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了交大十七年美图,且听他的校园摄影之道

爱摄影 益友sjtu 2020-02-04



很难想象如此斑斓美丽、多彩丰富的交大校园照片,是来自一位“非专业人士”之手。照片的作者周思未是交大产业系统的一名老师,法律专业出身,已经在交大学习、工作了十七个年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有他对青春和校园之美的理解和灵感”。


 01

摄影与他的年少青春



“摄影是我家的‘祖传手艺’,但因为学业压力,读书那会儿我并没有太多时间接受这类课外训练。倒是家中大量的摄影杂志和父亲的作品,让我从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对美的启蒙和熏陶。”周老师回忆道。


上了大学,他有了第一台自己的相机。“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佳能EOS501,一台胶片单反,是父亲买给我的。”


“你要是问是先有相机再喜欢摄影,还是因为喜欢摄影所以有了相机?到底哪个先?我自己也不知道。”周老师这样回忆。他与摄影,或许冥冥中就要有一段缘分。



胶片时代摄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要知道在当时,单反可是极其珍贵和稀罕的物件,还得买胶卷,冲洗照片,都是耗时又耗材。为了节省花销,他自己买国产黑白胶卷,自己捣鼓暗袋和显影罐,用自己的办法得到底片。


他还曾在当时的教二楼(现电院(徐汇校区))借会议室分享经验,教大家如何自己动手冲印黑白胶卷。“当时我们还规定迟到的人要给大家‘报告’冷饮”,忆起年轻时候与朋友们一起“玩摄影”的故事,周老师露出了留恋的笑容,“那时候交大还有饮水思源BBS,这种‘老土’的东西恐怕现在的同学们都不玩了。”


他与同学们在BBS上一起交流摄影经验,一起组摄影工作室,结交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好友。他们还曾一同约着到西塘采风,订火车票、定住宿,在古城小镇留下了属于青春、有关热爱的曼妙影集。


 02

“老鸟”与他的摄影观


“现在是数码时代了。摄影比起过去要更可控。微单的性能越来越强大,加减曝光等操作都可以直观地在取景框中看到,真的很方便。”周老师忍不住感慨,“甚至都可以直接拿手机拍,校园映画作品中也有一些是我拿手机拍的,现在许多手机拍照也真的不错。”



一路走来,他玩过胶片,码过器材评论,淘过不少相机和镜头,“过尽千帆”之后,他打磨出了自己的器材观:“学摄影光会烧器材可不行,但烧器材也有个好作用,它会让你知道,拍的不好不是因为器材不如别人。加强美学的积累,保持创作的热情才是王道。烧器材的另一个副作用是,至少它会让你在低潮期对摄影保持高烧不退的热情。”



“曾经的我也和现在很多发烧友一样,觉得摄影就是长枪短炮,摄影就是名山大川,摄影就是远方。但随着玩摄影的时间越长,看得作品越多,我越发觉得,其实我们自己身边何尝不就是别人的远方。只要练就一双摄影师的眼睛,用心去捕捉美的瞬间,用有限的器材也能在身边拍出好的作品。”



“有点佛系的意思?”我们问周老师。


他会心一笑并点点头,“对,有这么个意思,佛系摄影!”


“所以我开始专注于我每天都能见到的校园,更确切的说,是交大校园摄影。留意和捕捉身边的美,保持创作的热情和频率,更容易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和审美能力,这不失为一大乐趣。”他解释说,“比如今天下班路过思源湖云很好,那我就拍一会。”



 03

校园摄影与他眼中的交大


“交大很大,也很有味道。古典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人文的生态的……都在这座校园里交错呈现。”周老师兴奋地说。



“校园摄影和校园民谣一样,并不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分类。如果说学校是个小社会,那么校园摄影里面也包含了多种摄影类型的元素,当你拍校园建筑的时候,就是在练习建筑摄影;当你拍下课的同学、科研的老师的时候,就是在练习人像摄影;当你拍校园美景的时候,就是在练习风光摄影……交大校园里甚至还提供了练习体育摄影、鸟类摄影等几乎涵盖各种细分摄影类型的场景。”




“其实很多好作品都是在‘坏’天气中拍到的,雾霭雨雪都是摄影师的好朋友。”周老师自己最深刻的拍摄记忆就来自那次刷屏交大人朋友圈的“交大初雪”的拍摄。


下雪时的校门、狮子、石碑,就充满了气势感。



为了拍到美丽的雪景,那几日他总是随身携带好器材。下雪那天从徐汇校区赶到闵行校区已是傍晚时分。在狂风大雪里,刚拍两张照片就要擦镜头,打着伞都挡不住雪,衣服裤子全湿了。



走到老行政楼碰运气的周老师,碰上好心的门卫大爷帮忙开门,便为他拍了照片。“第二天我四五点就起床了,先是在物理楼和老行政楼登高拍摄了思源湖雪景,然后走到三餐,突然发现九曲桥上停了一只翠鸟!这是我第一次邂逅翠鸟,居然是在难得的雪景中”



 04

摄影与美的历程


“摄影已逐渐成为当代美学中的‘显学’。也许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多数人不能深度接触绘画、戏曲、舞蹈、书法等传统艺术,但摄影越来越受欢迎,图像在快消时代传播更为容易,它的可接触性更强。大家都有手机,需要拍照或自拍,需要发朋友圈。摄影包括视频逐渐成了一门大众艺术。”他接着说。“我希望能通过摄影来提升人们的美学感悟,能够给以理工科见长的学生一些美学上的体验。为美学素养的提升多少能提供一些帮助,这是我们很缺少的一些东西。”



“人眼是视角很大、宽容度和解析力极高的相机,而镜头语言有很多局限,但这些局限也是摄影的特点,要善于理解和运用这些特点表达美的意境。比如角度,不同焦段的视角是不同的,如何利用这些视角的特征来谋篇构图是一门学问。摄影人由于自身对美的理解上的偏好,对视觉中的节奏,色彩,线条......也会有自己的解读。比如某些摄影师会特别关注视觉中的色彩并侧重表达;还有一些摄影师则特别留意看到的线条并侧重表达。可以说,作品风格和审美习惯密不可分。即使同一摄影师在不同阶段也会有自己的风格。如果说我拍的校园映画有什么的风格的话,我觉得我更喜欢大光比环境下的光影对比;更喜欢焦外的写意,甚至是一些有特色的虚化;更喜欢让强烈的色彩或节奏去占据画面。当然风格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摄影和绘画等艺术一样,既需要在个人风格上执迷不悔,也需要在不同风格上探索尝试,是风格的形成、打破、再塑的过程,人的审美能力、欣赏艺术的感知力也会随之提升。”




美学素养的提升,得从点滴的积累开始。


“校园映画”既是他的作品展,也是他自己坚持摄影的动力。

最后益友君向大家安利一下周老师的个人公众号,看看你有没有入画吧。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摄影发现美,感知美,领悟美。


采访 | 汪俊杰 王佳禾

撰稿 | 王佳禾

排版 | 王佳禾

责任编辑 | 汪俊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