化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保护正常的本土宗教活动,维护本土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确保本土宗教在法律上拥有与外来宗教平等发展的机会。其次,帮助本土宗教提高自养能力,夯实抵御外来非法宗教势力渗透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各本土宗教团体和场所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对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的信教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最后,支持本土宗教团体和教派抓好自身的制度建设,夯实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的组织基础。

(三)从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扶持本土宗教发展

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软实力,要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来扶持本土宗教的发展,进而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弘扬本土宗教的传统文化精神。扶持本土宗教发展,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我国传统宗教信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清律戒规,倡导怜悯、慈爱、平等、超越自我等和平理念,所有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们的本土宗教文化中都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体现。二是把本土宗教纳入民族文化系统强化认同。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有神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还是包容性巨大的文化现象,要把本土宗教文化和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美术、宗教建筑等文化等同相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加强认同和保护,防止其被边缘化。三是保护本土宗教的传统精神。中国的本土宗教,饱含着我们先辈几千年摸索、实践出来的智慧精华。要加大宗教文化的开发和整理,整理有文化意义的本土宗教文化遗产,把本土宗教承载的巨大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回归庙堂”的本土宗教要学习西方宗教“走向民间”

中国本土宗教发展面临的挑战是方方面面的。在面对外来非法宗教势力侵袭之时,本土宗教未免行政气息有余而服务观念不足,难以及时应对。首先,本土宗教要学习西方宗教的运作方式,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力量,建立社团组织,参与社会生活。本土宗教应认清自身功能,摆正位置,积极从宗教的角度参与社会生活,而不是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或者经济发展的附庸。其次,为了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宗教仅仅依靠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是难以支撑的,要与时俱进,大胆吸纳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提高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达到解读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为人们解除精神困惑的目的。再次,要恢复和发展中国模式的宗教生态,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各种健康的宗教文化各得其所。最后,宗教管理者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有效扶持及引导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整合社会及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要在包容、理性对待的基础上加强对本土宗教信仰的内容和形式的引导和管理,并以此抵御外来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

(五)吸纳本土宗教的优秀理念,构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拥有的武器或者国民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其核心价值体系。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艰巨任务,而要重新构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吸纳本土宗教之中的优秀理念。一是拓展包容力。我国优秀的传统宗教文化有着难以想象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具有极其开放的胸襟和汲取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要充分发挥本土宗教化解外来宗教排他性的积极作用,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并且深入敌后,吸收国外宗教文化的可取之处,促使其中国化,将其融入到我国民族文化中来。二是保持宗教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本土宗教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立地位,不断推动本土宗教的发展和壮大,为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夯实深厚的本土宗教基础;同时,提升本土宗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充实,要加速本土宗教与中华文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辩证发展。三是本土宗教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要求同存异。宗教思想中的进步道德观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它提倡人们净化心灵,稳定情绪,善待他人,与物共处,这包含着教导人们遵纪守法、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理念。因此,应正确对待本土宗教的有神论,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对待本土宗教,求同存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宗教的积极因素,促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end

作者简介:陈文胜,湖南衡阳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张利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云梦学刊 2017年5期

声 明
本微信公众号系《中国乡村发现》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中国乡村发现》杂志或网站,版权所有。欢迎转载,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中国乡村发现网”。对于不注明出处的侵权行为,本刊保持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征 订

★《中国乡村发现》官方网站:http://www.zgxcfx.com

★《中国乡村发现》书刊订阅:25元/期,全年150元

◎支付宝--账户名:陈明飞;账号:hnnyy@vip.163.com

◎银行汇款--户名: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长沙洪山桥支行

账号:18-077 1010 4000 2317

◎邮局汇款--地址:长沙浏河村巷37号

收款人:陈明飞;邮编:410003;电话:0731-84210181

◎汇款后请及时致电确认到账情况及收刊地址

★投稿邮箱:zhgxcfx@163.com

官方微信推荐

★ 论道三农:hncwsh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陈文胜原创文章发布平台。

★ 湖湘智库:huxiangzhiku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直辖的综合型智库--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微信。

★中国湘学:xiangxuecn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成为湘学知识普及平台、湘学学者交流平台、湘学成果共享平台。

★乡村发现:zgxcfx

乡村品牌读物《中国乡村发现》刊物及中国乡村发现网的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