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朗县美丽蝶变

西藏日报 2022-08-12


戳视频,观看朗县的发展变化

翻开《朗县志》第一页,一张老照片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群众欢呼簇拥下,几位领导在队伍前徐徐而行;前排居中的,就是习近平同志,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一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下午,习近平同志那亲切的笑容又浮现在眼前。”朗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员格桑顿珠说。


1998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率第二批福建援藏干部从林芝到达朗县,受到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当时,交通条件差,从市区到县城全程都是土路,大清早出发,下午才能到;不少路段风沙大,有些地段还是悬崖陡壁,曾经就有干部下乡途中出过事。身边的工作人员纷纷劝他不要去,但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说:“谁都可以不去,但我必须去。”


于是,就有了照片中那历史性的一幕。


在朗县,习近平同志肯定了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的工作,他说:“你们没有辜负党的重托,没有辜负福建人民和西藏人民的重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你们不仅和当地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还用自己的行动弘扬了正气,激励着人们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在部署第二批对口援藏工作时,他要求援藏干部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团结协作、再接再厉,谱写新的篇章。


24年来,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嘱托早已在朗县转化为具体行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化宝地焕发新生机


朗(藏语“光明、显现”之意)县位于林芝市西南角,这里文化底蕴浓厚,光历史人物就可列出长长的一串:长期与雅隆悉补野联姻的钦氏家族代表钦萨·鲁杰恩莫措、钦·杰斯秀丁,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藏医南派创始人苏嘎·年尼多吉及其后人,抗英民族勇士果沃杰布……真不愧为人杰地灵的文化宝地。


4月15日,记者从烟雨朦胧的林芝市驱车出发,经219国道转560国道,全程柏油路。沿途风景如画,群山如黛、松柏青翠、云遮雾绕,如入仙境。进入县城,“文化朗县、人杰地灵”巨大红色标语最先闯入视线;城区面貌更让人眼前一亮——宽阔的柏油街道纵横交错、干净如洗;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光亮如新。



据当地群众说,这是实施市政道路提升工程后小城区带来的大变化,几年前的朗县,可完全不是这样的。


“城区道路凹凸不平,到处尘土飞扬,牛粪满大街都是,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局长尼玛次仁介绍说,为提升县城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县政府从2019年开始规划城区建设,2020年底正式启动朗县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包括道路提升、亮化和绿化等方面。工程的实施,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城区的变化,环卫工人最有发言权。“以前,我们凌晨5点半就开始清扫路面,工作辛苦;道路硬化以后,可推迟到8点上班。”环卫工拉巴仓决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小城大变化带来的大便利。


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县政府多次召开交流会,深入实地调研,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建设“安全饮水、雨污分流、人畜分离”优先覆盖原则,着力帮助农牧民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县城装点一新,乡村美轮美奂,朗县这座千年古城也焕发生机:朋仁曲德寺、冲康庄园、朗顿庄园等古建筑得到修缮、保护,并作为景点吸引区内外游客参观;城乡居民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安居乐业。



产业托起乡村致富梦


“十三五”时期,我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根据群众需求和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近年来,朗县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农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发展的道路。


朗镇冲康村,历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物而知名;而现在,千年核桃林、苹果种植园也为游客津津乐道。


原来,村里近几年积极发展核桃、苹果种植业,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核桃树、苹果树已然成为冲康村的“招财树”。尝到甜头的村民,还联合周边村办起了养猪场、饲料加工厂,“人人搞养殖、家家做产业”的风气悄然盛行。


可就在几年前,基础设施落后、经营“单打独斗”、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着这座古老村落。对此,朗镇党委、政府想法子、谋出路,引导群众科学种植经济作物,提升农副产品知名度。


拉多乡扎村西南约49公里处有一荒山,现在得了个好名字:药材山,只因这里有一项喜人的产业——藏药材种植。



穷村搞产业,资金从哪来?依托深厚的南派藏医文化和丰富的藏药材资源,惠州援藏干部及时伸出援手,先后投入资金800万元,种植桃儿七、藏木香等6种藏药材约300亩,并与甘露集团、奇正藏药签订合作意向,推进藏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2021年底,仅此一项利润,就达10余万元。



“‘荒山’变‘药山’,变的是群众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介绍说,藏药材种植基地还带动昌巴村、吉村群众投工投劳,“时薪18元,一天两百元收入不成问题”。


“欢迎走进苏卡传统药香加工坊,我们将带您领略古老的藏香技艺。”在“拉多苏卡”抖音直播间,乡村振兴专干白玛曲宗用简短的开场白,开始直播带货。她一边介绍药香制作工序,一边进行线上互动:“本药香融37味藏药,具有安神、助眠等功效。有需要的朋友,可与我联系……”一次直播结束,少则几百块、多则上千元的货单就定下了。2021年,扎村药香厂营业额突破91万元。


过去,朗县特色产品无人问津,甚至走不出县城;如今,借助各类销售渠道,朗县辣椒、核桃、牛肉为区内外市场上所青睐,甚至出现“一开销、便脱销”的场景。这前后的鲜明反差,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电讯网路发展的结果,更是群众“发展观”的转变使然。


文明新风吹进边陲小城


穿梭于朗县城乡街道,很少见到垃圾的踪迹。这是怎么回事?在仲达镇一家垃圾兑换点,记者找到了答案。



走进仲达镇仲达村垃圾兑换超市,货柜上各类日用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有酱油、洗洁精、电饭锅等;一边墙上的垃圾兑换明细表上,积分兑换规则一目了然。


村民米玛是超市的“老顾客”,他将过年期间积攒下来的易拉罐、饮料瓶打包过称、分类清点、登记积分,最终用150分兑换了一提卫生纸和几卷胶带。“目前我有1500多积分,先后兑换过不锈钢水壶、牙膏等生活用品。”米玛告诉记者,垃圾兑换超市很重要,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也让大家积极投入到环境卫生治理中。


仲达村垃圾兑换超市成立3年来,累计兑换积分6万多分,兑换商品700多件。“随着垃圾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村容村貌也得到极大改观。”仲达村党支部副书记索朗顿珠的话,道出了垃圾兑换举措的意义——培育乡风文明的生活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朗县群众近年来对教育也有了新的理解。


过去,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努力,朗县的教育水平在林芝排倒数第一;现在,订课外书、购买网课、督促学业,成了朗县父母的“规定动作”。


“近年来,老百姓教育观念有了极大转变。”拉多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何国梁说,每到周五下午,学校门口就排起了汽车长队。上前一打听,家长纷纷表示,孩子上学辛苦,带回家改善下伙食,周日再送过来。


朗县现在的教育有了质的飞跃,仅中考入西藏班一项,升学率就由39.6%上升至67.61%,创近五年新高,排名从林芝各县区第七名上升至第四名。


文明在于物质充裕,更在于精神富足,重视环保、尊重知识,是农牧民精神文明意识觉醒的体现。在朗县采访,看着随处张贴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等标语,记者不禁感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明新风早已吹进这座边陲小城。


朗县的发展只是全区边境县区建设进展的一个缩影。在全区范围内,边境地区正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努力开创边防安全稳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边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积极争当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的排头兵。


更多精彩,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全国唯一分会场!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峰会这样办→


中国少年先锋队西藏自治区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拉萨开幕


研讨会、文艺演出……这几天那曲索县好热闹!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一周年之际


记者:张宇 益西加措 王珊 张猛 陈荷花 索朗央宗


主编:张韬

编审:索朗群培 高月明

编辑:彭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