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胜平(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18级学员)
学习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碍,又会面临哪些困惑?长程训练、督导和同伴的支持又会如何对你的学习形成积极影响?
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学员张胜平在心理咨询师学习路上的苦与乐。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张胜平同学目前已毕业,持续在督导支持下积累个案。清楚的记得在2018年11月「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授《心理咨询成长之路》的兰菁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举了个例子说:「如果一个咨询师连续见了几个创伤的来访者,咨询师产生了倦怠,把自己封闭起来,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害怕自己情感受伤」。在当时因为正在进行着一个创伤个案,有被来访者移情想逃走的经历,所以对这句话感受很深。没想到在几个月之后自以为咨询渐入佳境,自信心爆棚的时候,危机悄无声息的就出现了,还差点就结束了咨询师生涯。正是这句话的启示下,并使用其他课上老师传授的技能,逐渐帮我走出了这次关乎职业生涯“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如果是能意识到的困难,其实克服起来并不困难,你总会找到办法。而真正的危机就在于最开始我并没意识到这是危机。
初遇危机——“我的初衷去哪里了?”
在参加「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的同时我已经在其他机构里实习,并在督导的指导下接触一些个案。故事发生在正式接个案第10个月的时候,自以为已经经历了一些咨询的困难时候并坚持了下来。甚至接了有创伤问题的来访者,当时觉得取得了些成果,自信心爆棚的时候。
但同时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眼前被大雾笼罩看不清前方的感觉,又像是自己的手脚被一层薄纱盖住了,自己有力气却使不出来。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开始找个人体验师稳定的进行一下个人成长。以前只是断断续续的进行。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意识中虽然觉得一切顺利,潜意识看到了我已经处在困境中了吧。多次个人体验之后,我觉察到做咨询开始不能让我觉得满足了,希望有更大的平台和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之后我发现自己不愿意接咨询了,不想见来访者,而是开始思考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觉得满足。
同时这个时候正好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初级阶段的理论课结束,开始热线实习的时候。同学们在督导小组中积极参加督导讨论。而我却很回避,把自己报个案督导的时间调到最后一个,逃避接热线。每次一想到要共情来电者和来访者就很不情愿。头脑里就会立马冒出一个抗议的声音:陪伴来访者的时间,我可以干点其他事情,创造更大的价值。
他们的人生与我何干?能帮助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听他们絮絮叨叨讲自己故事,陪他们成长的时间还不如好好陪孩子成长和家人……
记得半年前,在「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课程开始前被老师面试问到做咨询的动机时,我说每次跟来访者工作看到他们的变化,觉得特别满足觉得自己的生命特别有价值。
老师反馈说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两眼放光神采奕奕,跟说别的事情时候不一样。之后不止一个老师提到过我在分享咨询感受时很有神采。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真爱的职业,同时畅想自己为此而奋斗终身。而仅仅半年时间,我居然背叛了自己的初衷。
回想过去,我经历过很多困难的时刻。从最开始的慌张,不知道如何接来访者的话,思绪完全被来访者带走。面对强势的来访者的不断攻击自尊自信心受挫并重建。每次遇到困难,我都告诉自己是经验不足和认知限制引发了不好的感受。然后找督导,做个人体验,进行自我成长帮助自己不断的加深自我了解,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每一次都不容易,是心中那个助人梦想让自己一次次面对挑战的时候选择坚持,相信我可以做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并因此而骄傲。但这次动摇的却是这个坚持的理由。我真的爱这个职业吗?
真爱为何这么不堪一击?
我的真爱到底是什么?
我还要坚持吗?
一连串的问号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同时又因为自己的背叛而自责。
助人动机消退——“何去何从”
之后我发生了攻击咨询师的故事。这件事把我的情绪带到了低谷。在这次互动中,我体会到咨询师的抱持并要提供这样的一种矫正性体验对来访者才是有治愈性的。虽然我被治愈了,但是我却不想治愈别人。一想到我要承受来访者的攻击还要不发火,还要表现出共情理解和接纳就觉得太痛苦了。
“我真的需要这么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长吗?”
“我到底因为什么在坚持?”
“我为什么要助人?”
越来越多的自我怀疑和困惑,让我觉得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曾经超级强大的超我一直不允许我做出抛弃来访者的事,一个合格的咨询师是不会做出抛弃来访者的事情的,我抛弃来访者意味着我是不合格的不优秀的。而这会引发我的低自我认同。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灾难。对自己能力的幻灭。但那天我觉得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了,也不想坚持了,找不到坚持的意义了。于是诚恳的与来访者说明因为我个人的原因,需要暂时休息,不想因为自己的议题影响到咨访关系和咨询效果。对于什么时候能恢复我不知道。其实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也许不会恢复了,“暂时休息”只是一个委婉的拒绝来访者的说辞,因为我依然不敢直面自己抛弃来访者的这个决定。
好像从此决定我的咨询师生涯就此结束了。我要开始去寻找重新燃起我价值感的事情了。之后我开始回避找督导讨论,回避个人体验。不断强化自己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不是我能力的问题,只是我觉得咨询师不是我的“真爱”。所以像以往那样通过改变自我认知是解决不了的。甚至去找朋辈小伙伴验证大家都会提到这个问题,坚持不下去是正常的来安慰自己。退掉了所有已经报名了的工作坊,甚至想把简单心理的课程也停掉。现在想来,很感谢简单心理这样的设置帮自己坚持了下来。短暂的休息之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可以燃起自己斗志的事情,然而这种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快。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并没有做咨询时那种内心充实满足的感觉。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想知道。并不断跟自己说,我依然觉得做心理咨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目前我需要继续寻找可以在经济上和自我价值感上满足的事情。同时安慰自己,咨询师的情怀在现实面前不不堪一击。完成了这些之后,我才有更丰富的经验面对来访者类似的议题。
发现自己——“我的pattern是什么?”
就这样一直逃避了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其实心理一直不痛快。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基础技术》这门课上Dr. Ming老师提到的pattern,即一个人的固有行为模式。我隐约觉得发现了自己的pattern。之前我在原有的工作岗位停滞不前,我告诉自己是因为那不是“真爱”,如果真爱我完全可以做好。然后为了寻找真爱接触到了心理咨询,并爱上了这个职业。在浸泡了两年之后,我再一次告诉自己这也不是真爱,我需要放下这个职业,再继续寻找了。“是真的不爱现在的职业了?还是这就是我的pattern?”我找不到答案,依然拒绝寻求帮助。我害怕找到督导之后,督导告诉我这就是你的pattern,你要克服。之后我就又要继续接来访者了。直到团体督导要开始了,老师要每位同学都准备发言。在没有了来访者的期待和催促,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觉得自己稍微恢复了些。
我终于决定把咨询师职业倦怠这个话题抛出来,看看老师怎么看待,我想知道老师们们坚持了十年二十年的理由,想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清楚的表述自己最近的困境,我决定演练下先写下来,省的语无伦次让老师抓不到重点。每写了一段之后自己就回看一遍。每次回看都觉得各种思绪乱飞,前言不搭后语。然后突然想到了《心理咨询基础技术》这门课上,Dr. Ming老师多次示范如何共情,发现来访者表述下隐藏的情感和感受。加上热线培训课程上老师提供了很多例子,让我逐渐加深了对共情的理解。于是我决定把自己写下的内容当作来访者,自己试着去共情这个“一直逃避自己问题的来访者”。反复不断的回看自己凌乱的思绪,不断的总结反馈纸上那个“来访者”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竟然帮助自己理清了思绪,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曾经的助人动机是我内心的一个投射,原来我是在帮助自己。从最开始把自己神化,以为自己在用情怀作咨询,像行善积德一样在做一件无私的善事。看到来访者在自己的影响下,慢慢的变化,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恋情结。现在觉察到那时候内心潜意识觉得自己其实是处于比来访者高的位置的,像布施一样。
这种布施也极大的满足了自己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中没有满足的价值感和自恋。并为自己找到了开脱的理由,之前的职业不如意原来是因为不爱。
我自己也开始相信终于找到了真爱,我的终身宿命是助人。我找到了真爱就意味着我的人生就此可以大发放异彩与众不同。虽然我在意识层面并不承认,甚至遇到把自己神化的同行自己会瞧不上。想到在工作坊听到名师的一句话:自己厌恶的其实是自己潜意识里想要的,只是那个超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在进行打压。是啊,我其实一直在神化自己。直到自己跌入凡间,发觉我拯救的是自己,发现自己其实很平凡并且世俗。或者说是内心不愿意接纳自己的世俗和平庸,不愿意接纳我其实很普通。因此开始怀疑,到底哪个是真实的自己。好像只有用情怀工作才能说明这份职业的与众不同,进而衬托自己的与众不同,来满足自己与众不同的自恋情结。之前把自己一直未满足的情结投射在这份职业中了,进而神化了这份职业。直到自己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只是众多职业的一种,自己也没什么与众不同,一下子幻灭了。
原来我耗竭了。兰菁老师提到「如果开始逃避了,可能就是自己觉得自己耗竭了,本能的自我保护会选择逃避和封闭。」真的自己耗竭逃避的时候,自己并没有立即意识到。或者说并没有意识到它竟悄无声息如此早的就发生了。在最开始接咨询的时候,我带着迫切的成长动机与来访者咨询。那时候咨询真正受益的是我自己。虽然经济上受益不多,但是咨询技巧的提高,不断发现自己未知的部分并不断完善自己,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受益大于面对各种挑战带来的消耗。而现在微薄的资费和情感的消耗让我觉得消耗远远大于收益了。怕这种消耗让自己变得苛刻,让双方受损,与其那样还不如回避。所以我开始逃避,甚至封闭自己。不愿意被任何人介入。这个时候Dr. Ming老师上课提到的概念帮助了我,就是「投射性认同」。回顾这个过程,我在最开始做出“抛弃”来访者的决定。而这却是来访者实际生活中一直遇到的困境。而我为什么会觉得耗竭抛弃来访者呢?我突然觉察我落入了与来访者一同编织的陷阱。
比如在咨询中不守时,经常超时;来访者迟到了我会主动帮助她追加时间;在微信上解答来访者的困惑;为了方便来访者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时间表,甚至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面对来访者的质疑,即使很生气,我依然忍气吞声故作轻松。
我不断的向来访者妥协,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我是一个好的咨询师。
在咨询的初期,由于我内心对咨询师神话般存在的投射,正好切中了来访者对我的期待和控制,潜意识里觉得一个有情怀的咨询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是不会被挫败的,是神一样存在的,我可以给她想要的东西。我们合谋了这个陷阱。我被这种强大感包裹着,享受着。由于来访者无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逃避内心成长的责任,而把这个责任推给了我,把成长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觉得我很强大,可以背着她一起走,并对此充满了期待。巨大的消耗让我无法再承载这么多期待,我开始感受到来访者投射而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而我又不愿意接纳自己因为无法满足来访者所产生的挫败感,这将引发我“不是一个好咨询师”的焦虑。为了逃避焦虑,为了避免不断的消耗,我抛弃了来访者。理清了这些之后,我想到了督导老师告诉过我,「咨询师的个人因素在咨询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该担的责任就担,不该担的不担」。更加认识到来访者是否改变与我关系不大,能承载期待的只有来访者自己。我开始逐渐明白了咨询工作中,为什么自己一次次突破设置超时,为了迎合来访者,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都是因为害怕来访者觉得我是个无能的咨询师,帮不了她,产生失望感,进而引发来访者攻击,因此我会自我怀疑,引发自我不认同。自己没有做到在咨询中呈现真实的自己,而是用一种神话的形象塑造自己。反而把自己困住了,另一方面怕真实的自己不够好,被挑剔,本能的不敢表露真实的自己。在理清了这些之后,我跟来访者进行了严格的咨询设置,恢复了咨询,并在咨询中探讨了我的这些感受,很欣慰的是因为这次危机咨询也取得了进展,咨访关系也变得更加牢固和深入了。
为什么依然坚持——“所谓真爱”
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思考和休息,我决定重新回归咨询师队伍。我再次问自己:回顾了入行以来的日子,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自由,感动,美好这些都真实的发生在我的内心中。内心曾经的焦虑不安,困惑在个人体验中一点点被看到被治愈。我愿意把自己获得的善意和帮助传递给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更多的人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体验生命之初的美好。这个过程中有单纯助人的初心;
有挑战并跨越自己认知极限后的喜悦;有不停发现未知自己的好奇;有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有内心不想被困难打倒的坚持,想打破自己pattern的决心;
还有想给孩子一个表率;还有没发现的,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发现的。没有了之前那个内心因为想帮助自己而投射出来的强烈助人动机,反而能让自己看到真实的来访者,倾听来访者的心声。我不再觉得来访者需要我的帮助,也不会再影响到来访者,让他们认为只有我才可以帮助他们,而是把这项责任还给了来访者自己,让来访者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帮助自己的能力。我想做的就是好奇的倾听每一段故事,和来访者一起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之旅,发现她内在更多的潜能来帮助自己。
图/Pexels
最后我想到团体督导的时候,艾陵老师对于我的疑问的回答,她说「那些心理大师也是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超越了自己的成长困境,进而对人类的理解和发现作出了贡献」。我想不管是什么职业,想要成为专家都需要这样一个不断面对挑战并克服的过程。这次的危机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未来的路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在执业当中发现自己开始封闭自己了,可能意味着耗竭了。可以选择暂时休息调整自己。
真正能帮助来访者的是来访者自己,不要过多承担来访者的责任。
持续的督导、个人体验、朋辈交流会对克服困境很有帮助。在我决定放弃的时候,看到遇到同样困境想放弃的小伙伴,觉得自己不孤单,终于让我接纳了自己。
上完了课也许你会感受没有那么深刻,不用担心。学到的内容其实已经都在你的心里了,某个关键的时刻会跳出来帮助你。
参加一个长程的培训真的很重要,对自己是一个提高,同时也是一种考验。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对各种理论的理解,能快速帮助自己察觉到咨询中发生了什么。
简单心理 「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3春季班正在招生中。如果你有一颗助人的初心,想像他们一样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欢迎前来报名。👇成为心理咨询师,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