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南姑娘反着穿衣,可还美得绝无仅有

山南采访报道组 西藏日报 2022-07-30



我们在山南市措美县哲古草原深处行进,哲古湖一度以不同角度显现。四月的草原是偏黄的暖色系,到处都有三三两两的藏野驴悠闲踱步,绵羊群像一簇簇移动的金黄色花朵。望去,景色有着油画般的质感。


美景深处自是有“美人”。姑娘爱”反”着穿衣,可还美得绝无仅有。


在哲古草原哲古镇有个扎杂村,意为“山岩下”,平均海拔4600米,2000多人,是个纯牧业村。被水草丰美的哲古草原滋养,这里的畜产品丰富,旧时这里的牧人要供畜产品给地方政府,如今的牧人赶上了好时代,他们不仅把牛肉、酥油、奶渣销往全区,还有年轻牧人开通了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 ,收入丰盈,幸福生活。


扎杂村专属打奶歌(山南市级非遗)中唱:“奶桶盛满洁白的奶,牧民丰收真是好,草原花开又是喜,水草丰盛牛羊悦。”这里有着独到的民风民俗。


整个措美县,只有这个村里的女性穿一种服饰,叫扎扎服饰(以村为名,此为音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扎杂村扎扎服饰合作社展室中,色彩斑斓的扎扎服饰耀眼,而关于“她”的起源也动人。相传有一次文成公主到琼结,品尝了扎杂牧民献的牛羊肉和糌粑油糕后,赞不绝口,并答应到草原做客。公主到达后,与牧民们饮酒畅欢,醉酒的少女把酒洒在了公主的肩上,头发也弄散了。松赞干布随后赶到,公主来不及整理,反穿了湿透的衣服,去迎接赞普。扎杂妇女看到后,纷纷效仿。 


自“她”的源起故事算,扎扎服饰历史久远。


传承人阿旺旦达说起扎扎服饰如数家珍。




扎扎服饰最大的特点是针脚要走在外面,贴边都外露,看起来就像是反穿了衣服。服饰的衣领同藏装普遍的大斜襟有别,更像是直身的袍子。服饰的传统颜色分为两种,条纹藏袍和花纹藏袍,藏语为嘎布嘎扎和卓卓嘎扎。服饰是两件套,由氆氇制成,内里是长袖及脚的“汗衫”,加上无袖长外套 ,防寒御冷。夏天便可只穿无袖外套,内搭藏式衬衣。


阿旺旦达帮记者来了一次“变装”,他一边拿出衣服、鞋子、配饰,一边介绍。扎扎服饰从帽子到鞋子,都有自己一套统一的穿搭风格。帽子由彩色氆氇制成,貌似随心一环,实则精致;鞋子是氆氇彩靴,工艺非常考究,鞋底是由牦牛毛、羊毛及山羊绒共同纳成,底厚结实;鞋面边缘须用衣服同色系的氆氇走一圈,再用花纹装饰,防寒保暖、结实耐穿又好看;邦典花色多为“查青”( 宽条纹彩虹色),腰围很特别,彩色氆氇上饰以铜钱、巴扎、雍仲等传统图案花纹,养眼又暖身。颈饰是镶嵌着绿松石的“卡乌”,配以“吉洛”(当地称谓)——缀式银制花型胸饰。腰饰以皮线用三段铜钱和各色珠子串起,末尾缀着多枚小铃铛,当真可以用环佩叮当来形容。



阿旺旦达告诉记者扎扎服饰从纺织到染色到缝制,制成一套服饰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每年能做出来四五套,目前一套衣服的价格在1万元。扎扎服饰从前是村里女性的日常穿着,现在通常在重要的节庆日穿戴。服饰只在本村流传,外嫁的姑娘们多少传出去了些,但穿着也仅限于她们。


——这也是51岁的阿旺旦达内心牵挂的事情。他从十五六岁开始自父亲那里学习了缝制技艺,从母亲那里学习了编织技艺,三十多年里,他在用力掌握和精进这些技艺。自2008年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阿旺旦达最关心的就是传承这件事。为了传承好扎扎服饰,他把技艺教给身边的人。阿旺旦达自己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开展的非遗制作、展示活动,扎扎服饰也常常亮相哲古牧人节。记者在“变装”的时候发现,他对服饰做了些改良,服饰的两件套已经变为一件,衣领改为普遍的大斜襟,且像现在的拉萨藏装一样自带腰带——都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传承。




扎扎服饰于2008年2月成为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6月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阿旺旦达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扎扎服饰技艺,2012年措美县文物局投资修建了扎扎服饰合作社,2015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措美县还以扎扎服饰为原型编创了大型场景剧《文成公主草原情》,制作了扎扎服饰传承保护影像,大力宣传扎扎服饰技艺。


多年来,山南市措美县以“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理念,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拓展保护领域,目前除了拥有扎扎服饰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外,还有山南市级项目2个,县级项目9个。



更多精彩,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刚刚,地球之巅,成功架设!


索朗多杰,光影青年


在西藏,有这样一群青年超“飒”!


巅峰使命!科考人员亲测极高海拔对人体影响


记者:德吉卓嘎 达娃次仁  张韬 扎西白玛 刘枫

图片视频拍摄:刘枫 扎西白玛


主编:央金

编辑:康洁白姆 张思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