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这支队伍为什么被毛主席称为“盖世英雄”?

西藏日报全媒体 西藏日报 2021-10-09


进军藏北先遣连,不怕苦来不怕难。

寒冬将尽阳春暖,坚持会师在高原。

赤胆忠心为人民,越是艰苦越光荣。

红旗一杆插藏北,春风万里度昆仑。


——摘自李狄三《顽强歌》


戳视频来看先遣连留下的足迹

↓↓↓



这是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追寻。


1950年秋,一支136人的队伍艰难行进在藏北高原的茫茫雪原上。



这是一支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队伍。在人民解放军“多路向心,解放西藏”的伟大进军中,他们担负着“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重任。


这是一支意志顽强、不畏艰险的队伍。“进军阿里艰难不亚于长征”,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原跋涉,翻越海拔6400多米的昆仑山和7600多米的冈底斯,这是我军军史上难度最大的一次进军。


这是一支信仰坚定、信念如磐的队伍。在大雪封山、高寒缺氧、后勤供应中断的绝境中,他们严守纪律,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这是一支功勋卓著、彪炳史册的队伍。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授予他们“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为全连136名官兵每人记大功一次。这是建军以来,我军唯一一支获此殊荣的建制连队。


1950年11月,阿里噶本政府代表与先遣连达成政治和平协议,上书毛主席“西藏人民愿做中央政府的老百姓”。这是西藏发出的第一封拥护中央的致敬函,意义远远超出解放阿里本身。


毛泽东主席得知先遣连的事迹后,连称三声“盖世英雄”。


披一身风雪,筑人间正道,立精神丰碑。改则县先遣乡,这片当年进藏先遣连驻守了整整七个月、63名英烈埋骨的红色土地上,如今耸立起一座“红色坐标”——进藏英雄先遣连纪念馆。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在和平解放西藏这场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件中,进藏英雄先遣连写下了震古烁今的一笔。


进军阿里

红旗卷起农奴戟

1950年,为贯彻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西北军区第二军独立骑兵师奉命组建进藏先遣连。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曹海林任连长,李子祥任指导员,全军特级战斗英雄彭青云任副连长。


8月1日,新疆于田普鲁卡子,由汉、回、藏、维吾尔、蒙古、锡伯、哈萨克7个民族官兵组成的先遣连整装出发。


先遣连跨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跋涉冰山雪河,穿越生命禁区。途中,运输队绝大多数牲畜冻死在大雪中。许多战士得了雪盲症,眼睛红肿得像鸡蛋,泪流不止。不少战士还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疼欲裂。


凭着革命军人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8月15日,先遣连越过海拔5300米的界山达坂,胜利进入藏北高原,成为四路进藏部队中最先到达西藏的部队。


进入藏北后,先遣连遵照上级“接近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争取地方头人的支持”的指示,派出20多个小分队,沿途寻找藏族群众,终于在多木找到第一户牧民。


李狄三手捧哈达,拉着他们的手问寒问暖,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拿出花布、糖块和茶叶送给他们。疑惧很快消除了,牧民感动地说:“夏保,呀咕嘟(‘朋友,好’)!”


从此,先遣连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牧民的热情欢迎。


遵照命令,除部分人员留驻多木、两水泉外,李狄三率领大部103人,翻越多木达坂,于10月30日到达革吉、三科儿(森郭)交界的扎麻芒堡。


先遣连的到来,引起改则宗政府和头人的恐慌。一位假扮“喇嘛”的头人,在先遣连驻地周围散布谣言,污蔑解放军是“恶魔”。


先遣连针锋相对。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小分队走遍了改则、革吉和三科儿。部队卫生员给群众看病,战士们给孤寡老人打柴背水,拿出粮食、茶叶、糖块救济贫苦牧民。就这样,先遣队成了牧民的贴心人,党的影响扩散到了每座帐篷毡房,解放军的主张播撒进了藏族同胞的心间。


一天,彭青云带队来到巴甘,走进一户牧民的帐篷,主人是50多岁的塔索。


“你们是红军吗?”塔索生硬的汉语,让彭青云感到几分惊诧。


“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就是以前的红军。”彭青云答。


塔索激动地走上前,拉住彭青云的手。原来,塔索老家在甘南,15年前曾为红军带过路。路上,他病了,红军门巴(医生)为他治好了病。病愈后,他身体虚弱,红军干部把马让给他骑,还送了他一双草鞋。相处一个多月,塔索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后来,为了躲避反动军队的追捕,塔索拉家带口辗转流落到藏北。


塔索拿出那双珍藏了十几年的草鞋,交给彭青云。


塔索和彭青云成了好朋友。由于与先遣连接触频繁,他被头人赶出了扎麻芒堡。第二年,先遣连向普兰挺进,塔索父女又回到部队,成为先遣连的向导。


彭青云和塔索的故事,在先遣乡传了一代又一代。


1951年6月,新疆乌斯满、尧乐博斯叛乱残匪流窜到岭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长曹海林率轻病号追击叛匪,重病号与牧民一起担负保卫扎麻芒堡的任务。7月,部队肃清了叛匪,缴获了被叛匪抢劫的物资。


当部队召开大会,向改则、革吉、三科儿22个部落的184户牧民发还被叛匪抢劫的牲畜、帐篷等物资时,牧民眼含热泪,连声称赞“菩萨兵”,多木达坂也被牧民改名为“金珠拉”(解放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阿里人民通过先遣连认识了“金珠玛米”(解放军),认识了人民救星中国共产党。


先遣乡扎布村,因先遣连的到来,成为西藏第一个进驻解放军的村。


这里,流淌着先遣连的血脉,传承着先遣连的基因。


2019年9月27日,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在扎布村正式建成开放。


50多岁的村支书次杰,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着纪念馆转一圈。


30多年前,当他第一次听老人讲先遣连的故事,就被这支英雄连队的事迹所打动。没事的时候,他总要到当年先遣连驻扎过的地方待上一阵。若隐若现的地窝子、交通壕、哨位,无不让他感悟着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一次,次杰偶然发现了一只先遣连战士的毡筒鞋,他拿回家,珍藏起来。先遣连纪念馆开馆,他把毡筒鞋捐了出来。这只军鞋成了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


先遣连纪念馆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馆一年多来,纪念馆已开展区内外红色教育活动254场,接待观众万余人次。




博弈高原

敢叫日月换新天

因长满刺的扎麻草而得名的扎麻芒堡,是一片荒凉的原野,海拔4517米,一年中有半年被冰雪覆盖,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以下。


先遣连进抵扎麻芒堡时,已是深秋时节。王震司令员指示:“就地做好越冬准备,全面展开群众工作,坚守此地,等待后续部队共同进军噶大克。”


进入11月,气温降至零下40多度,冰雪掩埋了运输补给道路。冬天和次年春天,新疆军区3次组织运送给养,3名维吾尔族同胞牺牲,1690多头牲畜死亡。最后一次,军区准备了707头牲口、1.5万斤给养,送到的只有两头牦牛、15公斤盐和7个馕。


看着这7个馕,战士们哭了,他们请求上级:不要再冒险送粮了。


此时,先遣连已陷入缺粮断饮的绝境。无奈之下,只能靠打猎自救。


可怕的是,盐,也没有了。


帐篷早被寒风撕得破破烂烂。维吾尔族战士建议:挖地窝子。多年冻土,挖地并非易事。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出血,地上只留下一个白点。指导员李子祥想了一个办法:用火烧,冰化了,就能挖得动。


就这样,战士们修筑了41间地窝子、8座马棚、49处掩体、249米交通壕和两座碉堡,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在阿里屯兵的历史。


没有柴禾、牛粪,就挖山上的扎麻草。棉衣被撕破了,鞋底也磨穿了,战士们削羊骨为针,捻骆驼毛为线,用麻袋和兽皮缝补衣服,补丁一层摞着一层。


到1951年春季,全连只能挑选出21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这是给外出同志穿的“礼服”——在被风雪围困的200多个日子里,先遣连从未间断过群众工作。


看着亲人解放军受难,阿里的百姓按捺不下去了。


革吉擦咔盐帮经过扎麻芒堡时,牧民扎努、群增不顾头人禁令,故意将盐袋扎破,把盐撒在先遣连驻地附近。


当地改则本政府和头人却是幸灾乐祸。


1950年11月,改则本政府派出一名官员,来到了先遣连驻地,名为“参观”,实为打探虚实。


李狄三让战士们在沿路每个帐篷里放两挺机枪,又在扎麻芒堡的军营里架起两门迫击炮。


“这是什么武器?”官员问。


李狄三说:“这是迫击炮,是我军常用的中等武器。”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充满着博弈。


后来,阿里噶本(总管)不得不派出两名代表才旦朋杰、扎西才让与先遣连谈判。



1950年11月21日,是西藏和平解放史上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距离扎麻芒堡东南二十公里的岭崆,经过三天的斗争谈判,李狄三代表中央政府与噶本地方政府代表签署《五项协议》。


这是解放军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政治和平协议,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进程,也是西藏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谈判结束,噶本地方政府代表提出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比武,胸有成竹的李狄三一口答应。


比武场上,副连长彭青云枪法如神,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力断强弓,折服了在场的人。


李狄三不失时机地宣传起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比武会成了立我军威、宣传政策和团结民众的宣传会。


进入新时代,一场新的博弈——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博弈在先遣乡展开。


“2019年,先遣乡208名贫困户全部脱贫!”在党的关怀下,在“先遣连精神”的映照下,先遣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世纪之战。




英雄无悔

为有牺牲多壮志

扎麻芒堡,进藏英雄先遣连纪念碑庄严而肃穆。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这里,追寻先烈的红色足迹。


“纪念碑高13.6米,代表着先遣连136名官兵,两侧是牺牲的63位烈士名录。”讲解员旦增卓玛语调沉重。


1951年严冬,伴随暴风雪向先遣连袭来的,还有病魔。


副连长彭青云回忆:“起初几天暴饮暴食,涨破肚皮也觉着饿,随后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然后开始从脚往上肿,一直肿到脸上,用手一按就是一个坑,要不了几天就肿得全身的皮肤都裂开一道道口子,不停地流着黄水,再过几天人的眼睛一发红,什么也看不见了,到这里人也就快完了。”


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先遣连官兵对此却一无所知。


第一位牺牲的战士是33岁的刘进吉。紧接着,是曹家喜、阿廷芳、刘好志……1951年元旦过后,几乎每天都有战士牺牲。最多的一天,11名战士牺牲。


疾病和死亡,没有击垮这支用钢铁意志锻造出来的英雄连队。


1951年除夕,送走牺牲的战友刘守财后,李狄三让同志们把事先糊好的灯笼挂起来,祭奠完牺牲的战友,他组织大家扭秧歌,地窝子里响起他写的《顽强歌》:“坚持住,会晤边防走向前……”


此时,他已患病多时,却一直隐瞒着。



1951年5月28日,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后续部队抵达扎麻芒堡,与先遣连胜利会师。李狄三从弥留中醒来,当得知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后,两行热泪从他的脸庞滑落。他把自己病中写下的两本日记交给安志明,这是先遣连进藏以来积累的全部资料。


李狄三34岁的生命之光熄灭了。此前,连党支部决议要为他使用最后一支盘尼西林,他恳求道,请大家不要形成决议,以免让我临死还背上个不执行决议的名声。


遗嘱里,李狄三把书和笛子留给了干事陈信之;皮大衣、茶缸留给了战士拉五瓜、郝文清,几件衣服留给了炊事班的同志。


令人痛心的是,在护送遗物回新疆时,两本日记连同李狄三留给母亲的一条狐狸尾巴不慎掉入波涛滚滚的河里。


李狄三牺牲后不久,中央军委追授他“人民英雄”称号。


安葬完李狄三,先遣连全体官兵联名致电师党委,要求担负进军噶大克的先遣任务。


师党委批准了他们的请战。除患重病的曹海林连长和几名战士留守外,李子祥、彭青云率领其他45名战士组成先遣分队,翻越6000多米的东君拉达坂,于1951年8月3日胜利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今噶尔县),阿里全境宣告和平解放。


“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把红旗插上噶大克!”先遣连实现了出征时的誓言。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进藏先遣英雄连”的旗帜行进在战旗方队中,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改则县先遣乡48岁的党员占次说。他父亲当年曾为先遣连运送过物资,亲眼见证了这支人民军队为解放阿里付出的巨大牺牲。



昔日的扎麻芒堡、如今的先遣乡,牧民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适龄儿童入学率、各类学校招生返校率100%,农牧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慢性病签约服务覆盖率100%,养老保险缴费率100%……


只有321人的先遣乡扎布村,去年仅合作社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80余万元。


烈士忠魂地下有知,亦当九泉含笑。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西藏这位“最美教师”上了央视!


涨知识了!西藏这个县的名字原来是这样来的


2021年区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遴选)分数线、面试人员名单公布


阿里两水泉:天降“菩萨兵”的地方

 

记者:章正 廖嘉兴 扎西白玛 杨军录

视频拍摄/剪辑:扎西白玛

照片拍摄:刘凡


主编:张姝

编辑:陶玥 索朗央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