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绿色低碳,攻坚污染防治!沈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振兴新突破 奋进新征程
“沈阳这十年”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日召开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姜柏林
作新闻发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站位全局履责、立足省会担当,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着力调整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成绩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9.44%,超额完成下降15%的考核指标,能耗强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投入产出效率全省领先。
能源消费结构显著改善。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54%下降到2020年的46%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同期由23.9%提高到35.1%,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7.4%上升为27.4%,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稳步构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变革。2020年,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6:33:62.4,服务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服务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打造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数量36项,省级绿色制造名单128项,总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5.9%提高到24.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8.8%提高到58.5%,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由16%提高到26%。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乡建设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在2016 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能效30%和20%。发展“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住宅”绿色建筑体系,城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超过50%、绿色建筑占比达到85%。
交通运输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快捷高效的城市出行体系,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214.45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宝马大东厂区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推动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由2015年的39.1%增加至85%以上。
二、当前重点工作
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强化责任意识、践行使命担当,努力推动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有序推进碳达峰
在全省率先开展碳达峰理论研究,编制碳达峰总体方案和分领域行业专项方案,加快构建“1+10”的碳达峰政策体系。目前,《沈阳市推进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待省方案正式公布后,将按程序审议发布;10个专项方案正抓紧制订中,计划年底前陆续完成。
(二)深入开展清洁取暖
我市申报的2022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成功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争取到21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已成立市清洁取暖工作专班,并印发《沈阳市2022年度清洁取暖项目工作方案》,提出2类12项重点工作任务。2022年底,清洁取暖率预期将提高至59.4%。
(三)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230万千瓦新能源开发指标,规模超过前20年风光发电装机总和。目前,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全部核准并将陆续开工,投产后年可新增60亿千瓦时绿电,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2021年,全市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9.75万千瓦,约占全省1/4。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提高到38%以上。
(四)系统推进节能提效升级
加强区县用能预算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增量“红绿灯”制度;上收节能审查权限,严把节能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永安、近海等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2022年底,能源消费强度预计完成下降3.2%的目标。
(五)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航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含医疗器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5个重点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今年上半年,推荐68户企业申报2022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上报的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确认。2022年底,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29%以上。
(六)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发布实施全省首个超低能耗建筑地方标准,启动多个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建设(约6万平方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成功纳入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无废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名单,突破性获得资源环境领域(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中央资金6000万元,制定发布35个城市核心板块规划方案,加快建设1000个口袋公园,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
三、下一步安排
(一)以“双碳”引领绿色发展。一是按程序出台碳达峰方案。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市绿色发展及碳达峰工作,加快构建市级碳达峰“1+N”政策体系,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工作格局。二是分领域组织实施。抓好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碳达峰工作,确保相关指标任务细化落实。三是项目化协同推进。分类建立重点领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储备库,实施三年滚动、动态评估调整,按年度清单化、工程化稳步推进。
(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一方面做好增量,加快建设风、光、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另一方面稳住存量,发挥化石能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做好“煤新组合”“气新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做好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二是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开展热源清洁化改造面积25488万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建筑改造面积80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和县城清洁取暖率100%,具备条件的平原农村地区基本完成散煤替代且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三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补齐城市核心区变电容量短板,扩大220千伏电网覆盖范围,启动文西、塔山等变电站项目,消除主变过载问题,建设辽中—顾屯等线路工程,打造无约束接入的智慧电网,提高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加大农村地区电网改造力度,满足电能替代需求。
(三)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出台节能减排方案。对全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成效的具体举措,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能效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和区域协同治理,为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二是强化节能监察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科学有序推动用能预算管理。恢复设立市级节能监察机构,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和节能监管。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数字化赋能装备制造业,全力发展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装备;二是深度开发“原字号”。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是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IC装备、航空、生物医药及机器人等产业规模。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单伟民
作新闻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尤其在“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我们锚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目标,加大力度、加快治理、深入攻坚,今年以来,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下面,我就大家关心的污染防治攻坚、中央环保督察、环境执法以及审批服务等方面做以简要介绍。
一、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局从工作制度、调度指挥、协调联动、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构建“四位一体”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坚持“治企、压煤、控车、抑尘、禁烧”并举,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近年来,淘汰全市超八成2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今年又实现三环内40吨以下工业燃煤锅炉“清零”,并在全省率先实施超低排放改造;2021年以来,对全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涉排企业进行深度治理;今年,采取在全国领先的理念和手段,开展加油站油气三次回收及在线监控改造;大量细致的治理、管控工作促成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里分享一组数据印证大家的直观感受,2021年我市优良天数达到315天,较2015年增加108天,增长5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十二五”末期大幅下降43.5%和47.2%。今年以来,又达成190个优良天,同比增加9天,PM2.5降至34微克/立方米,有望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要求。
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局持续完善水污染问题“大巡查、大交办、大整改”和河流断面监测考核机制,推动落实“工程、生态、管理”举措,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持续推进完成20项水体达标和46项重点治污工程,辽河流域生态封育面积超过100万亩,对全市入河排污口进行溯源分析并纳入监管,累计完成800多个入河排污口整治;今年,为解决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市政泵站排污等突出水环境问题,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3道主任督察令责令限期整改,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多年持续治理,2020年以来,我市省考以上断面实现了连续两年全部消劣,优良水体从2016年的0个增加到2021年的11个,水环境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了29%。
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近年来,我局通过建立1个平台,2套机制,3道防线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实现我市重点建设用地百分之百安全利用;通过实施危险废物申报、备案、贮存、转移、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工业危废、医废等百分之百得到安全处置;通过加强收储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废物收运全覆盖。今年,我市更是成功入围国家“十四五”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二、环保督察整改取得突出进展。今年年初,我市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35项整改任务,全部销号;截至目前,第二轮督察21项任务已完成9项,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细河治理工作继祝家污泥处置、浑河综合治理工作后,入选今年“督察整改看成效”全国先进典型,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一是完善机制抓整改。持续打造完善督察整改制度、责任、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督导盯办办法和验收标准,实行闭环和清单化管理,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全力推进整改。
二是压实责任抓整改。以强有力的督办压实整改单位主体责任,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彻底解决群众投诉案件,整改工作入选全省先进典型。
三是以民为本抓整改。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整改成果的标尺,因地制宜修建“口袋公园”,将“垃圾山”建成“便民生态通道”;在建筑空地修建休闲公园,彻底解决扬尘扰民问题,得到周边群众一致好评。
三、环境执法监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严格监管与帮扶指导并重,通过制度创新、强化练兵等手段,破解环境执法人员少、监管压力大难题,持续提升环境执法效能。
一是以机制创新提升效能。实行“市区两级审核,市局集体合议”三级案件审核机制;创新使用“二维码”回访评价模式,聘用“隐形”监督员,大力规范执法行为。
二是以从严执法提升效能。持续开展涉气、水等要素专项执法行动,联合公、检、法跨部门办案,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以用心服务提升效能。开展驻厂监督帮扶行动,实施柔性执法,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到企业,助力做好污染防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多赢。
四是以锻造环保铁军提升效能。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设立执法尖兵库,今年,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荣获全国生态环保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四、环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多省心、让建设提效率,环评审批跑出“沈阳速度”,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便企惠民。面向全市企业提供“三线一单”管控单元“扫码查”服务,快速识别区域单元类别,明确环境准入要求,为项目准入决策和落地提供支撑。
二是深化环评审批“放管服”,助企纾困。对全市重点项目实施专人包保,提升效率;为小微企业提供“打捆环评”,降本减负;升级环评审批“即来即办”,实现“全市通办”;在全省率先实施环评审批全过程公开。
三是积极推行区域评估,实现差异准入。在核心发展板块等5类区域推行差异化准入,加快促进项目落地、达产、见效。全市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承诺时限由11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百分之百全程网办。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四五”期间的总体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四个重点领域,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动沈阳从工业文明时代装备制造的“优秀生”蝶变为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按照流域治水、区域治气、属地治土原则,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解决沈阳市环境污染问题,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推行森林、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推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大限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大气、水等环境要素拓展生态容量。
三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协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为我市实现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四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落实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发布会上还回答了
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请介绍一下我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安排?答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姜柏林:“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抢抓全省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有利契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动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一是扩大风电开发利用规模。加快建设辽能康平、龙源法库等210万千瓦新增风电项目,争取2023年底前全部建成投运。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支持工商分布式和户用光伏项目,做好法库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工作。
三是合理布局生物质能项目。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及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到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3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实现年生产消纳绿色电力100亿千瓦时。
据了解,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已纳入“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请问目前我市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如何?答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单伟民:2021年末,国家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经我市积极争取,2022年4月,沈阳市成功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范围。
按照国家要求,各申报地需结合国家指标体系,编制各自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此,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研究相关工作,调度工作进展。我局第一时间组织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和沈阳环科院联合技术团队,结合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吸收和借鉴先进城市地区的工作经验,科学谋划我市“无废城市”工作目标和重点内容,编制完成了《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完成意见征求、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各类审核程序后,于8月7日,通过了由全国固废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技术评审;并于8月10日,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方案涵盖38个建设指标(包括25个约束性指标、10个可选指标、3个自选指标)和117个工作任务,着重开展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农业固废、建筑垃圾、“无废”单元以及政策体系等7大类41项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局将加快推进实施方案完善和印发等相关工作,同时建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体系,有序推进《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组织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提升我市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大产业引导和“无废”宣传,推动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无废城市”发展模式迈进。
滑动查看海报
关注“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在首页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查询以下内容:
回复【61】或点此查看沈阳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回复【报备】 查看来(返)沈人员自主报备”二维码回复【核酸】或点此查看最新沈阳市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医疗机构名单回复【疫苗】或点此查看沈阳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名单回复【入沈】查看最新入沈、来(返)沈疫情防控要求
回复【离沈】查看最新离沈疫情防控要求回复【入境】查看沈阳最新入境疫情防控政策回复【疾控电话】查看沈阳各区县(市)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回复【中风险】查看沈阳最新中风险地区回复【消费券】或点此查看沈阳文、商、体惠民消费券领取办法回复【美图】看看沈阳春夏秋冬有多惊艳
END
沈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摄影:吴易泽
美术设计:夏爽
编辑:刘莹
运维支持:沈阳网
转载请注明:沈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60年过去了……雷锋的三位战友深情回忆:他是这样的人
地铁二号线南延线传来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