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主流宣传,青年我就是不喜欢,怎么办?

2017-11-06 小军 青年力

青年力,让青年的发声更有力

来这里,读懂青年中国

编者按:青年宣传工作极端重要,然而,做好这项工作却并不容易。为什么很多宣传让青年反感?什么在与主流宣传争夺青年?青年宣传,又该如何改进?今天,作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作者:小军,江苏某地级市团校讲师,青年力网专栏作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也深深影响到每个青年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未来。这也是展开青年思想引导的一次契机。



作为刚从学校走向机关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我对学生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得失记忆犹新。


一方面,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往往有限的入党名额只能让更为综合素质更为优秀的同学使用。


另一方面,对于参加“三会一课”活动,很多同学消极应对,甚至对于党员必须学习的党章都未认真学习过,学习材料只靠粘贴复制,生活中关注的更多是娱乐信息,对于主流价值观宣传表现出不了解、看不懂的困惑。


这样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前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困境。困境的成因有哪些?试谈几点。



其一是,风声雨声娱乐声,声声入耳,主流宣传有谁看?


在信息化时代里,信息渠道多元,青年的时间和精力被娱乐媒体和大量的社交信息流占据。由于娱乐和社交的形式丰富、浅显易懂,更受年轻人的关注。例如近期微博服务器因某明星宣布恋情而崩溃一事,就反映了当前娱乐讯息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力。


智能手机的风靡让社交成为全天候的行为,在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中,由于熟人社会的瓦解,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孤独的焦虑萦绕着每个青年人,人们要依靠社交来维系自己的社会网络,寻找自己的群体。社交媒体进入即时通讯阶段后,人们就再也无法离开智能手机。青年思想工作,就要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创造出符合青年人的文化产品,让青年人乐于接受、乐于传播。



其二,宣传形式单一,供应不对需求,就不喜欢怎么办?


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人而言,用词严谨、深奥宏大的宣传材料,并不是他们的需求。因此,如何打破宣传形式的单一,通过好的文艺作品于无形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摆在当前的难题。


国外较为成熟的文化工业体系,可以较为成熟的将意识形态植入文艺作品的内核之中。而我国当前仍然较为依赖组织化的宣传体系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宣传体系有优势,但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形式,也压抑了创新的动力,使得我们的工作仍然依赖开会、学习、做笔记。广度达到了,但是入耳入心,差距尚大。



其三,生存压力大,发展难定位,听了又有什么用?


青年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笔者身边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都对高房价、快节奏的生活表现出了焦虑和压力,作为青年人来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本该朝气磅礴的斗志被消磨了不少。


面对国家大势的新变化、新的政策,一方面青年充满期待,一方面又难以从中找到自身良好的定位,即国家大势与我而言,有什么关系,我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这些都是青年人的苦闷,必须直面。



如何讲好国家前景、讲清国家大势、讲细国家政策,在青年人个体发展和国家使命、民族复兴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当前的重点。


那么,新时代,青年思想工作该如何改进?接着谈我的浅见。


其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代青年,面对大量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每天流经大脑的信息何止千万。主流宣传,如何能在众多信息中吸引青年人的注意力?还需像优秀的文艺作品学习,做到润物细无声。



实践证明,形式新颖的明星公益广告、深入浅出的动画介绍,贴近生活的采访,这些都是青年人乐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正如曾经备受欢迎的“你幸福吗”采访,通过最贴近地气的采访,还原真实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青年人的而言,也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广大青年思考自己想要追求何种生活方式。


其二,掷地有声,舍我其谁


每逢国家重大时刻,宣传工作都应掷地有声、敢于亮剑、主动出击。正如刚刚过去的十九大,从会前一周到大会期间,笔者的朋友圈中都是大家转载的有关大会的信息,说明大家对于十九大的关注和期待。在这样的引导下,我和一些伙伴也主动学习十九大精神。


主流宣传,要有主流的姿态,要强势,要积极,不能被动,尤其在杂芜的环境中,不能自己先矮人一截。你硬气了,别人才服气。



其三,言为心声,广开言路。


青年时期,是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人生阶段,也是充满挫折与失落的生活时期。这时候青年人亦是想要独立,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成年人的时期,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激情、困惑和喜怒哀乐。



但是,青年人处于人生的“倒错期”,理想和资源不匹配,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需要有人给他们机会。所以,要给予青年人问问题、谈困惑的空间,积极利用公共媒体,公共平台让青年发出声音,让社会更加理解青年,让青年充满归属感和被信任感。



很多时候,除了一些华丽新颖的形式,用鲜活的故事和朴实的话语,也能打动青年。用长者的引导、答疑解惑,而不是刻板的宣传和说教,更不是批判和贬低,走入青年的心田,这或许是青年人迫切需要的。



有些时候,问题就是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