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你需要“活下来,活下去”| 温尼科特谈父亲与育儿
本文字数5500+|阅读预计需要 14 min
温尼科特:父亲,要怎么做?
文 | 温尼科特 & 孙平
译 | 孙平
译者简介
孙平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加州研究型精神分析师
洛杉矶精神分析新中心(NCP)四年制受训精神分析师
心理学博士(Ph. D)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候选精神分析师
简单心理合作心理咨询师
简单心理Uni基础训练课程执教老师
温尼科特很少很少描写父亲,他有写过一小段关于父亲的章节,以前读来没有太多感觉。因为他说做父亲之要务之一是“活下来,活下去”,以前不能理解其深意,今日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带着近两周没睡过整觉的残破身心,再读来都是要掉泪的节奏。
遂决定把这段小文以非常自我的语调和节奏翻译出来(这意味着我会使用自己的语言,挑选着意译),献给有志于参与到孩子生活中去的,不退场不死亡的父亲。
——译者孙平
在我的工作中,很多母亲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父亲要怎么做呢?我们知道,有非常非常多的原因,导致父亲难以参与到婴儿的养育中来。
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他在宝宝清醒着的时候可能都很少在家。即便他经常在家,母亲也会发现自己时常处在某种纠结当中——我到底是要让他帮着带孩子呢,还是干脆让他不要给我添麻烦?
毫无疑问,在孩子他爸回家以前就把孩子哄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正如洗衣服和做饭,越快做完越好。但是,很多夫妻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每天都分享一点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在外人听来琐屑,但是对于身在局内的父母和婴儿而言,却是极重要的。
随着婴儿成长进入学步期和儿童期,这种父母之间交流的细节会变得逐渐丰厚起来,而父母之间因育婴而生的新型连接也会日益深厚。
我明白有些父亲可能一开始会羞于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毫无疑问,另一些父亲可能从没有也永远不会对小婴儿产生兴趣。但是妈妈们可以在自己搓娃的时候让爸爸打打下手,让他看看自家娃洗澡的萌样儿,如果他动了想自己搓娃的念头,那就让他搓!我曾经说过,这取决于你想怎么“使用”自己老公。
人们可能会认为,让父亲越早参与育婴越好。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些男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比自己的老婆更会当妈,这种男人是让人讨厌的。是啊,他们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小宝宝疯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内,他们是可以做一个有耐心的“妈妈”,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所谓婴儿的母亲,是一个在7天24小时都需要在场的存在,这是一个没日没夜的存在。
好吧,即便有些父亲比自己的妻子更有母性,但是他们仍然取代不了母亲,所以即便有困难,也不能让母亲轻易退场。当然,大多数时候母亲们对自己的养育职能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通常是她们决定,是否让自己的丈夫入场育婴。
父亲在育婴中有哪些价值?
现在让我来叨叨父亲在育婴过程中的价值。
1. 照顾好妻子的身心
对新生儿的父亲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家,在家干什么呢?让自己的妻子身体舒适,心情放松。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极其敏感的,如果父母关系融洽,孩子总会是第一个感知到并受益的!
对孩子而言,父母关系融洽,自己的生活就容易掌控,容易满足。我认为,对于一个婴儿或儿童而言,良好的父母关系就是其小小世界的“社会保障体系”。
父亲和母亲的联合体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事实,一个牢不可破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孩子可以对之产生自己的幻想,这个联合体将来在孩子的心中会变成一块石头,在ta脆弱时候可以去依傍,在ta需要独立的时候可以去踢打;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是孩子将来面对和解决自己人生中其它三角关系的,钥匙。
2. 帮母亲在家中建立权威
我曾说过,那就是父亲需要给母亲提供道德支持,要帮助她建立权威,做家中规律和秩序的代言人,这种规律和秩序是母亲辛辛苦苦帮助孩子建立起来的,你要支持它们!
父亲并不是总要扮黑脸,但是你要露面足够多次,从而让孩子感觉你是真实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而不光是人们谈话中才会被提及的父亲。
的确,孩子生活中的很多具体安排都是母亲来执行的,孩子喜欢这样的体验,那就是感到哪怕父亲不在家,母亲对整个家也是有驾驭感的。
因此每个母亲的言行必须有权威性,但如果一个女人要把整个担子都担下来,对孩子既要强硬严格,又要爱和温情,既唱黑脸又唱红脸,这对她来说就显然会不堪重负。
另外,对孩子而言,拥有一对照顾者比仅拥有一个要轻松得多;如此一来,一个照顾者就可以一直被ta爱,而另一个就可以一直遭ta恨了,这个局面会对整个家庭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小孩在踢打自己的母亲,你觉得这个时候如果她的丈夫支持她,那么这个小孩可能也会踢打自己的父亲。但是你错了,如果父亲支持母亲,那么只要他在场,任何踢打都不会发生。
小孩子这辈子是一定要恨某个人的,只有爱没有恨的童年那不是童年。所以,如果父亲不在场,没有人让孩子放老实点别惹妈妈,不遭他恨,那么他就会转而恨妈妈。然而,恨妈妈会给孩子造成大困惑,因为这本应是,ta此生之最爱。
3. 丰富孩子的世界
第三个重要的点,孩子需要父亲,是因为父亲身上的积极品质,父亲可以给孩子带来的某些不同特质,他可以让孩子看到镶嵌在他人格中的男性生命力。
在人生的很早期,当婴儿对人的印象鲜活起来以后——这就是小男生小女生们需要开始认识父亲的时候到了。当然,我并不是说父亲们要把自己和自己的人格强加给孩子。
一个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开始在周遭环境中寻找父亲,当他走进房间的时候,ta会试图接触父亲,ta会听他的脚步声;但是也有些婴儿会回避父亲,或者只会逐渐、逐渐地允许父亲在自己的生命中变得重要起来。
有的孩子会想要知道父亲真实的样子;但有的孩子更愿意利用父亲的形象来进行幻想,无法像其他人那样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如果一个父亲坚定的在场,并且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有福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个父亲可以极大地丰富他孩子的世界。
当父亲和母亲都接受了孩子的存在,以及为了这个存在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后,我们才把这个三人的世界,叫做家。
父亲以怎样的方式丰富自己孩子的的世界,这是不难阐述的,因为可能性是如此之多。孩子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构建,起码有一部分,缘起于他们注视着父亲所爱的事业的时候。当父亲逐渐向孩子展示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的工作本质之时,一个新的世界会向孩子展开。
孩子喜欢各种玩具房子,因为通常情况是,父亲早晨就出门了,而母亲留在房子里做家务照顾孩子,所以房子和家务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东西,它们每日都在其身边发生。但是父亲的工作则不然,我们就更不用说父亲的闲暇时的兴趣爱好了,它们会极大地拓宽孩子的眼界。
想象一下,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当他闲暇在家的时候,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手艺,与孩子分享美丽或者实用物件的制作过程,你站在他孩子的世界想象一下,这对ta会是多新奇,而ta又会多快乐。
如果有时候父亲加入孩子的游戏,那么他一定要注意在游戏中加入自己的新元素。很多时候,父亲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可以使他们增加某些玩具或者物件的可玩性,并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然而,有些父亲给孩子买了玩具以后自己却一个劲地玩,以至于孩子无法使用这些玩具,也不允许孩子损坏它们,像这种形式的“陪孩子玩”就有些过了。
“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
父亲可以为自己孩子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来,并且活下去。这个简单的事情,其价值肯定会被人们忘记。
孩子理想化自己的父亲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也重要的是,孩子们内心也希望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平凡地度过在一起的日子,逐渐地了解父亲作为一个人的优点和局限——孩子会主动寻求自己的父亲,这是他们的需要。
故事1
缺席的父亲 vs. “掀房顶”的孩子
我认识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他们认为自己在二战期间有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哪怕他们的父亲当时在军中服役。他们与母亲生活在一栋有着美丽花园的房子里,拥有一切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比这更多。然而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会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他们甚至差点把房子给拆了。
今时今日,当他们回顾当时周期性的情绪爆发,才发现那些行为,都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亲的呼唤,希望他能出现在自己面前。所幸的是,母亲总是为孩子们读父亲的来信,这种隔空的交流,帮助两个孩子度过了因父亲缺席而生的艰辛。
但是你可以想象,这位母亲对于自己丈夫的归来会有着怎样的期盼,如果他能够回来偶尔哄哄孩子睡觉,而她自己能够稍微靠在沙发上休息一会会,哪怕一会会,都将是一种幸福和恩赐。
故事2
缺席的父亲 vs. 理想化的男人
我这里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的父亲在她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我们发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只能根据自己心中构建的理想化父亲形象来感知男人。她从未体验过被一个真实的父亲抱起并被轻柔放下的感受。
我们发现,在她的感情生活当中,她最开始总是很容易把男人理想化,这使得这些男性看上去光彩照人。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或早或晚这些男人的不完美之处都会被她了解到,而每次她发现了他们的缺陷之后,都会陷入到一种绝望的状态中去,然后开始不停地抱怨。
这个模式毁掉了她的生活。
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亲在童年依然守候在她身旁,被她理想化过,被她看到过缺点,被她真实地恨过,让她失望过但却没有因为她的恨和失望而被打垮,依然守候着她,试想一下,如果她拥有一个这样真实的父亲,她该要幸福多少。
父亲和女儿之间的依恋
父亲和女儿之间通常有一种尤为深刻的连接。事实上,每一个小女孩或多或少,都曾在内心中梦想过有一天要取代妈妈的位置,或者至少会脑补过和爸爸之间的小浪漫。
母亲需要理解这种在女儿身上自然产生的情愫。所以不少妈妈会发现相比于父子关系,自己被架在父女关系之间可真心不轻松。
然而,这种父女之间的情感连接,其自然发展如不被允许,相反,如果它的发展被母亲的嫉妒和竞争所阻断,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因为这个小女孩自己迟早会发现,和父亲之间这层带有浪漫色彩的依恋关系注定会被挫败,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她终究会把自己浪漫的遐想投向他处,找到一个更为现实的爱恋对象。
如果父亲和母亲足够相爱,这层父女依恋关系根本就威胁不到夫妻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女孩子们的哥哥通常会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过渡作用,女孩子情感发展通常是从爱父亲(或父亲角色)过渡到爱哥哥(或哥哥角色),再过渡到爱其他男生。
众所周知,小男孩也会和自己的父亲竞争母亲。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如果父母足够相爱,这种竞争根本不足为患。这种母子依恋根本敌不过深具安全感的夫妻之爱。小男孩对母亲的情感是最为炽热的,需要被父母认真对待,不宜轻视或者嘲笑。
父亲需花时间和孩子独处
人们会说,在他们的整个童年都没有和父亲单独相处过一天,甚至半天都没有过。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我认为,母亲有责任时不时地撮合父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送出去让他们一同“探险”,促成他们的单独相处。
母亲的这种“撮合”将来会被孩子铭记在心,有些甚至会成为最宝贵的体验而被他们一生珍视。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把自己的老公和女儿送出去玩有时并不容易,因为她会希望那个和老公单独相处的人是自己。
是的,当一位母亲想和自己的老公单独外出的时候,她确实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否则她不但会在内心中滋生怨恨,而且和老公的关系也会出现松动。
但是除此之外,她也确实应该打发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们单独外出,或者起码让他和一个孩子外出,这一举动会极大地提升其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价值。
所以当你的丈夫在家的时候,让他和他的孩子们相处、相知是值得的,哪怕这一过程有时会比较麻烦和辛苦。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能不能变得有活力起来,这并不是母亲可以决定的;这取决于父亲和孩子。但是你作为一个母亲,你是有能力来促成、阻止甚至损害这层亲子联结的。
译后记
父亲,要拥有不退场的勇气
翻译的部分到此结束。如果说让我来挑选,温尼科特的这篇关于父亲的小文中,最触动我的一段,那就是:
“如果她的父亲在童年依然守候在她身旁,被她理想化过,被她看到过缺点,被她真实地恨过,让她失望过但却没有因为她的恨和失望而被打垮,依然守候着她……那会多么幸福。”
——温尼科特
我相信,温尼科特劝告父亲们要“活下来,活下去”,并不光是指生死,他或许还指的是——父亲要拥有不退场的勇气。
男人们很容易躲在事业背后,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但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我知道我的很多来访者,他们都在潜意识中,把儿时父亲曾经的退场,归因于自己。是因为自己不乖,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是因为自己性格变了,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是因为…… 有那么多“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遗憾。
为什么要让这种痛苦的“内归因”代代相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在一起?哪怕你和你的孩子都有那么多缺点,那么多不完美,那么多生而为人的,美丽的局限。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告诉我,ta的父亲小时候几乎不出现,总在忙工作;在ta长大以后却几乎不退场,老想指导ta教育ta,以填补退休后的空虚。
我觉得,这是做父亲的重大误区,即孩子童年时不入场,什么都交给妻子(或者妻子她妈或者自己他妈),玩“丧偶式教育”;
而待孩子长大了想要思想行为独立了,却不退场,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玩“补偿式教育”。诚可悲哉,覆水难收,而孩子发展关键期所缺失的父爱,也被证明是极难补偿的。
所以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be alive and stay alive),
在孩子的童年,
不死亡,不退场,
熬过生活的艰辛,
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
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
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
熬过他们的愤怒,
熬过他们的失望,
熬过他们把你一会儿视为神、
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
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
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
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坚韧地存在着,
because you are a FATHER.
相关推荐
👇
开课倒计时1天
点击原文链接,直达课程页面
✨
⬇️ 点击原文,直达课程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