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为什么新中国会出现“日杂”?

2018-03-03 易辰 青年力 青年力

为什么新中国会出现“日杂”?


青年力,让青年的发声更有力

来这里,读懂青年中国


作者:易辰 青年力网专栏作家



正所谓没有“无缘的爱恨”,“日杂”的出现也必然不是毫无道理般突然出现,而定是有其形成、发展直至现在曝光的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出生时都如同一张白纸”,天生的“日杂”是不存在的,只有后天的影响才会左右人的思维与行动,那么这些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导致了他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呢?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些“日杂”大多数都出生在80年代即改革开放之后,年龄并不算大。他们没有经历过战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也没有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年代,当这些人学会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了。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整个国家的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大量境外资本、境外技术和境外文艺作品与各种商品货物进入大陆,这些事物的进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大陆人民的精神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正如同不久前上映的电影《芳华》中所表现的那样,人们对来自境外的录音机、邓丽君的歌曲以及完全不同于大陆的各种服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世界上的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到了何等水平,而自己的国家又是何等的“落后并且土气”,有的人甚至发出了“落后了半个世纪”的感叹。


“当你打开窗户,进来的除了新鲜的空气,还有蚊子与苍蝇。”国门洞开,与各种新鲜事物同时进入的,还有各种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扭曲与诋毁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鼓吹和美化,这些都被巧妙的包装进各种“学术观点”与文艺作品中,一点一点渗透进国内的脑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而还有一些人,则迅速就接受了这种荒谬的诋毁与污蔑,并加入到贬低中国乃至中国人的行列中,其中有的人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散播这类言论,起到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改善人民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本没有错误,但如果将其片面理解,变成了唯利是图,则必然出现偏差。因为这偏离了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底限,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立场,而是变成了“谁有钱我就喜欢谁”“谁强大我就崇拜谁”甚至“谁有钱谁就是祖宗”的毫无是非观念的混蛋逻辑。但恰恰就是这种混蛋逻辑,打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开始被某些人四处宣扬。


于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在人们的闲谈中、学校的课堂上、电视中的节目里,介绍境外如何发达、人民生活如何美满幸福的内容越来越多,“日本发达”“美国自由”“英国优雅”“法国浪漫”等论调逐渐占据了主流,甚至还出现了《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种严重脱离事实的对日本人进行极度美化,对中国人进行贬低污蔑的文章。


而这种对发达国家地区的过誉和对自己国家的过度贬低与污蔑,最终导致各种逆向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越来越有市场,“如果当年抗战不抵抗,成为日本的一部分,咱们中国是不是现在也是发达国家了”“你看台湾多发达,当年要是继续让蒋公统治,大陆也一定更发达”“你看美国多发达,中国就应该学习美国,全盘西化”“中国干吗要自己发展,找个发达国家抱大腿不就好了”“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等种种论调喧嚣尘上。


这些论调的问题除了脱离实际,丝毫不考虑历史事实与社会现状外,便是片面地强调发展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达,国家失去独立、民族陷入灾难、被法西斯统治也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些论调的支持者为了令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往往极度夸耀某些国家的发达与文明,极力贬低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将中国文明贬低的一文不值,甚至与19世纪侵略中国的列强和20世纪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样,认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应该从地球上消失”。而这,也就成了不少逆向民族主义者和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理论基础”。



逆向民族主义者和历史虚无主义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花式宣传”,令很多人都陷入到了这种思维逻辑中,有的人即使不接受“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中国人应该从地球上消失”这种极端观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赞同其中某些例如“日本很发达”“日本人很有礼貌”等貌似中肯的观点,并开始向周围传播这种论调。而这些论调在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各种文艺作品和各种商品的映衬下,具备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整个社会都留下了他们的影子。


▲上面为某参与教科书编写的官员的微博


其实,所谓的“日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从现有的迹象上看,“日杂”群体是属于一个庞大的“崇洋媚外”群体的一部分。只是在这一群体所崇拜的所谓“文明国家”中,只有日本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最敏感。因为日本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与痛苦,而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又曾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中日之间进行了广泛而又深远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这就注定了“日杂”成为了这个群体中最“跳”的一群人。而很多人,都有意识或者不知不觉的就在为这一群体添砖加瓦、开枝散叶。



前些年,东北某县为了吸引日资,讨好前来投资的日本人,为日本在二战时派往中国的开拓团树碑,建起所谓“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此时经过爱国网友曝光后,在全国引起剧烈反响,虽然当地政府事后拆除了纪念碑,但是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这,其实只是部分地区为了所谓“经济建设”引进外资所做的“媚外”行为中比较出格的一件。



有些地区为了讨好外资,为曾经的侵略者树碑立传固然可恶,而某些地区为了讨好外资,有意忽视民族英雄,怕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同样令人唏嘘。福建省泉州市,是民族英雄、抗倭英雄“俞龙”俞大猷的故乡。泉州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当地政府本应弘扬其精神,铭记其故事,但是位于当地的俞大猷纪念馆,却年久失修,长期处于无人经营的状态,只有当地村民自发地维持打扫。泉州并不是穷乡僻壤,当地政府也并不是“家无余财”,泉州市2017年的GDP高达7548亿元人民币,而俞大猷纪念馆如此简陋,除了当地政府有意的忽视外,很难用别的理由来解释。



不仅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唯利是图的经济利益而崇洋媚外,个别媒体也在报道中加入了对某些国家的主观美化。例如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中,某媒体在灾情不明的情况下,大肆报道日本居民面对地震的应急准备如何齐全,日本政府的救灾如何迅速,日本受灾居民如何讲文明有素质等等,某些人甚至写出了《日本大地震,给中国好好上了一课》这种题目,将日本地震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联系起来,以此攻讦中国在抗震救灾工作上的种种懈怠。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灾区实际情况被曝出,这种“称赞日本贬低中国”的论调才逐渐偃旗息鼓。



在这场“崇洋媚外大合唱”中,学术界与文化圈也有部分响应者。复旦大学冯玮便是这一类人中比较出名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历史上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占与掠夺正当化、合理化,践行某些虚无主义者提出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虚无历史逻辑。例如冯玮就曾有意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归咎于中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而抵制日货的行为,将“七七事变”归咎于中国军队的所谓“挑衅”,甚至在某电视节目中宣称南京大屠杀也是“事出有因”……总之,在这位所谓“知日学者”的眼中,日本的种种暴行都是“情非得已”,中国的种种苦难都是“咎由自取”。而就是这种所谓学者,却是大学教授,还可以不断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四处传播自己的言论,对全社会施加影响。



在冯玮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机构中出现了不少所谓的“知日派”,他们经常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生传播日本等所谓发达国家如何“文明”“发达”“有诚信精神”的例子,从“打扫厕所到可以喝马桶里的水(现在看,这极有可能是谣言)”到“卖给顾客坏产品后加倍赔偿”,仿佛世界一切美德都在日本能找到一般。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少,从小学到大学随处可见,他们将真假不明甚至干脆就是虚构的各种有关日本等国如何发达如何文明的“段子”灌输给学生,在很多学生心中都留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外国发达,中国落后”的印象,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闻的增多可能会逐渐排除掉这些幼时的影响,而有些人则会坚信直到成年,并一直持续下去。



这种情况在某些外语教育和涉外教育的教师群体中更为明显。众所周知,英语是我国一门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因此伴生了大量的有关英语的课外培训机构。而在某些XDF英语培训机构中,部分英语老师就经常利用上课时间散播英美等国如何发达文明的“段子”,之所以说是段子,是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事实有极大出入。根据笔者的友人的见闻,部分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般推销英美所谓“中产阶级论”,向学生宣传英美的中产阶级如何“钱多事少离家近”“付出很少福利却很多”等不实言论,即使在学习一篇《经济学人》的分析欧美中产阶级陷入困顿的英语文章时依旧如此,如此“恒心毅力”,笔者十分怀疑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催眠”,但在他自我催眠的过程中,却在影响着课堂上的学生。



不仅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充斥着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在某些教育机构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绥靖主义”的问题。例如在某些大学之间的涉外交流活动中,某些教师就会告诫中国学生不要触及所谓“敏感话题”,而所谓的敏感话题其实都是“日本侵华”“印度侵占藏南”等涉及国家根本立场的问题。某些教师以“息事宁人”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可能是出于自己“怕麻烦”的心理,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人“别惹事”的授意,但造成的客观结果就是,在涉及国家根本立场的问题上软弱、绥靖、毫无底限。而这种软弱到毫无底限的绥靖,必然会给人造成一种“国家根本立场”毫无必要的荒谬结论,在广大师生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试想一个国家的根本立场都要因为迁就某些“外宾”而闭口不提,那么这个国家的尊严何在?存在的意义何在?又怎么能正确地教导下一代认识历史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部分政府部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将国家荣誉与民族大义视若无物,对国家的苦难历史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们缄口不提,而在涉及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时,更是闪烁其词,避之不及。这种“妥协绥靖”的行事逻辑导致国内的思想界、文化界出现了“群魔乱舞”的局面,在古代史范畴内诋毁卫青、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在近代史范畴内污蔑义和团等爱国主义运动,在现代史范畴内更是贬低中国共产党的正面作用与不朽功勋,出现了“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等奇谈怪论。而在涉外层面,部分政府片面追求“友好关系”和防止“友邦惊诧”,“羞于”提及抗美援朝,不敢正面驳斥日本部分政客“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谬论,生怕“友邦惊诧”。更有甚者,部分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冲昏了头脑,甚至试图拆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以开发房地产项目,这无异于为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进行遮掩与销毁罪证,虽然该事后来被紧急叫停,但是暴露出的某些地方政府对历史的不尊重与轻视的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试想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怎么会不出问题?怎么可能不出“汉奸”?又怎么可能不出现“日杂”?



这些情况,现在已经有部分改观。2015年9月3日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4年设立的每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样在2014年设立的每年9月30日的中国烈士纪念日,都说明了我们的国家与政府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铭记历史的重要与逆民、虚无历史的危害。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样庞大的一个“崇洋媚外”的群体,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这注定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纠偏逆向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仍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注释:


①开拓团: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占领中国的目的,曾大量朝中国的占领区进行移民,而这些移民往往都隶属于各个开拓团,开拓团在中国抢夺中国人的土地,掠夺中国人的财产,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


②2012年2月20日,在中国南京代表团访日时,南京的“友好城市”民古屋市市长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但南京代表团成员并未正面回应,而是在事件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发酵后,才表示断绝了与民古屋的“友好城市”关系。


③2016年12月中旬,上海虹口区旧房改造中心在进行旧房改在项目时,险些拆毁了二战时侵华日军在上海开设的慰安所“海乃家”原址,该慰安所是二战时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重要证据,也是一条完整证据链的重要一环,这在当下日本方面极力否认在二战中施行慰安妇制度的有力回击,但是当地政府却长期忽视这一原址的历史价值,险些将其拆毁,在学者的呼吁和媒体的曝光下,才停下了动作。这其中有意思的是,当地文物部门的领导竟然不知道此地曾经为“慰安所”,而是无知地称之为“妓院”,当地民众也对该建筑的历史价值不甚了了,对历史的无知到了惊人的程度。


100 36839 100 36839 0 0 2858 0 0:00:12 0:00:12 --:--:-- 10013 * Closing connecti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