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港跨境工程建设:口岸兴、城市兴、口岸强、城市安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持续两年多的疫情,隔离、过关的限制,似乎拉远了香港与内地的距离,但跨境工程的建设步伐却不曾停滞。


《凤凰聚焦》摄制组走访了中英街、罗湖口岸与皇岗口岸等跨境“老路”,有幸采访到了亲历回归、见证历史的人们,也走访了正在规划重建中的口岸,探寻了“老路翻新”的意义。

这位老人名叫沙锦涛,出生于1946年,他脚下这条略显冷清的街道是中英街,25年前热闹非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道路末端,泛青色的警世钟安静矗立着。

中英街居民 沙锦涛:
国家弱,民族穷,就给外国人欺负。1989年6月9日就开始有香港中英街和深圳中英街了,所以我们就建了警世钟,让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个历史。
这条长不过250米,宽不过3、4米的小路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分界线之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街两制,同时是“一国两制”的缩影。

01


沙锦涛祖上六代都在这里生活,在他的幼年印象中,内地一侧村民多以务农、捕鱼为生,而香港一侧则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83年《开放中英街协议》签订之后,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涌入,中英街迅速兴旺起来,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购物天堂”,曾创下日接待游客十万人的记录。

中英街博物馆创始馆长 孙霄:
当时光国有银行大概都有六七家,里面拥挤不堪。最旺的时候,一天中英街大概有十万人。凡是来深圳的,不来沙头角等于没来深圳。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成了特区中的特区。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孙霄,是中英街博物馆的创始馆长。这条打捞守护历史的道路,他已经走了近30年。

中英街博物馆创始馆长 孙霄:
很多人知道香港回归,香港为什么要回归却回答不上来。最早香港的根就在这里,深港都属于新安县管辖,说的很直白一点,香港实际上是从深圳割出去的。

回归后自由行逐渐便利,越来越多口岸可以通往香港,昔日“购物天堂”的称号逐渐褪色。很多人说中英街萧条了,但在孙霄看来,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中英街的历史使命,丝毫不减当年。
中英街博物馆创始馆长 孙霄:
2002年,盐田区政府举行了首次中英街“三一八”警示日鸣钟仪式,今后每年3月18日,社会各界都要到中英街参加鸣钟仪式。每次鸣钟,我都在最后面站着给他们喊数,喊十八下,代表沙头角勘界是1899年3月18日完成的。

街道一角,百岁榕树枝叶扶疏,见证着这条老街的沧桑和繁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再感到自卑和屈辱,也不再有一边向另一边的仰望和羡慕。

02

中英街很短,回归路很长。无独有偶,就在宽不过五十米,深不足五米的深圳河上,也有一条穿越百年沧桑的老路——罗湖桥。出生于1967年的江本华,在香港和内地厨师界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为亚太厨皇美食会最高荣誉主席的他,34年前经由罗湖口岸北上创业时,也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迷茫。

佳宁娜餐饮业务董事总经理 江本华:
我叫江本华,1992年从香港过来深圳工作,从事餐饮行业42年。我们属于第一批开荒牛,那个时候的困难就在于内地的资源比较短缺,食材、食品都是从香港报关过来深圳的。
香港素有“得闲饮茶”的早茶文化,江本华的茶餐厅就开在罗湖口岸出口,多年来是港人过关后的第一站。他平生最自豪的事,就是通过经营这家餐厅促成香港和内地同胞坐在一起饮茶吃饭。

然而,早年间港人来内地创业困难重重。虽说仅有一河之隔,想要把原汁原味的港式茶餐厅复制过来并非易事。于是,江本华从零开始培养人才,在“荒地”种下一颗种子。如今他的三千多个学徒遍布全国,港式茶餐厅也早已融入内地人的生活。
佳宁娜餐饮业务董事总经理 江本华:
九十年代这里的物资、人才是非常缺少的。一大早回来要挑选食材,到下午做完生意之后又要培训每一位厨师。差不多是握着他们的手一样一样教的。佳宁娜也是属于一个黄埔军校,训练了很多人。

来这里吃早茶的大部分都是常客,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味道,还有对于河对岸香港的依恋。

1997年香港回归当天,许多在深圳生活的港人,也是聚集在这家茶餐厅共同庆祝的。

佳宁娜餐饮业务董事总经理 江本华:
1997年6月30日,同事们很兴奋,喝着啤酒、剥着花生,甚至那些顾客都要过来庆祝香港回归。房间全都爆满,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市民都非常激动。

03

张焕宝、何玉荷是年近七旬的老海关人,十几岁时就来罗湖口岸工作,从基层员工奋斗到管理层,是被同事们津津乐道的“三条裙铁娘子”之二。

原罗湖海关处级干部 张焕宝:
以前一大早开闸,那些旅客就一担两担就这样担过来了,边境为准,那边是香港,这一边是内地,就算是我们工作人员也不能走过去。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人过筛、件件开包”的查验模式使得罗湖口岸人满为患,出现了著名的“春节大忙”。

原罗湖海关处级干部 张焕宝:
一路排,打蛇饼,打到检查站里面去。我们所谓的打蛇饼就是排队,打个圈。每年差不多二十天,几乎见不到自己的子女,晚上一两点才下班,回到家四五点就要起床,五点又要到现场。当时我们有句话就是“辛苦我一个,迎来万家欢”。

原罗湖海关副处级干部 何玉荷:
全体出动,不仅全部科室出动,包括我们家属、孩子全部都出来帮手了。
全国改革看罗湖,罗湖改革看海关。为提高查验效率,罗湖海关实行“红绿通道”改革。“红绿通道”也叫申报或无申报通道,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行李物品验放制度,旅客可以自行申报并选择通道办理海关手续。因此罗湖成为了第一个旅检监管方式与国际接轨的海关。

原罗湖海关处级干部 张焕宝、
原罗湖海关副处级干部 何玉荷:
红色通道是需要打税的,我们有明确声明,什么可以免税,什么需要征税。海关会抽查,走绿色通道,查出来如果有超量的东西或者需要征税物品,那就要罚款。有效减轻了我们工作压力,又加快了验放的速度。

历经近40年风雨洗礼,罗湖口岸的通关效率和查验模式已无法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需求。2022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发布消息,正式启动罗湖口岸重建规划。未来将引入赣深高铁,为香港北部都会区接入国家高铁网铺路,推动深港双城人员往来“通勤化”。
跨境工程的重建是对“一国两制”的考验,如何在两种制度之间协调海关、边检、铁路等多个部门?怎样在尽量少影响日常运营的前提下提升效能?是项目正式启动前就要解决的问题。

深圳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四级调研员 范伟擎:
深港之间的合作到了新的一个时期,特别是随着皇岗口岸的重建,以前谈口岸的改造跟现在的理念不一样了。深港双方的共识能相对达成一致,口岸通过得越便利、越方便,越有利于老百姓不同选择。把口岸的服务做好了,通关效率提高,自然而然人流会带动周边的发展。人流经济,口岸经济就是这样的概念。

04

2020年6月23日,在抑尘车的喷雾和推土机的轰鸣中,皇岗口岸老口岸片区建筑正式动工拆除。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深港之间唯一一个实行旅检24小时通关的大型陆路口岸。皇岗口岸在三十多年来,累计通关旅客10亿人次,车辆2亿辆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客货运综合性公路口岸。

深圳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处长 贺里尧:
皇岗口岸项目非常重要。它确实是一个有历史的口岸,1991年8月份正式全面开通的。这个口岸是深港合作的项目,为了配合广深高速开通建设的。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的时候他曾来到皇岗口岸,而且在桥上深情的凝望香港。
深港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新皇岗口岸将引入港方查验区域,在深圳一侧实施“一地两检”,以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优化通关体验。

深圳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处长 贺里尧:
皇岗口岸原来是两地两检,就是深港双方查验都在各自规定的地方一一查验。我们当时统计过,在不拥堵的情况下,大概过关也要20分钟,拥堵的时候可能要一两个小时。但是改造以后,变成一地两检,深港双方的查验,都放到新的皇岗口岸联检大楼来执行。
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项目时间紧、质量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对口岸建设者而言是史无前例的考验。

深圳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处长 贺里尧:
香港一些标准跟内地的不一样,统一由深方建造,所以要考虑香港的需求。例如香港插座跟内地都不同,必须同时满足深港双方需求。现在口岸是原址重建的,交通组织、施工组织很艰难。拆的时候,为了保证皇岗口岸不关,我们建了一个临时口岸,持续了十个月。虽然因为疫情没开,但如果没有疫情,市民可以正常通过临时口岸过关。参与这个项目困难很多,但也确实身在其中,与有荣焉。

凤凰卫视记者 潘玥:
站在皇岗口岸重建指挥部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是一片青山绿地,而深圳则是一片高楼大厦,连接两地的落马洲大桥上,还有很多保供的货车通行。等到新皇岗口岸建成,货运通道取消之后,将会释放出将近50万平方米的空间给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河套。这里,将会成为深港乃至大湾区的门户。

随着时间推移与城市发展,口岸功能也在不断变化,无论是最初的政治保卫,还是后来的经济保卫,“回归之路”的开辟者们同时也在扮演“守门人”的角色。

深圳市口岸办规划建设处四级调研员 范伟擎:
口岸兴、城市兴、口岸强、城市安,深圳的发展是一路向西的。通过口岸,深港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原来的口岸,是在罗湖那一侧在东边,后方慢慢发展到皇岗、福田,再到深圳湾。深圳的发展也是一路向西发。通关,通就是更加方便大家交流;关,就是保护大家,保护我们的国门。
香港与内地之间始终以开放姿态保持客通、货通,即便是在近三年疫情反复的情况之下,互联互通的道路也在开门防疫中不断延伸着。《回归之路》系列节目中,我们还将带您踏上深圳湾口岸、广深港高铁等“新路”,聆听新一代香港人的跨境故事。

-END-

▼近期热点▼

深圳口岸营商环境讲坛继续线上开讲!联合发力服务企业 积极主动助企纾困

深圳莲塘口岸开通两周年!查验出入境货车近70万辆次

深圳湾口岸出境旅客温馨提示

编辑:小诸
信息来源:凤凰卫视
运营:晶报传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