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持中立会阻碍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咨询师如何把握和运用“无我”的状态

徐惠玲 简单心理Uni 2023-02-03


本文字数3400+ | 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 | 徐惠玲(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工具如何运用,更多要人来选择,而不是,人被工具捆住手脚。
精神分析培训,特别强调节制和中立的重要性。作为精神动力学新手咨询师,或者想成为称职、合格咨询师的专业人士,常常会遵守这些规矩。

图/Unsplash


咨询中的节制和中立


节制和中立其实涉及到一些挺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框架和设置是怎么来的?它产生的历史和背景是什么?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什么?想要避免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一旦突破了设置,它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后果?又或者这个突破行为本身,能不能够作为一个契机,帮我们了解来访者的内在需要?

如果,我们不能够就此追问,而只是默然接受节制和中立的规定:“我们应该这么做,因为祖师爷是这么教导我们的。这么做是对的,不这么做是错的。”

那么,咨询师将成为一个培训的复制品。遵守一个准确的规则,正确的法则,但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图/Unsplash

节制和中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吗?它适用于任何场景吗?它有没有局限性?甚至是不是在某些时候,不节制不中立可能是重要的?

这些是值得深耕心理咨询领域的咨询师们更需要灵活掌握和思考的部分。

设置摆在面前,更重要不是说我们完全遵守它,避免犯错误,摆脱自身的责任,而是要考虑什么是咨询中最重要的事——帮助来访者,以来访者的福祉为己任。

保持中立会阻碍来访者的个人成长?

在工作中我遇到两类来访,对于他们来说,节制和中立,恰恰有可能加重他们的问题。

 1.早年遇到重大创伤的来访者 

他们的核心自体还没有被很好保护,就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信息侵入,让他们没有办法完成自身的凝聚。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不是环境母亲去匹配ta的需要,帮ta的内在人格逐渐成熟,而是ta需要不停的根据变化的外在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变成母亲的照料者,化身“亲职化儿童”,过早强化假自体和人格面具。

图/Unsplash


对于这样的来访来说,ta内在最宝贵的核心自体需要被看见,但那个部分往往非常虚弱。在咨询的移情关系中,ta非常容易让咨询师感觉到自己很棒,咨询很有效。

但这其实更多是来访者早年的重复,ta让咨询师体验到自身价值感和自恋的满足,是通过ta的反哺安抚环境母亲。

当咨询师保持中立态度,其实在不自觉的鼓励这样的模式继续进行。

一种方式,是把这种互动跟ta呈现和讨论,反馈ta让咨询师感受的“舒适”和被照料以及咨询师在此的困惑和疑问,试图帮ta看到或许ta在回避什么,重复什么。

图/Pexels

另一种方式,咨询师需要遏制住自恋的满足,去感受这其中的不对劲。

如果咨询总是让咨询师很舒服,那不舒服的部分一定都由来访者承担了。

这可以引发咨询师的好奇,来访者不舒服是什么?是什么困住ta,让ta不能与咨询师呈现和工作这些部分?

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师尽可能的做到“无我”的状态,以原初母爱贯注的方式,先把自身的需要搁置在一边,去真真切切的体验来访者,像来访者早年缺失的那样,把ta当做一个小婴儿,关注ta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图/Pexels


这时咨询师不完全站在中立和节制的位置上,而是更靠近以来访者为中心,帮助来访者言语化ta的内在情绪、感受。

用咨询师自己的身体感受来访者非言语信息所传递的任何内容,并且把这些具身体验变成一种反移情的反思,跟来访者去讨论。

甚至对早期严重创伤的来访者来说,这样的工作都还是更之后的工作。

最早期的工作就是全然的帮来访者言语化ta的内在感受,帮ta标注和识别内在感受,让ta的内在感受变成可理解、可谈论的部分。

这个过程,很像重新孕育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孕育一个人的情感,帮助ta凝聚,帮助ta成型。

图/Pexels


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站在一个节制中立的位置上,就会变成一个冰冷的,没有反应的,“死妈妈”一样的角色。这对来访者来说,非但没有帮助,而且有拒绝性的伤害,变成ta早年创伤的再一次重复。

 2.自我功能更强大的来访者 

来访者的自我功能更加强大,他在某些领域可能从内而外获得一些杰出成就,常常会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单。

这时候咨询师又需要待在一个不那么节制中立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时候来访者的内心状态有一点像最早期创伤的来访者状态。

例如荣格,在这时,他体验到的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超越个人的,立足集体层面,原型层面的孤独、困难和迷思。

图/Unsplash


这些高度可能超过咨询师日常思考、体验的深度。

因此咨询师可以以更谦卑的心态,去聆听这些部分,作为一个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倾听者和见证人,帮助ta慢慢形成自身的学术思想和理念。

这个过程中,挺重要的一点是,咨询师要识别出,它与病理性自恋的区别,不要在来访者进行自己这样重大、深刻思考的时候,对来访者进行打压、嘲讽、贬低或者病理化。

这时需要咨询师节制和中立的是,咨询师需要不断挑战和突破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来访者可能对人类的某些边界问题有突破和扩展的可能性。这对咨询师容器的承载力是极大的考验。

咨询师需要警醒和扪心自问,并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反思:

“我可不可以耐受这个世界,我所既定认为的,被来访者有所突破?我可不可以忍耐,来访者突破我内心世界的确定性,带给我不确定性的极大的冲击和不安?我可不可以对所有不知道的东西继续保持好奇兴趣?”

图/Unsplash


节制和中立适用的来访者


节制和中立非常适用于一些来访者:ta的自我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功能。这个时候,来访者相对来说想要在现实生活中谋求更大满足。

他会跟咨询师进行一种你来我往,有如拳击比赛的切磋,或双人舞的互动。

图/Pexels


这时,需要咨询师以一种更“有我”的状态跟来访者对话。咨询师需要彰显自身存在感,表达他与来访者不一致的部分。

这些不一致,是适当的挫折,帮助来访者更好的分化,把咨询师不再当成跟ta共生的一体,而能发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

通过讨论和理解差异,来访者能够扩展对世界的理解,扩展对自我的认识,扩展自我的边界。

这个阶段,咨询师可以保持中立开放的态度,但同时也可以去分享个人差异性的感受,比如在咨询过程中的反移情,咨询师观察到了来访者的哪些反应,以及来访者带给咨询师什么感受、体验与想法。

这样,咨询师与来访者情感不一致之处的互为补充。

基于中立节制的立场,咨询师需要把握,既可以分享差异,也不强迫来访者必须接受,承认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而是允许让子弹飞一会,和而不同地共处。

图/Unsplash


节制和中立是工具,而不是紧箍咒


咨询工作中,任何条条框框标准,对咨询师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所带来的影响。

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并不应该变成咨询师头上的紧箍咒,让咨询师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越界,有没有犯错。这反而会阻碍了创造性空间的营造。

在很多时候,作为咨询师,我们的确会受来访者投射性认同的影响,掉入所谓的“咨询陷阱”里。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不犯任何错误。

图/Pexels


重要的不是不在咨询中犯错,而是在咨询的每一次穿越边界,突破设置的行为,能够被标记,回过头咨询师能够反思,并且把反思的内容以生活化的语言,带去跟来访者讨论,创造咨询关系中的重要互动和关键时刻。

作为咨询师永不犯错,是最大的过错。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做什么对来访者一定有用,做什么一定没用。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以内在思考的内心活动阻碍我们进一步通过现场反馈,施加给来访者此时此刻的影响。

诚然,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判断,预判干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但必须承认,在效应发生之前,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控任何干预对来访造成的实际影响。
可以松一口气的是,作为咨询师,我们并不是全能的,咨询师的规则也不是全能的。

很多时候,咨询师所谓的失误,恰恰能够让来访者穿越咨询师的职业面具,看到咨询师这个鲜活的人本身,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相遇时刻,往往会变成咨询的转机或契机。

图/Pexels


在我看来,做一个严守规则和设置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师,并不是一件最吸引人的事。我可以以家庭治疗理念、精神分析理念、人本理念、叙事理念,儒释道理念等不同的理念进行工作。

它们只是我作为咨询师的咨询工具,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作为咨询师的这个人,是不是能够跟来访者这个人进行真正有效的工作。

工具如何运用,需要人来选择,而不是人被工具捆住手脚。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COURSE RECOMMENDATION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查看课程👇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个“在看学会运用工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