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修订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沈小布 沈阳发布 2022-06-07


日前,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试行第四版) 》,针对医学观察期、无症状感染者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人员,从中药预防处方和中医适宜技术角度,明确分类诊疗方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奥密克戎毒株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结合我省地域、气候等特点,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三版)》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四版)》。


具体方案如下

↓↓↓


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四版)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主要因湿为患,随患者体质差异而表现出寒、热、虚、实之多样性。病机变化相对复杂,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结合我省目前气候寒冷干燥的特点可兼寒兼燥。病位在肺脾。各地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一、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推荐外治法:灸法:选取膈俞、上脘、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艾灸10~20分钟,每1~2日1次以益气扶正,芳香辟秽。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处方:柴胡9g,黄芩9g,清半夏9g,贯众9g,金银花15g,连翘15g,太子参10g,黄芪15g,防风9g,炒白术9g,生甘草6g。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服法参照药物说明书。


  二、无症状感染者


  推荐处方:金银花30g,藿香10g,苍术10g,黄芪15g,连翘10g,苏叶12g,防风6g,生姜6g。


  服法: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煎煮至200ml,100ml日2次口服。疗程7天。


  推荐中成药:清肺排毒颗粒


  服法: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疗程3~6天。


  推荐中医适宜技术:参照恢复期中医适宜技术内容开展。


  三、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一)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颗粒


  适用范围: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麻黄9g,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苑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各一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清肺排毒颗粒服法: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2次。疗程3~6天。


  (二)轻型


  1.邪袭肺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或不发热,乏力,咽痛,干咳,头痛,舌质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


  推荐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桔梗9g,薄荷9g,淡竹叶12g,荆芥穗12g,淡豆豉12g,牛蒡子12g,芦根15g,桑叶12g,菊花12g,甘草12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寒湿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闷憋气,纳呆,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腻或腐腻,脉濡或滑。


  推荐处方1:石菖蒲10g,制香附5g,紫苏6g,炒枳壳6g,苍术6g,沙参15g,干姜6g,甘草3g,大枣10g,贯众10g。


  推荐处方2:寒湿疫方


  基础方剂: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1次,饭前服用。


  3.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推荐处方: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知母10g,黄芩10g,柴胡10g,赤芍10g,连翘15g,青蒿10g(后下),苍术10g,大青叶10g,生甘草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


  服法参照药物说明书。


  针灸治疗推荐:穴位选择:合谷、后溪、阴陵泉、太溪、肺俞、脾俞等。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个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三)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推荐处方:宣肺败毒方


  基础方剂:生麻黄6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生薏苡仁30g,麸炒苍术10g,广藿香15g,青蒿12g,虎杖20g,马鞭草30g,芦根30g,葶苈子15g,化橘红15g,生甘草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宣肺败毒颗粒


  服法:开水冲服,一次1袋,每日2次。疗程7~14天,或遵医嘱。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未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3.疫毒夹燥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肌肉酸痛,流涕,干咳,咽痛,咽痒,口干,咽干,便秘,舌淡,少津,苔薄白或干,脉浮紧。


  推荐处方:宣肺润燥解毒方


  基础方剂:麻黄6g,杏仁10g,柴胡12g,沙参15g,麦冬15g,玄参15g,白芷10g,羌活15g,升麻8g,桑叶15g,黄芩10g,桑白皮15g,生石膏2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推荐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


  服法参照药物说明书。


  针灸治疗推荐:


  穴位选择:内关、孔最、曲池、气海、阴陵泉、中脘等。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个穴位,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四)重型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咳嗽,痰黄粘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基础方剂:生麻黄 6g,杏仁9g,生石膏15g,生甘草3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后下),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推荐中成药:化湿败毒颗粒


  服法: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2次;或遵医嘱。


  2.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30g,生地30~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针灸治疗推荐:


  穴位选择: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等。


  针刺方法:每次选择3~5个穴位,背俞穴与肢体穴位相结合,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五)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加减:①症见面白唇紫或黯,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者为痰浊内闭,上方送服苏合香丸化痰开窍;②症见高热神昏,烦躁谵语,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③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g。出现人机不同步情况,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g和芒硝5~10g,或遵医嘱。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注: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遵照说明书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辨证调整的原则,推荐用法如下:


  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喜炎平注射液100mg,1日2次,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热毒宁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1日2次。


  高热伴意识障碍: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ml,1日2次。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血必净注射液100ml,1日2次。


  免疫调剂: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参麦注射液100ml或生脉注射液20~60ml,1日2次。


  针灸治疗推荐:


  穴位选择:太溪、膻中、关元、百会、足三里、素髎等。


  针刺方法:选以上穴位,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六)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脉弱。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加减:①气短、气喘甚,舌质暗者加三七、红景天、丹参、五味子、山萸肉等以活血通络,纳气平喘;②身热已退,脘中微闷,余邪未净,予薛氏五味芦根汤(《湿热病篇》)加减以轻清芳化,涤除余邪;③余湿阻气,脾气亏虚而见胃脘微痞,饮食不香,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苔白腻,脉虚弱者可予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藿香、佩兰、荷叶等以理气化湿,健脾益气;④情志不畅者,加枳壳、香附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脉虚无力。


  推荐处方: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5g,西洋参6g,五味子6g,生石膏15g,淡竹叶10g,桑叶10g,芦根15g,丹参15g,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加减:①气短、气喘甚,舌质暗者加三七、红景天、川芎、五味子、山萸肉等以活血通络,纳气平喘;②自觉发热或心中烦热者加青蒿、栀子、牡丹皮等以清热除烦;③纳差、脘痞者加甘松、砂仁醒脾和胃。


  中医适宜技术推荐:


  中医外治法可以帮助人体恢复肺脾功能,增强人体正气。


  (1)艾灸疗法


  推荐穴位: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等。


  隔物灸贴取穴: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贴敷40分钟,每日1次。


  (2)耳穴压豆


  推荐耳穴:支气管、肺、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3)刮痧


  可选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进行刮痧治疗。


  (4)拔罐


  以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5)针刺疗法


  推荐穴位:足三里、百会、太溪、阴陵泉、关元等。


  针刺方法:选以上穴,针刺平补平泻法,留诊30分钟,每日1次。


  (6)传统功法


  可采取多种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量以微微汗出为宜;重型或危重型患者,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选择适当的传统功法。


  注:中医适宜技术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方案


  (一)中药预防处方


  1.推荐处方1:松节30g,连翘3g,藿香3g,苍术3g,党参6g,麦冬3g。


  用法用量:每日1付,沸水冲泡或水煎,代茶频服。


  2.推荐处方2: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6g,连翘6g,藿香6g,陈皮6g,干姜6g,大枣6g。


  用法用量: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煎煮至200ml,100ml日2次口服。


  3.推荐处方3:藿香10g,苍术10g,黄芪10g,连翘10g,苏叶12g,防风6g,生姜6g,砂仁3g。


  用法用量:每人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煎煮至200ml,100ml日2次口服。


  注:普通人群、老弱及免疫低下人群、密接及高风险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二)中医适宜技术


  1.中药熏蒸:可以辟秽化浊,净化环境。(注:过敏体质者慎用)


  ①可采用芳香类中药如艾熏(艾叶、艾绒或艾条)室内;


  ②艾叶15~30g,藿香15g,金银花15g,苍术15g,石菖蒲15g。使用方法:上述药材1剂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小火慢煮持续室内熏蒸,每日1次。


  2.香囊:采用苍术、藿香、艾叶、佩兰、石菖蒲、白芷等芳香化浊中药,等份研末,装紧致小囊,佩戴于胸前可起到芳香避秽之功效。(注:过敏体质者慎用)


  3.足浴:采用藿香15~30g,当归15~20g,炙黄芪30~45g,紫苏叶15~30g,生姜15~20g。操作用法:加水2000ml,水煎20~30分钟,取汁,入桶中足浴,水温适宜,避免烫伤。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度。


  4.传统功法:可选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运动量以微微汗出为宜。


  注:妊娠期妇女发病,治疗参考成人方案,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中病即止。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治疗方案,根据儿科规定调整剂量,无儿童适应症的中成药不宜使用。中成药请参照相关药物使用说明书,合理应用。


左右滑动浏览海报

关注我们,读懂沈阳,爱上沈阳
关注“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在首页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查询以下内容:回复【59】或点此查看沈阳最新疫情防控管控区明细表回复56或点此查看关于“盛事通”电子码通行证赋色应用规则的通告(第56号)回复【55或点此查看沈阳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回复【54】或点此查看关于货运司乘人员和收发货单位使用“盛事通”App报备货运信息的通告(第54号)回复【53或点此查看关于沈阳市出行防疫政策措施的通告(第53号)回复【核酸或点此查最新沈阳市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名单回复【疫苗】或点此查看沈阳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名单回复入沈查看最新入沈、来(返)沈疫情防控要求
回复离沈查看最新离沈疫情防控要求回复【入境】查看沈阳最新入境疫情防控政策回复疾控电话查看沈阳各区县(市)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回复【中风险】查看沈阳最新中风险地区回复美图看看沈阳春夏秋冬有多惊艳






























END



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来源: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美术设计:夏爽编辑:刘莹运维支持:沈阳网转载请注明: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3.9万人上考场!今天的沈阳,因你而闪光!
累计发放2.44亿元!沈阳这项补贴,你领了吗?
辽宁通报疫情最新情况!沈阳无新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