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受益良多。特别是“助益性人际关系”这一章,篇幅不长,但每一段都精准说出了我思索多年才得出的答案,忍不住想多叨叨几句。大家要是嫌文字太多看着麻烦,只看加粗字体和最后一段就好(果然是懒癌患者的知心姐姐)。关系,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人与人、活动过程、距离。当我们提到“关系”这个词的时候,往往脑子里会想到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联系。我的理解中,更重要的是我们与内在自我的联结,包括自己的意识与情绪、认知与行为,感受与反应等等……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与自己各个部分的距离如何?反求诸己,也许正是我们在各个维度上的偏好,定义了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会与外界形成什么样的交互关系。
02
助益性人际关系
助益性人际关系,就是具有促进性、疗愈性,能激发正向反应的一种关系状态,而且往往这种助益是双向的,彼此都能得到疗愈、激发和成长。这种助益性关系可以在很多强链接的关系中产生,并发挥非常明显的疗愈作用,如情感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咨访关系、朋友关系……即使这种助益性的状态可能只在一段关系的某个阶段出现,如热恋期、学习期或治疗期,但能有幸体验这种关系本身,已是疗愈的一部分。
罗杰斯提出的助益性人际关系,具备三个条件:真实透明、接纳和共情。
而罗杰斯的治疗三要素,即: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刚好呼应。
罗杰斯把助益性人际关系概括为三个重要条件:
“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我越能够真诚透明,我就越有帮助作用。这意味着,在可能的程度内我需要意识到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面上呈现一种态度,但实际上在深层或无意识中却持有另一种态度。
真诚透明也包括用我的话和我的行为欣然表达存在于我内心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态度。只有用这种方式,关系才会拥有真实性,真实作为一个首要条件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提供存在于我内心的真诚的事实,另一当事人才能成功地寻求到存在于他内心的真实。”
——卡尔·罗杰斯
这种“真诚透明”即在关系中真实地呈现自己,并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真实透明”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二是对他人。
生活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嘴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的时候,这种憋屈、拧巴的情绪即使当时不表现出来,也总会在某时某刻以其他形式冒出来。当你的意识和情绪有分歧的时候,能否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好好承认它们的存在,并认真对待它们的诉求?所以,下次你妈再觉得你冷的时候,咱们可以用几秒钟感受一下身体在告诉你什么,再决定是要穿秋裤还是超短裙。
“你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放下防御,打开蚌壳,展露壳中最柔软的部分?”这个在实操上确实需要漫长的修炼和觉察,毕竟我们能有效管理的就是自己而已,他者是不可预计的变量。你的自尊,你的骄傲,你的渴望,你的恐惧,你的依恋…….就算能放下去,摊开来,邀请对方步入你的花园,谁知道对方会不会趁机抢掠践踏,乱砍滥伐呢?
是的,完全有这种可能。即便如此,你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
“我发现越是接纳和欣赏当事人,我就越有可能创造一种他可以利用的关系。我所说的接纳,就是一种对于当事人的热情关注,无条件地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人——不论他的状态、他的行为或者他的感受是什么样子。这意味着对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尊重和欣赏,意味着愿意看到他用自己的方式拥有自己的感受。这意味着此刻对他的态度的接纳和尊重,无论他过去所持的态度同别人是多么的抵触。这种对当事人的经验变化的方方面面的接纳态度,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使得他感到温暖和安全;而作为当事人,受到他人喜爱和珍视的这种安全感在助益性关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卡尔·罗杰斯
这里有两层意思:
当事人的个人特质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的时候,无论这种特质让他看起来多么自恋、多么冷漠、多么理智、多么敏感,甚至很有攻击性,你能否仍然带着尊重和好奇,不加评判地去了解和抱持他?“我喜欢你才华横溢的样子,但你这臭脾气还需要改改”——类似这种,接受一部分的他,而另外一些部分仍然觉得需要“被改进”,这不是接纳,是“有条件的关注”。 “尊重”和“好奇”是基础前提,“不加评判”是必要条件。通过更多的了解,你能够看到他自恋表现之下深刻的自卑,看到冷漠的背后是对依恋的渴望,看到过于敏感是因为缺失的安全感,甚至连愤怒和攻击性都是源于深深的恐惧……当你看到这些,仍然能够接受他不那么协调的自我功能,认可他的自我价值,看到他的独特之处,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原本的样子,这才是接纳。
当事人真实呈现出各种人格特质的同时,能够感觉到他的特质被尊重、被欣赏甚至被珍视,这对当事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很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对方攻击了你,而你没有还击,还顺带肯定了他的力量和击打的精准性;他可能不敢相信,升级攻击,而你稳稳的在,甚至还能抱持住他的各种情绪反应……再攻击,再抱持,如此反复几个回合,你的内在力量和对他独特性的赞赏已经在发挥作用了,即使当事人自己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开始被这种信任和珍视的感觉所疗愈。红孩儿的神通广大,连孙悟空都无可奈何,但在观音菩萨的消解、点拨、肯定和抱持之下,最终放下暴戾,心服口服做了善财童子。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深稳的“在”,普通人早就操刀互砍了。即使是经过多年训练的专业人员,也未必经得住对方各种花式攻击和巨大的阻抗,以及随之引发的个人情绪反应。关键在于,这位“抱持者”的内在人格够不够稳定和完整。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的内在人格和对当事人的态度,就是他最有效的治疗工具。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看作他实际的样子,我们会使他变得更糟糕。但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看作他应该成为的样子,我们就使他有能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我不断地渴望去理解当事人的当下感受,理解他的各种情感和表达的个人意义,即达到一种敏感的共情。在这方面,治疗关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并不是说仅仅有接纳就足够了:需要有理解,接纳才会有作用。只有当我理解了你觉得是那么可怕、那么脆弱、那么伤感或那么荒唐怪诞的情感和想法——只有当我看到这些情感和想法如同你所见,并且接受这些情感、想法,接受你这个人——只有这时你才会真正感到能够自由地去探索内心所有隐秘的角落,探索令人恐惧的缝隙,探索通常被深埋于地下的经验。”
——卡尔·罗杰斯
人,总是渴望被人理解。但能真正全然理解到别人的,少之又少。
把自己想象为一个水杯,里面有半杯饮料(水、茶、咖啡、果汁…….),杯中的饮料就是你的经验和观念。当你遇到另外一个杯子的时候,这个杯子中也装有半杯饮料,可以从那个杯子呈现的颜色、气味、热度、稠度等性状大致判断出来,和你杯中的十分不同。如果你想要确切地感知那杯饮料的味道如何,是把那半杯饮料直接倒到你的杯中呢,还是先把自己杯中的饮料倒空,再倒入另外那半杯的饮料?
所谓感同身受,只有当我放下“我”,才能进入“你”。以你的眼睛来看,以你的耳朵来听,以你的手来触摸……我才知道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才明白为什么你会如此反应,才懂得为什么你需要那样的行为。
只有如此,我才能和你“同在”,帮你释放出自己的力量,积蓄起信任的勇气;陪你一起潜入海面之下,去探索那幽深黑暗的海底深处;伴你走出重重迷雾,看清自己的方向,成为你自己……
“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个体将会在意识的以及更深的人格层面上,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更为理智的应对生活的风格以及一种更社会化的、更令人满意的方式来重新组织他的自我。”
最后,请记住罗杰斯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总结的“助益性人际关系”:
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那么如何建立关系,并在关系中获得疗愈呢?
人本主义课程邀请你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疗愈
学会让生命影响生命
第2期 ·3月27日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