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晨宇不配做歌王?实验音乐真的是异类吗

阿秋 印客美学 2023-04-22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最近华晨宇得《歌手.当打之年》总冠军刷屏
对于华晨宇音乐一直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
“怪诞”是很多人对华晨宇歌曲的第一印象

最后拿下歌王的那首《歌谭》
从像孩童般稚嫩不和谐的轻柔演唱
到最后狂风暴雨般的嘶吼
这种“精分式”的舞台表演
在让人惊艳的同时也惹来了“花里胡哨”的批评


对于华晨宇一惯的风格
有的人也直言无法接受
有的人却说华晨宇做的是实验音乐
那么,什么是实验音乐呢?
今天小印来科普一下



是鬼叫?还是艺术?

2013年,华晨宇参加《快乐男声》时一首没有填词、只有哼唱的《无字歌》就让观众和评委摸不着头脑。

在2015年,另一首运用各种人声实验的作品其《癌》又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电音处理过的乐曲高潮让人毛骨悚然,好像癌细胞扩张时的张牙舞爪;而有的人却对这种“噪音”嗤之以鼻,听不懂的音乐还能算作音乐吗?
 
 
有人将歌曲《癌》被归类“人声实验”,隶属于实验音乐的一种。
 
华晨宇的《癌》,起始于2014年和艺术家陆杨合作的作品,尝试去描述癌症给人带来的压抑、挣扎、恐惧。《癌》在天娱十年“明天的派对”艺术展的开幕式中是作为一场即兴演奏诞生的,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商业传播的目的,也难怪那么多人无法接受。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癌》,有知乎网友@村口制噪将这首音乐放入音乐分析软件中并发现,这首歌的主旋律只有主级三级和七级和弦,高潮部分变成了七级和弦和主级的交替,其他部分全部是三级和弦和主级的情绪铺陈。
 

《癌》歌曲分析
 
在音乐中,三级和弦可以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而七级和弦则构成向主级倾向的紧张感。这种和弦组合很少会在流行音乐中被使用,但是用在表达情绪方面却很合适。

引起听众的不适就是这首歌想要达到的目的,它更像是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流行音乐。说白了,这首歌本来就不是写给普罗大众听的,那么它被喷也是肯定的了。
 
这种打破人们常规认知的作品在最初通常会遭到强烈的抵触,不仅是音乐界,在整个艺术界,甚至科学界都是如此。


邓丽君的歌最初被批为“靡靡之音”而不允许被播放,梵高的画在他生前从来没有得到过认可,杜尚的《泉》,可能我们到现在都没办法接受那是艺术。

而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耳熟能详的哥白尼发现日心说的故事,在很长时间内也被当作是异端邪说。

 
所以至于华晨宇的《癌》究竟将成为经典还是将被遗忘,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首不同寻常的实验音乐,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处理吧。



 

实验音乐,在折腾什么?

什么是实验音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说说什么不是实验音乐。

和大多数批评相反,实验音乐不全是刺耳的、不和谐的、自我沉醉的,甚至是噪音,虽然有一部分确实是这样。不过,鉴于任何偏离传统的事物都很容易背上不应得的骂名,实验音乐也同样不被很多人看好。
 
 
对于实验音乐的定义,每个人都会有各不相同的看法,而这也正是实验音乐的魅力之一。不过概括来说,“实验音乐”也就是其字面上的意思,即用音乐完成一个实验。
 
 
实验音乐之父John Cage曾说:“去完成一个实验性的举动就是去做一个你无法预知结果是什么的事。”那么在音乐的范畴内,实验音乐就是“在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的情况下去有意挑战、改变原有的音乐”。
 
实验音乐之父John Cage
 
对于一些实验音乐家来说,他们终其一生投入在对声响、音乐的操纵和实验中,创造出独树一帜却大开眼界的音乐风格。

实验音乐家并不是只在封闭的小圈子中自我陶醉,一些流行歌手也常常会受到他们前卫的音乐探索的影响。我们如今风靡全球的一些音乐风格,在20年前可能只是一次音乐实验的奇怪产物。
 
德国实验作曲家Karlheinz Stockhausen
 
比如传奇乐队披头士,就曾受到德国实验作曲家Karlheinz Stockhausen的影响。Karlheinz是最先一批使用电音的音乐家之一,引领了电脑混响的新潮,披头士乐队中的保罗·麦卡尼和约翰·列侬就是Karlheinz的粉丝。

为了向这位前卫的作曲家致敬,披头士乐队在其1967年“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专辑封面就放上了Karlheinz的头像。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专辑封面,最后排左数第五个是Karlheinz
 

作为电子音乐奠基人之一的Robert Moog在1970年发明了第一台Moog合成器,如今电子音乐已经成为流行音乐的一大重要分支。
 
Robert Moog
 
1970年的Moog合成器
 
这些音乐实验最初只是小范围的研究摸索,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审美的变迁逐渐变得广为传唱。而另一些音乐虽没有形成自己的音乐体系,却也被封为不朽的经典。

去年上映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就介绍了Queen乐队最开始发行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受到的极大阻力。

 
这首长达6分钟的,融合了歌剧、重金属、清唱等风格的歌曲,在当时看来是极为先锋、实验性的尝试,可谓惊世骇俗。原本Queen乐队信心满满地相信这首歌将大获成功,谁想到歌曲一经播出便骂声一片,最终只得无疾而终、石沉大海。
 
 
然而谁想到,16年后在Queen乐队主唱佛莱迪·莫克瑞去世后两周,《波西米亚狂想曲》又被人翻出重新发行,并登上当时的音乐榜首。

16年前“刺耳的大杂烩”摇身一变成为人人争相购买的传世之作。我们总是走在审美变迁的路上,而优秀的实验音乐家,只不过是起步早了些。
 


说了这么多,你大概能对实验音乐的内涵有一定了解了。

实验音乐就是“在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的情况下去有意挑战、改变原有的音乐”,它是一种音乐家在突破既定规则,原有舒适圈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在当下音乐环境中可能还不被接受的音乐类型。

这些探索和改变在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后,总会把糟粕洗去而让金子得到应有的光芒。
 


 

匪夷所思的实验音乐
 

倘若放在在实验音乐的发展史上,华晨宇的《癌》根本算不上有多挑战传统。下面小印就带你开开眼界,看看那些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实验。

优秀的实验音乐家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实验音乐之父是John Cage开启了对音乐不一样的探索。

他最有名的一首作品叫《4’33》,穿着燕尾服的钢琴家在钢琴前正襟危坐,他戴上眼镜、屏住呼吸,好像下一秒就要开始弹奏。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关上了琴盖,举起一块表开始计时。就这样安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后,钢琴家把这一套完整流程又重复了两遍,然后曲终,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

在这首《4‘33》中,演奏家没有弹响任何一个音符,音乐厅和舞台的安静是这支音乐的全部内容。对于这么做的目的,John Cage曾说过“声响和沉默是创作音乐的两个材料,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音乐”。

我们平时总是对音乐中发出声响的那部分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同样不可或缺的沉默。有人评论,《4’33》是一个有态度的艺术行为,在这里,沉默可以肆意地咆哮。


就像在设计领域一样,音乐界也有自己的“极简主义”风格。在音乐中,极简主义是指运用很少的音乐材料,通过不断重复的手法,在重复中逐渐变化音乐材料,使之不断发展和延续。

美国音乐家Steve Reich是有名的极简主义音乐家之一,它于1966年创作的《come out》是标准的极简主义代表作,后来也有舞蹈家结合这首歌词单一但却富有韵律的音乐编成了舞蹈。
 
(如同卡壳一般)

事实上,这不是Steve Reich和舞蹈界的唯一一次合作,在1967年Steve Reich和舞蹈家Keersmaeker合作了艺术作品《violin phase》。在这个长达15分钟的作品中,背景音乐只有小提琴一句旋律在不断重复,舞蹈家在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艺术家好像深深地沉浸其中,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可能早已瞌睡沉沉。

到直到影片最后,一个俯拍的镜头才让我们恍然大悟。通过舞者的脚步,一朵生命之花在沙地中绽放。
 
 
       除了以上的形式,实验音乐还是可以把钉子夹在钢琴琴弦中间演奏。
 
 
专门研究吹泡泡或是吹哨子的声音
 
 
用击掌的的节奏韵律感撑起整首歌
 

顺便一提,前两年火爆全网的“杯子歌”其实也属于实验音乐的一种,不过显然杯子歌比其他的实验音乐都更能被大众接受。

在实验音乐中,作曲家通常不会认认真真地谱曲,演奏家也不会按部就班地演奏。实验音乐的五线谱通常是扭曲的、费解的,甚至有时会用表格或者数学公式来表示。

作曲家渐渐开始放弃他们对音乐掌控的权利,对最后只是给演奏者写一些演奏建议,让音乐和感情自发流淌。
 
 
看到这里,你再回头听听华晨宇的《癌》,是不是也感觉没有那么难接受了?
 
实验音乐重新解释了什么是音乐,并且拓宽了音乐的定义。在音乐的世界里,总有些未知的事情可能发生,等待去发现,而这些不确定的可能性也许比我们原先知道的都要更美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用到“实验”。


实验音乐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风格,对音乐探索的追求大于对最终成果的呈现。正是在一代代音乐家不断的音乐互动中我们的音乐才逐渐发展向前,迸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被改造过的钢琴

归根到底,探索和挑战永远是艺术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命题,这种“非常态”带着危险的不确定性,却往往是与美丽相遇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正统的音乐是泊在海港里的邮轮,那么实验音乐就是漂泊在深海区风口浪尖的扁舟,也许会船毁人亡,而一旦成功便将引领未来。

 


最后附上一个由骰子、钢丝、磁盘改造过的钢琴弹出来的莫扎特音乐片段。第一个片段是经典的钢琴弹法,第二个片段是实验音乐,其中的妙处请各位自行体会。

对于实验音乐,你有什么感想?快在留言区说说吧!
 


参考资料:

1、BBC纪录片《The Rise of Experimental Music in the 1960s documentary》 (2005)

2、知乎文章“异种族歌曲《癌》评鉴指南”,作者村口制噪


小印的感恩回馈

印客的一路成长,离不开大家的相伴
感谢所有的inker
你们的每一个阅读,每一个在看,
每一个分享,每一个评论
每一个批评、鼓励和建议
我们都记在心里
是你们成就了今日的印客
大家给予的支持和能量
我们一定不会辜负

小印会根据大家的互动,每周精选一份礼物送给inker们。
互动选取分别按照【留言最多】、【阅读量最多】、【分享数最高】轮流赠送

本周,我们选取阅读数第一的inker
赠送出我们的精选书籍

恭喜——花瓣啊花瓣

请第一名请联系我们的小印
(微信号:ink201906
我们将为您送上精选图书
同时也感谢每一个为我们留言点赞的粉丝
真诚地谢谢你们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   shaohe01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