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学长学姐说」栏目。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今天的文章来自「简单心理Uni·CBT两年系统训练项目」的学员于笑晗同学,在课程中,她学习到了如何与正在经历哀伤的来访者进行工作,一起来看看于笑晗同学的分享吧~
「简单心理Uni·CBT两年系统训练项目」为期2年,为CBT创始人梅肯鲍姆中国首个培养专业CBT咨询师长程项目,2年的课程包括理论训练、实习、督导、案例研讨等多个科学分阶培养模式,能够多方面拓展学员的个案能力与临床经验。
PCG是指哀伤反应超过6个月,出现强烈情绪反应,生活质量功能出现一定问题的情况。
图/《诊疗中》
注意,咨询师不该把哀伤病理化,哀伤是自然的人类情感。
哀伤可以分为创伤性丧亲(traumatic bereavement)、长期复杂的丧亲、正常的哀伤过程和正常的STUGs(A sudden temporary upsurge of grief,暂时性的强烈悲伤情绪反应)。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写下哀伤日记,例如监控自己什么时候有STUGs,按照1-10分制进行打分。例如咨询师可以这样对来访者提问:如果哀伤狂潮来袭,假设它对你有0-10分的影响,现在你所经历的痛苦在哪一个位置上?0是你还能继续生活。你做了哪些应对反应,让痛苦没有到10?你需要做什么来让痛苦更低,影响最小?
延长哀伤障碍的表现体现为对逝者更多的渴望,强烈持久的渴求。渴望伴随着思维反刍、回避行为,可能会影响生者的社会功能,包括不同程度的回避、社交圈缩小、感到孤独等。丧亲者的心绪通常在两极之间摆动:丧失导向(关注丧失)和复原导向(关注未来)。复杂性哀伤反应含有各种成分,包括幸存者如何看待和评价人际关系、情景触发因素和引发的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动思维、图像、信仰和图式,这些因素会影响幸存者的行为(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和其他人的反应。这种相互关联的系列行为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可能导致向下的“损失螺旋”, 也可能会产生“恢复过程”。具体而言,哀伤与丧亲的来访存在丧失导向和恢复/复原力导向这两种导向。● 丧失导向:导向恶性循环、损失螺旋。个体反复重复的负面情绪,以及丧失的原因、后果和症状。● 恢复导向:恢复导向/恢复过程指的是基于复原力,建立希望的正向循环。咨询中需要注意提醒来访I have;I can;I am(我有;我能;我是),提醒来访TA的优势,帮助来访发现复原力。复原力导向是建立希望的第一步。
● 运用时间线技术和时钟隐喻技术进行评估,让来访进行自我监控● 罗列应对哀伤的清单:安全幸福行为,寻求他人帮助,改变和死者的关系但保持联系,制定未来方向,培养复原力思维模式等● 对来访进行心理教育● 疗愈性重述程序/空椅技术● 逐步暴露疗法● 解决基于丧失亲属关系的具体问题● 为预防复发,还可以对来访进行自我归因训练
“时钟隐喻”技术由唐纳德‧梅肯鲍姆提出,它是指把听到的故事反馈给来访者,帮助来访者意识到⾃⼰所处的困境是他们重复在做的事情。咨询师通常会将手指向想象中的方向(如12点钟方向、3点钟方向),不同方向代表困扰来访的具体事件与情境,以及来访是如何与它互动的。例如12点代表事件;3点代表来访的感受、对感受的处理方法;6点代表来访的想法、对想法的觉察和处理;以及9点代表来访最终的行为应对。咨询师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的顺序和来访讨论事件,也可以不按照这个顺序,从任意一个时钟方向开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图/简单心理Uni
通过“时钟隐喻”技术,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分析自己的积极经历,并请来访者将这些改变归功于自己,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最初,来访者会对重要他人的死亡有种不信任感,并不断进行反刍,长时间难以接受死亡与丧失,具体表现为不相信、否认死亡。持续性的反复沉思
容易受到侵入性思维的影响
产生幻觉
产生失控感
“发疯”
受到过度泛化的记忆的影响
无法想象未来
问题解决能力遭到破坏
不信任他人
持久地寻找意义
进行反事实思考(例如在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时,重复问“为什么”)
不断重演死亡情境
产生自责和批判性的消极思维
坚守无法实现的目标
......
可以询问来访,你觉得是什么造成了你现在的痛苦?你被何所困?导致这些问题并将你带入治疗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我们需要改变什么呢?此外,你觉得身为咨询师的我,可以怎样帮助你?咨询师可以通过时钟隐喻,针对来访者的想法、观点展开治疗。2)帮助来访能调节、忍耐、接纳这些情绪:通过爱和疗愈的方式重构情绪。3)在来访悲痛欲绝时刻的前中后,对ta的思维过程做分析:● 帮助ta学习如何与STUGs事件共存,将回忆变成可以分享的积极的东西,让ta与逝者建立不同的联系。● 技术:鼓励来访写日记,或写下他们所经历的丧失。
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的意愿,鼓励他们写下应对哀伤清单,并依此建立积极的治疗目标。● 技术:行为激活,即鼓励来访者从事愉快和有益的行为,并由此促成人们的成就感、掌控感,增强自尊和对抗回避。● 技术:训练来访重新思考的技能,或鼓励其进行正念活动。来访可能常常对未来感到焦虑,或对当前的丧失感到抑郁。因此,咨询师需要同时进行评估和治疗,运用提问的艺术。例如,可以问来访者以下问题。● XX是如何改变你看待生活、世界和未来的方式的?● 你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改变了吗?XX让你失去了什么?咨询师应鼓励来访者重新参与活动,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例如体育锻炼或相关的参与性社会活动,帮助来访走出不活动、退缩的状态。另一个认知重组活动是要求来访者分享他们与死者关系的“故事”,以此来重申和重组他们与亲人的依恋。 5. 自我归因训练,或帮助来访者将变化“归因于自己” 讨论来访者从治疗中得到了什么,如果有的话,有哪些“未完成的事件”和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讨论今后寻求帮助的可能性。● 来访者在进入治疗时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有什么变化?● 来访者的“故事”是如何改变的,伴随而来的新技能和新身份是怎样发展的?还有两个方法可以提高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复原力水平,那就是分享其他来访者提供的应对意见的例子,以及向来访者询问ta可能从事过的基于“RE”活动的例子。RE是“重复(re)活动”的简写,当来访提到“重新开始做xxx”这样的词语时,咨询师可以对此进行标记,例如来访过去会回避改变,而不是承诺改变,而现在重新开始跳绳、跑步、下棋等活动,这样的RE行为/活动可以增强复原力。
有复原力的人倾向于讲述救赎的故事,就是“坏的事件中产生了好的结果”;相比之下,陷入“损失螺旋”的人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如“好的事件中产生了坏的结果”。
● 让来访想象,Ta会给自己什么建议,以及进行怎么样的对话?(帮助来访寻求内心的安慰和支持)● 考虑为什么来访与逝去之人的关系如此特别?(回忆和分享他们之间的美好回忆和感情)改变来访的故事,或改变他们和自己的内部对话。哀伤不仅是丧失和思念的反映,也是爱和感激的表达。2)使用个案概念化模型,挖掘来访者的优势,帮助来访探索、表达ta的悲伤和丧失。让来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感。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从来访者的信仰进行切入,以实施干预措施。3)针对目睹哀伤事件的儿童,可使用创伤聚焦的认知疗法(TF-CBT),工作流程可以用PRACTICE(practice 实践)来助记。
以丧亲的儿童来访者为例,咨询师需要和儿童来访以及家长一起工作。如果将咨询次数设置为12次,前1-4次,需要做PRAC,进行心理教育,教授父母育儿技能,进行放松训练,教授腹式呼吸。中间5-8次做TI,一部分用来进行创伤陈述和处理,让儿童讲述丧亲事件的故事,咨询师给予回应,一部分是逐级暴露,步步前进。最后9-12次做CE,需要联合父母,结合亲子会谈,重点是提高安全性以及关注儿童未来的发展。
图/《明天,妈妈不在》
运用上文所述工具,来理解来访的哀伤体验是怎样的:例如来访的哀伤程度、反刍情况、回避行为程度,是否干扰到日常功能......由此判断这个哀伤反应是否为干预的重点。咨询师可以利用空椅技术,引导来访讲述自己和他人的故事。针对不同人群,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应对哀伤的方式:祈祷、艺术表达、举办反思仪式...... 3. 面对因担心亲人去世而焦虑的来访,可以怎样开展工作? 首先正常化来访对重要亲人可能死亡的担忧和焦虑,然后询问这些焦虑感受是如何影响ta的生活的,而这是否会干扰重要的生活目标。可以询问来访,ta在多大程度上会把这种情绪看作是一种问题。从0-100分进行风险评估,ta在多大程度上确信,ta担心的情况确实会发生?可以与来访具体讨论焦虑的时间、地点、强度和时间,并教授来访灵活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做好情绪管理。
走出丧失之痛并不容易,请咨询师多一点点耐心,带着来访一点点地往前走吧~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