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冷战结束后,思政课挑战更严峻了,咋办?

2018-01-08 张屹 青年力

青年力,让青年的发声更有力

来这里,读懂青年中


作者:张屹,青年力网专栏作家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凭借着卓越思政工作,我党不仅最大限度保证党内上下一心,更是逐渐将许多持不同政见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并争取到最广泛人民大众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一方面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党取得政权后长期稳定执政,抵御资本主义阵营和平演变筑起坚实防线。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为之奋斗的大国梦已经不再遥远。理论上,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应当比之前拥有更多有利条件和资源,最终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但现实中,现代思政工作虽然也取得很大成绩,却不可否认正面临越来越多困难,甚至在一些方面陷入被动,如何在新时期破局已经成为当代思政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局面是由多重原因所造成


首先,随着世界局势变化,思政工作任务及所面对形势日益复杂导致开展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冷战结束前,思政工作主要任务是反对资本主义阵营和平演变与防止内部修正主义倾向。与这些思想长期较量之后,中国思政工作者已积累起不少经验。



可冷战结束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虽并未消失但地位已被大大弱化,冷战期间那种国家间因意识形态冲突而不合作甚至不来往局面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是各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这种情况下,当代思政工作者不再能像从前那般可以简单将许多思想拒之门外,然后“隔空”与之斗争,反而要被迫允许它们于中国社会中传播,甚至需要长期共存。


曾经的“主场优势”荡然无存,思政工作压力自然空前加大。

 


其次,“对手”日趋多元。无论是“和平演变”还是“政治渗透”,其重要依托大都来自官方层面,在具体实施中会遵循一定“套路”与“规则”,部分情况下具有较高程度可预测性与可分辨性。但如今,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政治多元化同时中国思政工作者的“对手”也开始“多元化”。


除传统官方层面种种“渗透”与“演变”外,许多冷门思想兴起也给思政工作者带来不小压力,比如极端民粹思想、狭隘宗教民族思想、极端自由思想等,他们不仅产生于民间内容也更富有煽动性,比起传统“高大上”的政治宣传,他们更“接地气”,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的思政工作者与之较量中反而可能被边缘化。



再次,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思政工作之所以开展比较顺利,除拥有一批高质量思政工作者外中国社会整体价值观较单一也是重要原因。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与外国接触也日益频繁,各种思想大量传入造成原有单一价值观体系崩塌。这带来直接后果就是建立于原有社会价值体系之上的思政工作模式与经验也丧失作用,这客观上无疑进一步加大思政工作困难。

 


然而,正所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思政工作所面临局面同样如此,只要有的放矢,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总结经验就完全有可能扭转颓势,甚至让思政工作更上一层楼。具体而言,新时期思政工作破局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重视青年群体,采取适合青年群体思政教育方式。青年是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世界诸多重要危机反复告诉我们,青年思想稳定则社会发展效率高,青年思想混乱则社会面临危机。但同时,青年群体思想往往最难把握。

 


做青年思政工作必须要获得青年群体认可,这要求思政工作者需要先放下“权威”,用更加平等态度去交流。之后,还要学会青年群体话语体系,用他们熟悉的话语交流才更显亲切。同时,工作内容也需要贴近青年群体现实需要。


因为青年生活压力巨大,教育青年人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或尊重权威安于卑微不容易得到响应。思政工作者需要先从青年切实需求出发,将思政工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才可能激发青年参与热情从而使工作得以更好推广。

 

第二,工作领域细化。当前思政工作一个巨大问题在于过度笼统,没有针对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这在实践中经常造成思政工作者应对领域过度单一,面临新问题无从下手局面。让思政工作更加专业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思政工作内容,改变思政工作“枯燥”、“古板”的社会形象,更会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效率,有效应对新时期各种新问题。

 


思政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工具卓越的思政工作绝不简单是印刷宣传材料与说教。我党历史上层产生大量优秀思政工作者,他们莫不是思维敏锐,审时度势,先一步抓住时代脉搏并将之与我党政策有效联系,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最广大人民群众。


今天,虽然所面临形势变化,但许多优良传统依旧可以为之借鉴。今天,我们必须向时代交出答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