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灌篮高手》看愤怒、哀伤与自我接纳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陶玲玲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1年春季班的学员,目前在高阶实习期。「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项目包含理论学习、实习、督导以及地面集训,我们期望通过2年,近600小时的学习培养出具备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最近,《灌篮高手》电影版热映,为许多90后带来了一波回忆杀。陶玲玲同学以电影中的宫城良田为例,解析了与愤怒、哀伤、自我接纳相关的内容。
电视剧版的《灌篮高手》播放的时候,我正在读高中,一晃二十多年,昨晚我和家人一起去影院看了电影版的《灌篮高手》,有了新的体验。
宫城良田是身高不足170的后卫,父亲早逝,哥哥在一次出海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当初父亲去世的时候,在哥哥的支撑之下,他走出了丧亲的阴影。可是现在哥哥也去世了,没有人可以再支撑那个小男孩了。
篮球,唯有篮球可以让他感受到和哥哥的联接。但是,篮球却无时不刻不在告诉他,他的先天条件,与哥哥相距甚远。
于是,他穿上哥哥的衣服,带上哥哥的护腕,幻想自己可以成为哥哥,仿佛这样,哥哥就没有死去。
这一细节,让我联想到了关于丧失,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否认”,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所爱客体的失去。
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写道:当出现丧亲时,人们会出现精神极度痛苦的体验,以至于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就像不愿接受亲人已经死亡的现实一样。
好在宫城良田的母亲将他拉回到了现实,让他脱下哥哥的衣服,直面哥哥的死亡。
在强烈的丧失的痛苦之下,宫城对着大海怒喊“你骗了我”。终于,他表达出了对哥哥离世的愤怒,那是被抛弃后的孤独和委屈所带来的愤怒。
哥哥答应过会教他打篮球的,可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打球,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是的,这是人们在丧失之后的第二个反应:愤怒。
但哥哥已经死了,他对哥哥的愤怒已无处表达,所以他打架、飙车、受伤。他写道:妈妈,很抱歉,活下来的那个人是我。
看到这里,我的心莫名的疼,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很清楚,他将攻击转向了自身,并陷入了丧失后的第三个反应:抑郁。
他重回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在和哥哥一起呆的洞穴里,回忆与哥哥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嘶吼着泪如雨下。
他终于可以哭出来,终于可以允许自己为哥哥的死而哀悼。这时候,哀伤的情绪帮助他完成了和哥哥的告别,接受了丧失之痛。
影片的最后,湘北队战胜了山王队,宫城良田将哥哥的护腕取下来交给母亲,母亲说他长高了。是的,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做回自己。虽然他没有哥哥的高大和天赋,但他有属于自己的坚定和果敢。
在NBA的赛场上,他可以面对明显高于自己的对手而毫无惧色。他终于接纳了自己,成为了自己。
整部影片以宫城良田的成长轨迹为线索,最后看似良田实现了他哥哥的夙愿,实则是良田找回真实自我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在简单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中,李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愤怒的尽头是悲伤,悲伤的尽头是希望。
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丧失就开始了。我们失去了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与母体分离。
婴儿知道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悲伤,长大后的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去哭。
我们压抑自己的痛苦体验,对自己的愤怒视而不见。当愤怒之火越烧越旺的时候,我们或将其宣泄出来破坏关系,或将其转向自身攻击自己;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愤怒,为自己的失去悲伤流泪,完成对自己的哀悼。
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哀悼?
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写道:事实上,自我在这样哀伤形式下发泄后,又重归自由和解脱。
就像宫城良田那样,我们可以挺直腰杆,做回自己。
请不要忘记了,悲伤的尽头,是做回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