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比昂:从经验中学习

张亦弛 简单心理Uni 2023-08-01

本文字数3700+|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


文|张亦弛(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最近一年,不知不觉地反复阅读Esther Pelled的一篇文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Bion’s concept of reverie and Buddhist meditation》。每次阅读此文都有一点不同的体会。


阅读心理学或精神分析的专业文章一定要从职业的背景里去理解,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说“我懂,我懂了”。比昂所说的“从经验中学习”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它不是简单的“熟能生巧” 或“吃一堑长一智”。


领会“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


比昂的“从经验中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系统(由很多思想组成的一个流动的体系)。


你必须花时间去阅读比昂说的“无忆无求(no memory no desire)”,“阿尔法功能(alpha function)”, “阿尔法/贝塔元素(alpha/beta elements)”,“醒梦(reverie)”, “欧,终极现实(O)”,“网格图(the grid)”,“容器/被容纳(container/contained)”等相关临床理论。


图/Pinterest


人性和人心都非常复杂,有用的临床理论自然也会很难懂,这是正常现象。作为一个治疗师需要做的是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去阅读,去体会。坚持不懈不是要你一次读很多,而是一次读一些,然后给自己时间去体会。


比昂本人说过了:有时作为治疗师的我们很迷茫,不知道治疗室里正在发生什么。迷茫中是“信念(act of faith)”在引导我们(请不要把比昂说的“信念”单一地理解成宗教信仰)。学精神分析也是一样,你要有一点信念和在迷茫中的信心,不然你迟早会迷失方向。


不迷茫,哪来的领悟与思考?说自己什么都懂,一定能把来访者治好的治疗师都是骗子。这些人昨天读一下比昂,今天就称自己是比昂派并试图在治疗室里去运用。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能力静下来读书、思考。所以不是去神话比昂就是去抹黑他。


心理治疗永远是一个探索情感情绪的过程。


图/Pinterest


在开始说“从经验中学习”之前,我希望分享一下历年来我阅读比昂的体会:一开始读比昂,我觉得自己懂很多。但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自己懂得真的很少。


理解“从经验中学习”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比昂“从经验中学习”局限的理解:


 1. 建立在心智的忍耐力(tolerance)之上 


心智的忍耐力指的是:


可以去把来访者的情绪接进内心,进行消化,然后给予反馈;治疗师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自己的迷惑,不去干扰这种“不知”“不解”的感觉。


忍耐不是去逼迫、强迫自己接纳,而是一种心理自然流露的能力。去逼自己接纳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逼自己本身其实就是缺乏忍耐力的表现(强迫、逼迫是不能忍耐情绪而做出的行为,发泄受压抑的情绪)。


 2. 忍耐情绪 


“忍耐”背后有很多秘密。


忍耐力是多些弗洛伊德说的“现实原则”,少些“快乐原则”(但这不是说多就能多,说少就能少的。这是建立在人格成熟度之上的)。比如:


  • 在治疗室里盲目地去套理论,就是建立在快乐原则上的。这样做是出于“心急”、“心慌”、“不能接入来访者”、“怕麻烦”而希望简化治疗内容的举动。

  • 压力大了就去打人、摔东西、过度进食,都是建立在驱利避害的快乐原则之上的。


所谓从经验中学习其实是一个忍耐的过程。不能忍耐就会走向快乐原则——急切地希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图/《小公女》


我在这里不是说快乐原则不对。是人都希望享乐,幸福的享乐是能够感觉到快乐的心理能力。我在这里说的快乐原则更多指的是病理的方面——用满足快感来躲避心理问题。


过度的快乐原则(寻找兴奋,快感)的问题就在于:它只能一时满足需要,或逃避问题。但长期来看,它不能治疗心理疾病:比如一个人用手淫来缓解焦虑,那么ta总是要去用手淫来应对焦虑。


但ta不久就会发现,其实手淫越频繁,之后越焦虑。如果只是去满足生理需要,适当手淫是健康的。但因为无法承受焦虑而过度手淫就是病理。


再拿手淫为例。所谓去忍耐,就是在手淫之前察觉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并试图将其留在心里,不匆忙地去做出行动。


如果一个人能把情绪放在心里而不去逃避与发泄。时间久了,ta就能从经验中学习(情绪自己学习自己)。“经验”指的是留在心内的情绪,情感体验:比如焦虑,疲惫,抑郁等。学习到的是对留在自己心里的情绪得出的领悟。这种学习到的领悟是在经历自己情绪中获得的。


图/《燃烧》


心理问题要得到真正的解决,必须要有“把情绪放在心里,不去发泄、逃避并让其察觉思考自己”的能力(这种思考指的是在情感层面的无意识思考,而不是理智地在脑袋里反复咀嚼)。简单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冲突,与做出所谓的反移情解析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反移情解析是建立在接纳,消化来访者的情绪之上的。一个来访者有没有被治疗好,不取决于ta还有没有心理冲突,而是看ta是否有了一些感知、处理、消化自己的冲突或强烈情绪的能力。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欠缺的忍耐、消化力,只能从治疗师的人格那被内化。内化心理功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治疗师的忍耐力要足够的好才行。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把“手淫的冲动”和“手淫之前的焦虑”接入内心,让其停留在意识层面,对其进行察觉(察觉本身就是在帮助消化与处理情绪)。


 3.把情绪放在自己心里 


去感知,去消化。消化后的产物就是学习到的东西。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治疗师会说:“哦,我懂了,我明天就在治疗室里去把来访者接入内心,消化ta的情绪,然后给予反馈。”


你要真这么说,比昂和我就哭了。


如何忍耐内心的情绪?


比昂运用了母婴关系来描述这种忍耐力。他说:妈妈接纳婴儿那些暂时还不能消化的情绪,帮助婴儿消化并给予反馈。他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相对健康妈妈的情感能力。这种消化能力是妈妈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可以被学习与模仿的技术。


图/《编舟记》


那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比昂不是可以被学习和运用的临床技术, 那读比昂有什么用?我希望告诉你的是:能被学习与运用的技术在临床中有时有一点用,但很多时候几乎没用。一切被刻意去运用的技术都是徒劳的,因为来访者无意识层面会知道这些是假的、装出来的。


在临床体系相对成熟的后期,比昂谈了很多“神神叨叨”的、不能“去做”“去运用”的临床理论:O-K转换、L-H-K链接、无忆无求、reverie、阿尔法功能、贝塔元素、容器、容纳......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比昂的这些理论只是意识化后的,对内心感觉与心理功能的描述。这些理论说的是一种心理能力的不同层面。意思是:当有了这种心理能力,O-K会自然转换,L-H-K会自然链接,reverie的心状会自发地呈现,容器会自然地去容纳。


那你还是会不解:那到底怎么样才能拥有这种忍耐力(忍耐、察觉、消化情绪的能力)?比昂暗示的答案有两个:


  • 爸爸妈妈给的。爸妈本来就有解决情感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与父母生活中,内化了忍耐力;

  • 通过治疗师自己的长期个人体验(治疗师被分析),人生体验,治疗经历,阅读与针对无忆无求的长期练习而获得的。


图/《编舟记》


比昂描述了忍耐能力的很多面,但是他只说了一个可以去锻(修)炼这种能力的方法:无忆无求(no memory no desire)。他说:在治疗室里,如果咨询师发现自己在想理论;在想晚上回家吃什么;在想治疗什么时候结束,治疗师一定要努力去将这些杂念排除掉。


比昂对“无忆无求”非常执着,但其实他根本没有把“无忆无求”说清楚(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真的很难说清楚)。他在晚年说到:治疗师要励志去排除杂念,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去尝试。


但是有一些内省力的治疗师会发现:希望去排除杂念本身就是一个杂念。如果只在治疗室里与杂念做斗争,那么治疗师根本没有心力去倾听与接纳来访者。


比昂都没有说清楚,那该怎么办?


第一个办法就是去做长期的个人体验。在和一个有一定忍耐力的治疗师的长期情感互动中,一个人是有可能慢慢内化忍耐力的。


第二个办法就是内观、正念、禅修、冥想。其实佛学四圣谛与禅宗针对忍耐力的解释与修炼办法,比比昂说的要详细得多。


这两种疗法可以同时运用。精神分析与正念的结合疗法其实在1980年代或更早就有人提倡(比如美国的Mark Epstein医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察觉自己情绪的能力过于薄弱,我还是建议ta先去做长期的心理咨询。


当从心理师那内化了一些察觉内心强烈情绪的能力后,再开始正念比较好。因为察觉情绪能力过于薄弱的人,在正念过程中很难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了有时也无法忍耐(很快就躲避或排泄掉了)。


图/《哪啊哪啊神去村》


从经验中学习,是忍耐内心情绪,并让情绪在心里自己思考自己。


“让情绪自己思考自己”的意思是:真正的情感领悟是一种貌似自发、内生的感觉,而不是努力思考而生的。我们可以或需要去做的只是把情绪留在内心,ta自然会生根发芽。


(注:心理治疗和正念都不是万能的,精神疾病还是需要用药物治疗。)


封面图源:unipsico RIO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今日福利 

参与抽奖

可得《简单心理:向内看见》图书一本


🌟把Uni设为星标

点击关注👇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亮在看
理解“从经验中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