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关于就业、教育、就医、养老,沈阳这些民生工程最新消息来啦!

沈小布 沈阳发布 2022-09-29


十年同力协契
十年实干笃行
沈阳这十年

用心用情用力

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力打造舒心就业、幸福教育、
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系列民生工程
这些民生工程
有温度、有质量、有特色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振兴新突破 奋进新征程

“沈阳这十年”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实施民生工程专场

今日召开



沈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岳茂新
作新闻发布

一直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专题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定期督导调度,研究解决矛盾问题。沈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突出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打造舒心就业民生工程。就业工作成为沈阳市委、市政府最为关心和关注的中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从人文、人本、人性的角度出发,更加专注于就业情感、就业矛盾、就业需求,推动就业工作实现深刻变革,初步实现了求职者、用人单位和公共服务三方面舒心满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三维度叠加融合,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我们重点推动了五方面工作:


一、聚焦稳定市场主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这十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先后出台《进一步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打出了“降、免、返、缓、补”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市场主体表现出较强的就业韧性。以抢跑方式率先实施稳岗返还,按照60%的标准为中小微企业进行预拨付稳岗资金,今年以来共为4.2万户参保单位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2亿元,稳定就业岗位60万个。同时,全面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制定了“1+4”工作预案,失业动态监测企业的数量由国家布置的100户增至700户,更加全面反映我市就业失业情况,为防范失业风险和稳定扩大就业提供决策依据。十年来,我市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在10万人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逐年上涨,由2012年的1608元增长到目前的316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


二、聚焦稳定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就业帮扶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实施“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持续开展“五送”进校园、“才领东北,筑梦盛京”春季大型网络招聘会等留沈就业系列活动,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平台。颁布实施“沈阳人才新政3.0版”“兴沈英才计划”等具有沈阳区域特色、国内同等城市领先、覆盖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常态化开展“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大走访”“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开展岗位对接、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切实兑现“一对一帮扶”承诺,确保了沈阳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百分之百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在每年春节前后,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专项活动,为返乡人员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十年来,我市帮助1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吸引近7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0余万人。


三、聚焦拓展就业空间,强化创业带动就业


这十年,我们以打造高水平孵化平台、构建高质量服务生态、举办高规格创业大赛为抓手,持续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不断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深化实施“政+银”模式,降低政策门槛,扩大经办银行范围,合作经办银行由4家增加至37家,政策惠及面快速提升。当前,消费模式逐渐向夜经济、宅经济转换,打造的“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外卖、网约车等平台经济的灵活就业成为吸纳就业、解决失业的新渠道。同时,扎实开展“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业大讲堂”“直播带创业”等系列活动,通过全面落实创业孵化基地补贴等扶助政策,大力破除束缚创业的壁垒,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十年来,扶持创业带头人近4万名,带动就业22万人;创业担保贷款放款总量从2012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2亿元,增长了11倍,累计发放近60亿元,惠及2300余家企业和1.2万创业个体;创业孵化基地从无到有,现有39家。


四、聚焦促进供需匹配,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这十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出台的多项重磅技能人才政策,结合沈阳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实际特点,深入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不断加强制造业和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先后制定出台《沈阳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沈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扎实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技能大师签约带徒”活动,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63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职称。广泛开展“匠心传继、莘绅向阳”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大表彰激励力度,为培养大国工匠搭建广阔舞台。目前,我市逐渐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到7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23万人。十年来,就业技能培训超过10万人。


五、聚焦优化就业环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这十年,我们紧盯重点群体和重点企业需求,持续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多终端立体式就业服务平台,推行“24小时不打烊”就业服务,让群众实现掌上办、指尖办。设置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式”服务新模式,在全市形成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经办形态。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精简办事流程,开展“零证明”清理,实现失业告知、技能提升等即时办结事项。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实施高频事项打包办,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十年来,全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召开各类招聘活动4000余场,服务市场主体21万家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60万条,服务求职者250余万人次。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2012年的106家,增长到2022年的1403家,是十年前的13倍。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级,我市成为全国第21个、辽宁首个拥有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城市。


我市“舒心就业”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组的高度认可,今年7月,“舒心就业”项目获批国家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并获得1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以推进实施舒心就业示范项目为契机,全力打造“舒心就业”民生工程,通过建机制、稳岗位、拓渠道、保重点、兜底线、强培训、优服务等系列举措,进一步扛起责任担当、展现非凡作为,勇当全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排头兵,为“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贡献人社力量。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
作新闻发布

根据会议安排,简要发布沈阳教育发展有关情况。


一、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沈阳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327所,在校生170余万人,教职工近15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回应民生需求,全力支撑振兴发展,全市教育实现快速发展,迈入了优质发展新阶段。


10年间,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总投入从2011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78亿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近5年年均投入达118.48亿元,最高达到123.65亿元。其间,出台扶持教育发展政策措施20余项,建立了学前教育奖补制度,出台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市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实行统一定额,为全省最高水平。


10年间,教育体系持续完善。推进中小学优质发展,全面实行集团化办学,创建“名校+小校、名校+普校、名校+新建校”的办学模式,组建教育集团86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97.4%。到2021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5%,普惠率达到87.3%,公办率提升到51.4%。扎实推进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开设“教育慧邻”社区大讲堂,实现居民点单、教育送课,年均送课1.5万课时以上;开通教育政策进社区直通车,定期宣讲教育政策,把教育问题解决在社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建成中等职业教育集团18个,参与企业千余家,每年为我市输送3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


10年间,教育资源持续扩增。先后实施百校提升工程、九年一贯制学校再提升工程、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综合改革工程、“千校万树”绿化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205所,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危房危楼和校园旱厕,在实现校校有塑胶操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气膜运动馆建设。完成全市中小学地理、音乐和书法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班级为单位的全覆盖。


10年间,教育民生持续改善。教育惠民走在全省前列,每年为幼儿入园、农村学生乘坐校车、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建设专用教室和教学设施提供专项资金。大力推行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和“互联网+名厨亮灶”功能升级。在全国率先推进智慧安全校园建设,已实现学校视频监控装置和一键报警装置全覆盖,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园安全防坠装置全覆盖。


10年间,教育生态持续向好。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成立市区两级教育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领跑全省。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3.95万家,责令停办301家,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103起。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收费监管平台,实现培训机构100%入驻。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严控在校生占比,规范学校名称,理顺“公参民”体制等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每年选树师德标兵,组织开展先进典型报告会,寒暑假期间集中开展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专项整治,对师德失范教师“零容忍”。


10年间,教育实力持续增强。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全市13个区县(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提前三年完成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备忘录中的工作目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发展测评中排名第二。在联合国发布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位列全国第一。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建设教育高地、创建幸福教育民生工程极为关键的五年。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打造“安全、乐学、成长”为核心内涵的幸福教育为目标,以国家“双减”试点改革为牵动,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对教育的幸福感受为主要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思政育人实效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形成长效机制,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学校坚守育人为本、遵循规律、学有所教、作业有控制、爱好有满足、特长有发展,做到学生喜欢上学、喜欢学习、喜欢活动,能学出自信、学出乐趣、学出本领,确保全面发展。


三是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形成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安心从教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师工资待遇有保障、专业成长有平台、潜心从教有激励,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尊重的职业。


四是家长在教育中获得幸福。实现学校优质发展、规范办学,做到学生上学放心、课后服务暖心、家庭教育指导及时到位,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家长不再为子女学习而焦虑。


五是社会对教育充分认同。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做到有教无类、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就学便捷、服务有力,高质量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三、专项行动工作情况


全市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以来,市教育局迅速出台工作方案,确定10大突破任务,建立局领导包保、区县月排名等制度。目前,10项突破任务已完成3项,其余完成总体进度在70%以上,8项具体工作在全国领先,12项工作在全省领先,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有突破。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建引领工作体系,出台了党建引领“双减”改革工作方案,为全国首创。实施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锻造行动、党员教师先锋行动等“七大行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率先出台实施办法,学校党组织设置调整走在全国前列,23个党建品牌获评全省首批中小学校优秀党建品牌案例。创新实施民办教育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二是在育人方式上有突破。在全省率先构建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引领,五育并举齐发展的立体化育人格局,成立10个共建基地、评选5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基地、推出300节思政精品课。建立“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模式,举办“冰雪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万余名学生参与。构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专项艺术展演入选作品数量位列全省首位。1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11所学校参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


三是在教学改革上有突破。继2021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之一后,今年沈阳又成功争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教育改革实验区。目前,我市已先后被确立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试验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


四是在发展追求上有突破。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了教育发展的主线和目标,即创建以“安全、乐学、成长”为核心内涵的“幸福教育”民生工程,通过党建引领、铸魂育人、“五育”并举,坚持幸福教育建设方向;通过保障经费投入、打造教育体系、扩增优质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夯实幸福教育建设基础;通过打造平安友爱的教育生态、建设善教乐学的教学形态、搭建全面成长的发展台阶,抓实幸福教育建设重点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教师在执教中体验幸福,群众在教育中获得幸福。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
党组书记梁宏军
作新闻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健康沈阳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

一、过去十年卫生健康事业主要成就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实行药品和耗材零加成销售,彻底告别了“以药养医、以耗补医”时代。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累计7批次245个集采中选药品落地应用,药价平均降幅约53%,节省采购资金近8亿元,群众药费负担大幅减轻。国家肿瘤、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沈阳,网格化布局52个医联体,每万人口配备3.94名全科医生,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力推动形成有序看病就医新格局。

(二)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加速形成。科学规划医疗资源布局,紧盯危急重症救治,建成3个创伤中心、4个儿童气管异物救治定点医院、8个国家胸痛中心、27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35个卒中救治定点医院,建成智慧化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服务有效衔接。建成中医馆19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开设老年病科或老年病门诊。设置193家社区卫生机构、113家乡镇卫生院、616个村卫生室,老百姓身边有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了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体系。

(三)公共卫生均等化可及性大幅提升。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健康、老年健康、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年人均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2年25元提升到2021年79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从10类扩展到14类,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216家,市内五区进入国家级慢病综合示范区行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1%提升到27.1%,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2018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居民健康环境显著改善。

(四)智慧卫生健康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市属20医院全部实现互通共享。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院等信息化建设,建成17家互联网医院,32家医院全面启用“好就医”App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

2012年到2021年,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十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31.89%降到26.72%。人均预期寿命从79.31岁提高到81.1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0.12/10万降至8.17/10万,婴儿死亡率从4.35‰降至2.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32‰降至2.76‰,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未来五年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

未来五年,我市锚定建设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加快建立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能够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和健康需求的整合型、智慧化的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照系统重塑、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协同高效的原则,从优化制度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人才供给等方面,改革完善、系统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建立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床位总数达到1000张,方舱医院、亚(准)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达到5000张,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应对新冠等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疫情。

二是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聚焦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一小一老”2类重点人群,构建“2+3+3+2”的“防、筛、治、康、养”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健全负一岁到终老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实施19个健康沈阳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健康服务需求。

三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引领,深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重点支持肿瘤和儿童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家省属和20家市属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智慧管理建设和四县(市、区)“五大中心”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群众信任、质量过硬、服务更优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有序看病就医新格局,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市)就能解决,一般病在市县就能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社区、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

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强化老年失能、老年痴呆等预防干预,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建立长期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三、“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成效及下步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精准抗击疫情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健康沈阳民生工程。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第一时间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全面提升流调溯源能力,运用大数据手段,快速完成锁定人员、排查隐患、转运隔离,阻断风险。建立城市步行15分钟“采样圈”,核酸检测能力从17.3万管/日提升至103.9万管/日。加速推进省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沈阳基地)建设,完成方舱医院一期1000张床位建设,加强定点救治医院和“黄码”救治医院建设,满足新冠救治需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835万人,进一步筑牢全人群免疫屏障。

二是科学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肿瘤、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已落户沈阳,高标准策划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我市从37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5亿元,首批2亿元资金已下达。

三是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卫生”等数字健康建设,已建成17家互联网医院,市属20家医院全部对接“好就医”平台,实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预约诊疗、诊间支付、化验报告推送等功能。

下半年,我市将聚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扎实推进健康沈阳民生工程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一是科学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不动摇、不放松,强化外防输入,严格外来人员排查管控和落地即检政策,切实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管控,健全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消除风险隐患。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社区(村屯)管控等能力建设,继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出台沈阳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中医药强市两个方案。深入推广三明市医改经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有序就医,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支持中国医科大学启动国家肿瘤、儿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四县(市、区)“五大中心”建设,推进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高品质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达到40%, 建设“辽宁第一、东北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

三是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落实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点疾病防控措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和效果,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专科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沈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阳
作新闻发布

沈阳市是一个老龄化程度非常深的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把发展养老事业作为民生大事,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是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我市成立沈阳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高位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4个成员单位建立了跨部门联动机制,协同推动解决养老服务企业在土地规划、消防审批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到2019年,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质量类指标合格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法规政策体系。2019年10月,《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颁布实施,沈阳成为全国第二个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立法的副省级城市。随后,先后出台了《沈阳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沈阳市推动“品质养老”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性文件60余件,切实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勇于先行先试,服务模式实现改革创新。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一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第一批参加国家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地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实施地区,在探索医养结合、普惠养老、智慧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模式上实现了改革突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从2.8万张增至4.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由8500张增加至2.2万张,占比达到5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养老机构100%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100%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引进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在东北建设首个普惠养老骨干网项目,已建成26个“品质过硬、价格亲民”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中心,辐射近百个社区,让老年人真正养得起老、养得了老、养得好老。


三是着眼基层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至今,全市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10个增至27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从400个增至955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大幅提升,“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城市社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从2021年的100个扩面到目前的20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从2019年的10个发展到109个,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空巢、留守老年人享受到了政府免费提供的助浴、助餐、室内清洁、起居照料等基本养老服务,累计提供免费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通过实现设施与服务的“双保障”,切实打通了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部署要求,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牵头,我市成立了“品质养老”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养老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市民政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多措并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抓紧抓细抓实,也展现了一些新的亮点。


一是养老服务模式有新突破。针对90%以上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推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新举措,为全市4500户经济困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把养老设施、标准化服务“搬”进失能老人家庭,每人每月可享20-45小时照护服务,让更多因各种原因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与养老服务机构相同标准的专业服务。


二是养老市场环境有新突破。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聚焦发展养老服务,为养老服务企业定制了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审批“绿色通道”、税费优惠等20余项扶持政策,吸引了泰康之家·沈园项目、华润润馨汇养老中心、上海福寿康、江苏安康通、北京乐老汇等一批国内养老行业知名企业进入沈阳市场。上半年,成功引进德国蕾娜范集团,实现了外资养老服务企业“零的突破”。


三是人才培养有新突破。聚焦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和“家庭照护者万人培训计划”,开展培训活动900余场,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有效推动专业照护技能在机构、社区和家庭普及。


四是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有新突破。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搭建了养老大数据平台,开发了“沈阳养老”小程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生成电子服务卡,通过“点单”模式老年人提供服务5.73万次。同时,针对独居、高龄老年人面临的居家安全问题,搭建了“智能看护”场景,通过为老年人家庭安装紧急呼叫、生命体征监测等智能化设备,提供远程监测等服务,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准确把握向老龄社会转型带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全面建立。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更加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机制不断健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全面铺开,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均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面建成,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范围逐步扩大。


第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0%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达到60%以上,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公建民营改革持续深化。


第四,医养康养结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不断健全,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比率达到100%,基层医疗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第五,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日趋壮大。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为老服务队伍不断充实,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每千名老年人配套社会工作者人数超过1人。


第六,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效能不断强化。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科技监管效能持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凝聚合力。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是托住底线,夯实基础。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促进资源均衡配置。


三是深化改革,加强培育。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与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四是统筹城乡,补齐短板。在持续抓好城区养老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关注和政策倾斜,重点发展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五是多元参与,协调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尽其责、共同参与的养老事业发展新格局。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要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让“品质养老”成为全市人民心中有温度、有质量、有特色的民生工程,为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强有力支撑。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据了解,当前沈阳市存在一定的养老压力,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请问,下一步沈阳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打造“品质养老”这一民生工程?


沈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切实兜牢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底线、不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多元满足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的工作思路,加强“品质养老”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保障基础,兜住底线。我们将出台《沈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在不断夯实家庭养老责任基础上,加强资源引导和调控,重点发展面向贫困、失能、残疾、高龄、留守、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妥善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扩大普惠,促进共享。我们将不断拓展家庭养老床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家庭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服务等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每百户建筑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已建居住区每百户建筑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的配建标准,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都能够获得方便、安全、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基本养老服务。
三是示范引领,提升品质。我们将持续完善规划、土地、补贴、人才、投融资等支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沈阳养老服务市场,增加我市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实施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培育计划,营造“品质养老”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的浓厚氛围,持续激活我市养老服务市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请介绍下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有关情况?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梁宏军:3月初,根据《财政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补助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通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争取示范项目作为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和推动沈阳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紧密围绕着力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着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着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个着力”的支持重点和范围,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树典型、创示范”5个重点,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项目,制定方案、组织申报。4月7日,国家组织线上竞争性评审,沈阳从37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入选的城市,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资金5亿元。
示范项目围绕构建有序就医分级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3大目标,统筹沈阳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将省级公立医院作为全市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省、市、县(区市)等公立医院科学功能定位,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群众有序看病就医分级诊疗新格局,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
一是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沈阳。全力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盛京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其在沈阳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区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推动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本市就能解决。
二是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提档升级,支持市、县公立医院“五大中心”项目建设提位进次,支持120院前急救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高效贯通、分级诊疗、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集成群,推动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就能解决。
三是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支持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诊疗等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工作重心深度下沉,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特色诊疗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实现头疼脑热等小病在社区、乡镇和村里就能解决。
四是推进智慧医疗和精细化管理。支持我市公立医院智慧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项目,深入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打通省、市、县三级信息化通道,推进区域人口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医院智慧化、精细化管理能力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下一步,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实、做细、做优示范项目,引领区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东北区域医疗中心城市,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作为践行“两邻”理念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系统是如何将创建幸福教育民生工程与之紧密结合的,在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工作中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巍:年初以来,市教育局把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我们打造幸福教育民生工程相结合,不断培育更多的“慧”及邻里、温暖社区的教育场景。主要做了这样几方面工作:
一是高起点谋划。结合我市实际,在全省率先出台幸福教育进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安排,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明确到岗。
二是高标准构建。整合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形成了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机构为骨架,以睦邻学习点为末梢的社会教育实体网络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沈阳市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在全市培育了39个高质量社区教育样板,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高品质服务。依托沈阳开放大学,建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开设了“教育慧邻”云课堂线上课程,自4月份上线以来,累计点击人数已超过4.8万人次。同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组建了全市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团队,试点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办家长学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培育睦邻学习点373个,开展公益活动千余次,受益市民超过50万人。
四是高质量保障。市教育局采取月调度、月排名、月通报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开展社区居民教育满意度测试、测评,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扎实推进,确保市民能够真满意、真受益。


据我了解,目前舒心就业进基层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请问目前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深耕“舒心就业”这一民生工程?

沈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岳茂新:我们坚持以“两邻”理念为指引,把解决就业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作为全市就业工作的起点、焦点和燃点,着力推动舒心就业工作在基层真正做起来、立起来、强起来。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一个平台”。对标全国先进城市,推出“沈阳业市”舒心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全省供需信息,归集全市服务资源 ,借助“三微一端”等现代手段,将就业服务下沉到社区、小区和百姓手中,通过“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等形式,让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云端服务。二是抓实“五心工作”。成立“就业专干+就业管家”工作小组,组建“就业帮帮团”,开展真心帮扶;以灵活就业为重点,建立多层次社保体系,实施安心保障;着眼技能提升,打造“培训+实训+上岗”就业直通车,强化暖心培训;深化“一网通办”,推动经办方式改革,提升贴心服务;以网格为载体开展入户走访,制定就业工作台账,推进稳心就业。三是创新“五互载体”。即实施“信任托底工程”,推进家与家互帮;弘扬“近邻·亲邻”文化,推进小区与小区互惠;根据就业状况,将全市社区划分为就业困难型、就业充分型、转移就业型和新兴就业型,推进社区与社区互助;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需求深入对接,推进城市与农村互通;搭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七城共享,推进城市与城市互联。四是顺应“一类需求”。着眼百姓就近就便就业的强烈需求,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完善社企共建就业角、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等阵地985个,不断扩宽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舒心就业”入选国家“2022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着眼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共公服务三个维度,实施劳动者全周期成长工程、用人单位产业创新纳才工程、共公服务提质培优工程,促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满足群众“多样化”就业需求,创造“舒心就业”的沈阳经验。


滑动查看海报

关注我们,读懂沈阳,爱上沈阳
关注“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在首页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查询以下内容:
回复【61】或点此查看沈阳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回复【报备】 查看来(返)沈人员自主报备”二维码回复【核酸】或点此查看最新沈阳市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名单回复【疫苗】或点此查看沈阳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名单回复入沈查看最新入沈、来(返)沈疫情防控要求
回复离沈查看最新离沈疫情防控要求回复【入境】查看沈阳最新入境疫情防控政策回复疾控电话查看沈阳各区县(市)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回复【中风险】查看沈阳最新中风险地区回复【消费券】点此查看沈阳文、商、体惠民消费券领取办法回复美图看看沈阳春夏秋冬有多惊艳






























END



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摄影:吴易泽

美术设计:夏爽

编辑:逄菲

运维支持:沈阳网

转载请注明: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近期域外来(返)沈人员要注意哪些事项?沈阳疾控权威解答!
沈阳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就在市中心!沈阳老厂房变身文创园,还有创意市集等你来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