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些年,正在消失的123样东西,看哭无数人...

2017-01-10 -- 华少 华人烘焙咖啡餐饮内参



春节将近,最适宜煮酒夜话。你有好酒,我有故事,华人君今天要和大家聊聊情怀~...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高楼大厦崛起、火车地铁铺陈遍地的时候,有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了…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何在?在发现我们终将一无所有前,失去的都是人生,拥有的都是侥幸啊…



消失的14个身份证号



南市区 310102(与黄浦区合并,绝版)

卢湾区 310103(与黄浦区合并,绝版)

闸北区 310108(与静安区合并,绝版)

吴淞区 310111(与宝山区合并,绝版)

南汇区 310119(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上海县 310221(与闵行区合并,绝版)

嘉定县 310222(撤县设区,绝版)

宝山县 310223(与宝山区合并,绝版)

川沙县 310224(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南汇县 310225(后设区与浦东新区合并,绝版)

奉贤区 310226(撤县设区,绝版)

松江县 310227(撤县设区,绝版)

金山县 310228(撤县设区,绝版)

青浦县 310229(撤县设区,绝版)




消失的66个上海词汇



消失的住处

一逮东西向的联排屋

东笃底叫“东山头”,西笃底叫“西山头”;

一排三个单元叫“三间头”,一排九个单元叫“九间头”;

单元里面再分:

前房间、后房间、前天井、后天井

东厢房、西厢房、三层阁、亭子间

灶披间、马桶间、后楼梯、后阳台



灶披间


消失的家具

五斗橱、夜壶箱、八仙桌、

长板凳、方矮凳,小矮凳、竹交椅、

三泡台、梳妆台、玻璃橱、博古架。



消失的打招呼

弄堂里,日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舍隔壁,一般讲“晏歇会”。

如果约好了下次的碰头辰光,那就“明朝会”、“后日会”,

年前散伙则讲“明年会”或“开年会”。 

生活当中,吃不准的事情总归比吃得准的事情多得多,

所以上海人还有一句万试万灵的“改日会”。



 

消失的称谓

小苏州、老山东、小皮匠、老裁缝、

新嫂嫂、老爷叔、新倌人、旱鸭子、

过房爷、过房娘、小懂经、小诸葛。




消失的绰号

大块头、斜扁头、铲扁头、旱鸭子

小眼睛、塌鼻头、大嘴巴、烂苹果

眯起眼叫“睏弗醒”或者“天弗亮”




消失的脏话(此处应打码)

臭瘪三、小赤佬、十三点、神经病

戆棺材、寿棺材、老不死、小菜皮

阿木林、馋痨坯、小敨乱、轻骨头




消失的8种味道



马头牌冰棒


被吃货们誉为“童年的哈根达斯”的马头牌冰棒是不少老上海的童年记忆。



擂沙圆




擂沙圆在上海几乎已经绝种了,听说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乔家栅点心铺经营的擂沙圆更是上海最正宗的擂沙圆,想要吃的话,只有来上海才能吃到,要是去别的地方,你就是再有钱,也没地儿买去。


爆米花



爆炒米花的人,印象中是个老爷爷,只要开始生炉子,弄堂里的小孩就开始骚动兴奋起来。“炒米花响喽!”现在虽然爆米花配电影经常吃,但是再也没有闻到那种香气。


麻糖


小时候每当听见有节奏的锤子和铁片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高兴的找父母要钱去买,买一块半天都舍不得吃完,而现在有几个小孩子还知道。


生炒热白果



旧时上海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吃。小贩一边用上海话高声道:“生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即钱)买×颗。”一边用锅铲在铁锅内翻炒碎瓷碗片弄出响声,再现炒现卖。


老虎脚爪



年轻一代的上海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闻所未闻。它是老上海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香脆酥松,价廉味美,老上海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钟。


上海麦乳精



那时,上海人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都要放一罐麦乳精,客人来了,给人泡一杯麦乳精那可比上好的茶叶还要有面子。自家的小孩子都舍不得给他喝,难得给喝一杯,也泡得淡得只有一丁点甜味儿。所以那时的孩子都有个奢侈的愿望——干吃麦乳精!


幸福可乐



1979年3月9日晚,上海电视台正转播一场国际女篮赛,中场休息时,插播了一条电视广告。画面上,著名男篮运动员张大维和其队友在一场激烈比赛后,举起标示“幸福可乐”字样的饮料津津有味地喝起来。生产“幸福可乐”的上海汽水厂就成为时代“弄潮儿”。


消失的10种老行当


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弹棉花


弹棉花,真是一门老行当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但弹棉花的行当为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实惠与方便,则是难以磨灭的。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


                                             补锅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修棕绷



听到啊呦啥旧额哇额中邦懂邦修伐,不需要去张望,就仿佛能看到一个背着一大包棕绳的人走进了弄堂;由于修棕绷的绍兴人居多,因此,这声吆喝常常带着“绍兴大板”的味道。


狄种生意


狄种生意,主要是江苏苏北地方宁(人)做格比较多。狄格也是个老行当,换伞骨、补伞面、修皮鞋。搞熟勒,就会立勒弄堂口外头。


箍桶匠


如今,抽水马桶和现代浴缸,老早代替了老旧的木制品,洗脸盆的材质也换了好几代。市区里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


拨浪鼓小贩


为招徕顾客很多小贩用拨浪鼓。拨浪鼓的声响,伴随了阿拉小辰光的童年记忆,很多人都曾用破烂换过印模、玻璃球,用牙膏皮、知了皮换过石笔、别针……


磨刀匠


“削刀~~~~磨剪刀唻……”这是弄堂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弄堂里,穿来穿去的身影。


卖“栀子花”的老大娘


上海街头有一道风景,那就是苏州阿婆卖栀子花白兰花。一种是叫卖,一手提着花篮,一边在喊:栀子花~白兰花!一口嗲答答糯叽叽的苏州话,在弄堂里响起,好像还带着花的香味。

消失的6个上海品牌


蝴蝶牌缝纫机


七八十年结婚,要配备的嫁妆,除了永久牌自行车,还有蝴蝶牌缝纫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大多家庭都自己买布回来做衣服,那个时候最喜欢穿着阿娘做的新衣服去上学了!


海鸥牌相机



那时家里要是有一台海鸥相机,就相当于现在家里有一辆宝马。它是六七十年代最时髦的数码产品,老百姓要买一台海鸥相机,要花去好几个月的薪水。


民光被单



网上曾经掀起寻找“国民床单”的活动,而这款每个人家里都有的老床单就是由上海民光被单厂生产的!它的品相好,质量过硬,足足能用上30年!


上海牌手表


上20世纪70年代,上海牌手表要凭票购买,可见它的魅力与实力。作为“老三件”之一的上海牌手表,至今仍是品质和经典的象征。

三五牌台钟


在当时大多数的上海家庭中,三五牌台钟算一个家里比较奢华的装饰品。一到整点,台钟就会响起“当当”的钟声,沉稳、响亮,寂静的时候能传得老远。


红灯牌收音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上海年轻人结婚很时兴“三转一响”。所谓“三转”指的是车轮会转的自行车,飞轮会转的缝纫机,以及指针会转的手表,而一响则是指会发声的收音机。


消失的4个上海地名


八仙桥


八仙桥,现在既没路牌,又没站名,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大多都知道,就在西藏路、青年会这一段。1917年大世界建成,这四座“八仙桥”也拆除,至今在世上只有人们记忆中的“八仙桥”。


泥城桥



这恐怕是只有老上海才知道的地名了。西藏路桥,原名泥城桥,亦称新垃圾桥(垃圾桥,即现在的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的一座桥梁,南接西藏中路,北接西藏北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蒙古路。著名的四行仓库即位于该桥北端的晋元路上。



大自鸣钟


区别新、老上海人的一个方法,就是听伊哪能说地址:小青年喜欢说“什么路、几弄、几号”,老上海欢喜直呼“里”、“弄”的名字,还会直接说附近的地标。大自鸣钟,不是一座钟,而是两代上海人心里的一个符号。


卢家湾


这里原为肇嘉浜的一个s形河湾,是上海法租界和华界的边缘地区,上海法租界总巡捕房及监狱位于此处。在一户姓“罗”的田宅旁(今徐家汇路、重庆路)拐弯北上,再拐向东去,因此被叫做“罗家湾”。又因为上海话中,“罗”、“卢”不分,遂讹为“卢家湾”。


消失的6个上海地标


上海电视塔


老一代的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票券”的时代,其中布票上印着的就是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位置就在如今的南京西路青海路附近。后因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于1998年7月拆除。


外滩情人墙


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后期,自外白渡桥旁的黄浦公园开始,至金陵东路新开河结束,全长大约一千六七百米,那是一条由钢筋水泥制成的防汛墙。


每到夜幕降临,这里便出现一幕奇观: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依托长长的防洪堤墙体和护栏,面向江面,头靠头,手握手,轻声细语,情话绵绵。据说落雨的时候这里也不冷清,各色雨伞一字排开,绵延千米,很是壮观。有关的过来人曾如此描述彼时情景:“伞外风雨冰冷,伞内温暖如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


虹口大戏院


来自西班牙的商人安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扣租借了一处溜冰场,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上海市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开放的营业性电影院,1919年改名虹口大戏院。1988年因海宁路拓宽全部拆除。


亚洲第一弯


“亚洲第一弯”,这是所有看到过它的人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曾经,这个“华美的弧形”还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这座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的高架桥,在2008年2月13日被拆除。


太平洋数码


曾经的徐家汇“数码王国”,这座矗立在徐家汇核心商圈长达14年之久的数码巨无霸已关门停业,从华东地区最大的数码城之一到因业态“过时”而被淘汰,令人唏嘘。它的谢幕,也标志着“买电脑到徐家汇”逐渐成为历史。


东台路古玩市场


这条路原是上海最早的古玩交易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发了财的古玩店主搬离市场之后,东台路古玩市场逐渐转变为以售卖做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经济模式,最终古玩做不过工艺品,卖古玩的店主一大批一大批地退出。


消失的8个上海天桥


延安东路外滩天桥




建于80年代,是上海市第一座人行天桥。1997年延安东路高架东端下行匝道建造"亚洲第一弯"后,跨延安东路人行天桥还在。10年后外滩交通再行改造,在拆除"亚洲第一弯"时也拆掉了天桥。



南京路西藏路椭圆形天桥



南京路西藏路口,人称 “钻石” 路口,站在这座大圆天桥上看,就会对南京路的繁华有着最直接的体验!


延安路西藏路人形天桥




西藏路延安路人行立交桥,平面呈高脚酒杯型,杯脚在西北角采芝斋食品店门前,杯口朝向东南角大世界游乐场。这座锰钢人行立交桥由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沪东造船厂施工。



沪西工人文化宫Y形天桥




天桥一头是西宫,门口当时开了上海第二家肯德基。一头在武宁百货商店这里,还有头在南端,第三食品商店~南面有个很大的新华书店,天桥边的沪西工人影剧院,还记得当时和她第一次进影剧院时的大紧张和小窃喜吗?



王家沙S形天桥




南京西路的S型人行天桥,王家沙,吴江路......老里八早额辰光!【上海市最早的人行天桥之一,“生”于1986年,“卒”于2001年】。脑子里就飞快地闪过曾经的少儿书店、光艺照相、南京美发、海光钟表、静安少宫、飞翔百货、开开品牌、鼎日有、九和堂、万年红、新海服装、博步皮鞋、万象照相、丽新绸布...但好像现在只剩王家沙了…


四平路大连路方形天桥




方方正正、钢筋铁骨的“大家伙”,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过渡品,更是承载着一段记忆的老朋友。


天目东路宝山路天桥




这个八字型天桥是当时闸北北站地区疏通行人主要通道~



东大名路提篮桥人行天桥




相传此桥建于隋朝,因附近有一座在上海挺有名的下海庙,香火很盛,香客川流不息。香客多为妇女,大多手挎提篮,放些香烛供物,往来桥上。时间一久,“提篮桥”之名就叫出来了。1883年,下海浦开始被填,逐渐成为现在的海门路,提篮桥被拆。成为现在的昆明路,提篮桥一带就逐渐成了上海的一个有些名气的商业中心。



消失的1个交房状态




毛坯房




早几年,上海中环内新房全部实行全装修交房,以后买房都可以拎包入住了!“毛坯房”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越发展,越消失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

上海,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上海,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华人烘焙咖啡餐饮内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